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18)
2023(7912)
2022(6883)
2021(6466)
2020(5498)
2019(12786)
2018(12553)
2017(24475)
2016(12604)
2015(14085)
2014(13898)
2013(13289)
2012(11966)
2011(10462)
2010(9887)
2009(8553)
2008(7954)
2007(6289)
2006(5099)
2005(4065)
作者
(31463)
(26851)
(26360)
(25009)
(16788)
(12753)
(12116)
(10488)
(10128)
(9016)
(9000)
(8829)
(8342)
(8276)
(7944)
(7926)
(7893)
(7735)
(7705)
(7524)
(6228)
(6162)
(6157)
(6152)
(5938)
(5870)
(5674)
(5440)
(5210)
(5160)
学科
(54193)
经济(54148)
管理(34664)
(32319)
方法(30549)
数学(27611)
数学方法(27252)
(26832)
企业(26832)
(20630)
贸易(20620)
(20055)
(13717)
(12608)
中国(11308)
地方(10412)
业经(10224)
(8242)
(8213)
财务(8212)
财务管理(8190)
农业(7924)
企业财务(7620)
技术(7552)
(7509)
环境(7452)
理论(7444)
(7014)
关系(7008)
(6705)
机构
学院(167152)
大学(166583)
(77464)
经济(76352)
管理(70294)
理学(62528)
理学院(61986)
管理学(61000)
管理学院(60684)
研究(49657)
中国(36604)
(31867)
(31565)
科学(27411)
财经(26786)
经济学(24838)
(24686)
中心(24388)
业大(23462)
经济学院(22844)
(22284)
(22281)
(21592)
财经大学(20411)
研究所(19949)
经济管理(19637)
商学(19332)
(19318)
商学院(19151)
师范(19127)
基金
项目(123923)
科学(99674)
基金(93682)
研究(90923)
(80649)
国家(80087)
科学基金(70660)
社会(60469)
社会科(57705)
社会科学(57693)
基金项目(49947)
(46896)
自然(45705)
自然科(44718)
自然科学(44709)
自然科学基金(43910)
教育(42326)
(39410)
资助(38043)
编号(35959)
(28820)
重点(27647)
(26678)
成果(26345)
(26322)
国家社会(26039)
教育部(25643)
人文(25183)
创新(25019)
科研(24580)
期刊
(69636)
经济(69636)
研究(43116)
管理(24447)
(23676)
中国(22661)
学报(21229)
科学(20611)
(17976)
大学(17643)
学学(16958)
技术(15795)
(13832)
经济研究(12959)
农业(12840)
财经(12422)
业经(11812)
(11767)
金融(11767)
国际(11735)
教育(11696)
问题(11035)
(10740)
理论(10269)
实践(9550)
(9550)
统计(8404)
商业(8392)
技术经济(8254)
价格(7911)
共检索到2251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施炳展  
本文探讨了中美贸易失衡的结构特点。本文首先创建了贸易失衡的三元分解框架,将贸易失衡分解为广度、价格与数量失衡;利用1992~2008年中美HS92版本六分位贸易数据分析了中美贸易失衡的三元边际。结论发现:中国对美国数量顺差,广度与价格却是逆差;这一结论对于不同技术和行业均成立。这说明中美分工格局中,美国占据高端,中国占据低端;美国出口少量、高价、多种类商品,中国出口大量、低价、少种类商品,这是中美贸易失衡的结构特点。这一结构特点反映了中美双方发展水平的差异,短期内很难改变。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施炳展  
基于贸易失衡的三元分解框架和1995—2007年各国双边HS六分位贸易数据,本文将进出口价值量比值分解为进出口的广度比、价格比与数量比,从而探讨全球贸易失衡的结构,结果发现全球贸易失衡主要是由数量失衡造成的,广度失衡贡献次之,价格失衡贡献最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的贸易失衡结构。贸易失衡结构实际上反映了世界需求结构特征和各国比较优势的差异性,这表明全球贸易失衡及其结构特征将长期存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施炳展  
外贸顺差的可持续性决定于外贸顺差的来源结构,本文首次提出了外贸顺差的三元分解框架,并利用中国1995-2007年HS92编码的六分位贸易数据,将中国外贸顺差分解为价格顺差、数量顺差与广度顺差,从而研究中国外贸顺差的可持续性。研究发现,数量顺差是中国外贸顺差的唯一来源,价格和广度都是逆差;数量顺差意味着能源和要素的大量投入,价格逆差会招致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与中国相对应,德国持续外贸顺差的来源是数量顺差与价格顺差的均衡发展。由此可以判断,中国外贸顺差是不可持续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亮  马树才  徐腊梅  
本文利用2000-2017年UN Comtrade数据库中SITC五分位贸易数据,借助三元边际分解方法客观分析了中国向26国出口机械运输设备的扩展边际、数量边际和价格边际。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刻画了三元边际动态演进,采用非参数检验对拉动出口增长的边际因素进行统计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机械运输设备出口的增长动力主要是靠数量扩张,而扩展边际和价格因素对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小,贡献微弱,"低价扩张、数量拉动"传统出口模式亟待根本转变。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孔庆峰  亓蕊  
在全面分析中国服务贸易现状的基础上,文章创新性地从贸易三元边际角度,计算出分解的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研究发现:中国服务贸易整体开放度偏低,这与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有关;服务贸易开放中存在失衡现象,服务贸易开放主要体现在数量集约边际角度,不利于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重视提升服务贸易技术含量,吸收国际服务贸易新规则,积极培育技术研发、人力资本等新竞争力,探索加快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和发展并行的有效路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林僖   郑传宣  
本文基于2000—2018年全球技术性贸易壁垒(TBT)通报信息和HS6分位贸易数据,在HS4分位上计算了68个国家发布的TBT通报的进口覆盖率,并运用Hummels和Klenow方法,对133个出口国的贸易份额进行三元边际分解。在此基础上,采用扩展引力模型分析框架和Ⅳ-2SLS估计方法,从全球多元视角对TBT影响出口三元边际的作用方式和异质性效应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TBT对留存出口国的广延边际和数量边际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扩张效应抵消了价格边际受到的抑制效应,从而促进了出口份额的整体增长。进一步分析表明,上述由TBT实施带来的边际调整并非仅限于影响被通报产品本身,其关联产品也会因外溢效应而受到类似影响;在不同行业与国别类型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此外,TBT对出口的扩张效应会随出口国政府效能水平的提高而减弱;这种扩张效应主要存在于2008年之前。本文的研究为“新时代”中国健全和完善TBT应对体系和科学评估TBT政策效果,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和政策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尹伟华  
本文利用最新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方法和WIOTs数据,对2000—2014年中美双边贸易进行了完全分解与失衡分析。研究表明:①中美双边贸易中国内增加值份额均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国内增加值份额明显低于同期美国,表明中美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虽在提升,但中国出口获益能力却较低;②中国出口中以最终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份额高于美国,而以中间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份额却低于美国,表明中国出口主要用于最终需求,而美国出口主要用于中间投入;③中国出口中返回增加值份额低于同期美国,说明中国从事的主要是全球价值链中相对下游环节,而美国从事的主要是全球价值链中相对上游环节;④中美双边贸易中纯重复计算部分份额均呈上升态势,表明中美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均在不断增多,其价值链变得越来越长;⑤贸易增加值统计大大缩减了中美双边贸易失衡水平,但中间品贸易失衡的缩减程度要明显高于最终品贸易;⑥中美制造业中间品和最终品贸易均表现为顺差状态,而农业、服务业中间品和最终品贸易却表现为逆差状态。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徐芬  
我国农产品进口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但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失衡。特别是考虑到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农产品作为主战场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探究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可采用比较完善的三元分解框架研究方法,从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视角进行三元分解并剖析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结果发现,数量边际是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最主要的因素,我国对现有种类农产品进口依赖度过大,特别是对主要贸易伙伴和自贸区伙伴依赖度更大,可能增加我国贸易风险;我国农产品进口价格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长期偏高,优质高价产品进口增加,农产品进口定价权处于相对弱势;代表农产品进口种类的广度边际对进口增长的贡献与数量边际相比较小,但进口农产品种类总体比较丰富,且农产品进口的可替代性逐步增强。可见,从三元分解角度看,我国农产品进口贸易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应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进口种类,增加农产品来源的稳定性,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提高我国对农产品定价的话语权。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珏  蒋伟杰  
本文基于多产品异质性企业模型,分析了贸易三元边际的多边福利效应。该模型允许企业内产品种类发生变化,能够对两种主流的贸易扩展边际概念(企业与产品)进行合并建模。研究发现,对于出口国而言,贸易扩展边际是促进其国民福利的主要原因;对于进口国而言,贸易集约数量边际促进其国民福利,但贸易集约价格边际会阻碍其国民福利。此外,本文探讨了上述福利效应的影响因素,并引入“进入边际”进行模型分析。这些结论对我国未来的贸易政策选择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越  任永磊  冯志艳  
笔者将出口增长分解为扩展边际、数量边际和价格边际,并利用中国1995年~2010年HS-6位数出口数据,实证研究了贸易便利化和FDI对出口增长三元边际的影响。双边贸易便利化对扩展边际和数量边际存在显著正的影响,并且中国贸易便利化作用较大,而进口国贸易便利化对价格边际影响不显著。FDI对三元边际都存在正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数量边际。识别各因素的作用为中国出口产品的多样性和质量的升级提供了经验支持。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吕波  黄惠  
本文针对我国与48个贸易伙伴1997-2017年的面板数据,就贸易便利化、贸易壁垒与出口三元边际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实证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出口增长的价格边际、数量边际、集约边际、扩展边际都表现出提升趋势,且扩展边际年均增幅高于集约边际增幅、价格边际年均增幅高于数量边际增幅;贸易便利化显著推动了出口扩展边际增长,显著抑制了我国出口的价格边际;以反倾销为代表的贸易壁垒显著提升了价格边际,并且显示了对出口扩展边际、集约边际和数量边际的抑制作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余晓   马海淦   孙莹  
数字服务贸易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传统贸易壁垒的出现频率,导致像RCEP中新兴经济体国家为保护国内市场而新增了许多“虚拟”贸易壁垒。在此背景下,如果RCEP国家持续增加数字服务贸易限制类措施是否导致中国数字服务产品在不同贸易方向上的调整?本文根据联合国主要产品分类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测度2008-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数字服务贸易进出口商品数据,将数字服务贸易壁垒限制性指数作为衡量数字服务贸易壁垒的主要变量进行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扩展边际降低的贡献率较高,其中启动数字服务贸易限制预案的影响较明显,同时壁垒又促进了中国出口贸易数量边际和价格边际的增长;随着RCEP谈判的推进,以2012年为分界点,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对中国数字服务产品出口的冲击逐渐弱化,具体体现在2013-2020年三元边际均值的大幅度提升。最后,从推动互通融合发展、加强中国在国际市场话语权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威  陈继勇  
由于TPP与RCEP的参与方存在利益冲突和目标差异、协议约束力和一体化标准不同、谈判推进的源动力和"主导"目标有差异,导致二者在亚太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竞争性。而这种竞争使中美亚"三元"贸易中的跨境生产网络难以持续,美亚贸易有被美—TPP贸易替代的趋势,甚至影响未来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中国应采取六条措施积极应对。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恩专  刘立军  
本文运用产品层面的H-K贸易分解框架,深入总体贸易数据内部,构建以双边贸易边际强度为自变量,经济周期协动性为因变量的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分别考察出口广度边际、数量边际与价格边际对东亚10经济体周期协动性的作用效果,进而揭示其协动性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双边广度边际强度对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具有显著正效应,是其协动性的主要贸易传导渠道;双边数量边际强度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协动性;双边价格边际强度的效应不显著。研究还发现,产业结构相似度、金融结构相似度等非贸易因素促进了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美国经济变动对东亚10经济体间的周期协同性同样具有正向作用。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范东君  贤成毅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是中美近些年来双边贸易争端的核心,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与此紧密相关。从实际汇率出发,通过1980—2005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程度的测算和方差分解发现,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近些年来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大量的FD I流入,而人民币汇率水平对中美贸易失衡影响不大,因此,单纯的依靠人民币升值很难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