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50)
2023(11213)
2022(9981)
2021(9310)
2020(7877)
2019(18263)
2018(18231)
2017(35810)
2016(19438)
2015(21855)
2014(21898)
2013(21805)
2012(19973)
2011(17790)
2010(17533)
2009(15932)
2008(15164)
2007(13091)
2006(11366)
2005(9737)
作者
(55974)
(46333)
(46087)
(43964)
(29458)
(22209)
(21119)
(18370)
(17628)
(16370)
(15899)
(15572)
(14549)
(14539)
(14342)
(14113)
(14011)
(13916)
(13127)
(13085)
(11512)
(11271)
(11024)
(10531)
(10391)
(10270)
(10268)
(10186)
(9298)
(9229)
学科
(79295)
经济(79211)
管理(53434)
(51564)
(41412)
企业(41412)
方法(39811)
数学(35044)
数学方法(34699)
(21002)
中国(18633)
(18239)
(17557)
业经(16643)
地方(16235)
(14710)
贸易(14704)
农业(14635)
(14232)
理论(12709)
环境(12404)
(12270)
技术(11667)
(11518)
(11048)
财务(10990)
财务管理(10973)
教育(10418)
(10400)
企业财务(10361)
机构
大学(275677)
学院(273612)
管理(111932)
(109710)
经济(107486)
理学(98388)
理学院(97323)
管理学(95682)
管理学院(95214)
研究(89862)
中国(64288)
(58011)
科学(57131)
(47352)
(44897)
(44830)
业大(43345)
研究所(41377)
中心(40244)
财经(39111)
(37585)
北京(36293)
(36059)
师范(35707)
(35625)
农业(35447)
(32566)
经济学(32544)
(30705)
经济学院(29613)
基金
项目(194669)
科学(152823)
基金(141455)
研究(140980)
(123402)
国家(122391)
科学基金(105170)
社会(88287)
社会科(83720)
社会科学(83698)
基金项目(76086)
(75975)
自然(69420)
自然科(67792)
自然科学(67779)
自然科学基金(66549)
教育(64418)
(63791)
资助(58374)
编号(57552)
成果(45470)
重点(43143)
(42923)
(41274)
(40388)
课题(38755)
创新(37635)
科研(37548)
教育部(36702)
大学(36317)
期刊
(114671)
经济(114671)
研究(78594)
中国(45419)
学报(44555)
科学(40665)
(39382)
管理(38898)
(33584)
大学(33331)
学学(31381)
教育(28796)
农业(27960)
技术(22733)
经济研究(19207)
业经(19077)
(18927)
金融(18927)
财经(17773)
(15104)
图书(14809)
问题(14633)
(14189)
理论(13793)
科技(13639)
技术经济(13523)
商业(12930)
实践(12760)
(12760)
(12118)
共检索到3808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伍亚  张立  
将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和加权夏普雷法相结合,运用1992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比较研究中美能源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国内最终需求的成长、中间需求的成长和出口的成长均是两国的能源消费增长的正向驱动因素,中国的正向驱动效果强于美国;(2)技术进步和进口替代均是负向驱动因素,中国的负向驱动效果弱于美国;(3)国内最终需求的结构变化、出口的结构变化是美国能源消费增长的负向驱动因素,在中国却为正向驱动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捷  石柳  赵秀娟  
将居民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纳入研究范围,采用LMDI分解法对2000—2011年广东省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影响碳排放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收入对碳排放增加整体上表现为正效应;产业结构、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生产部门能源结构和能源碳排放因子整体表现为负效应;生活部门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的效应不确定;总体上正向驱动效应超过负向驱动效应,致使广东省的碳排放量呈不断上升态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东景  
文章构建IPAT扩展模型,将我国能源消费量增长分解为城镇人口变动效应、农村人口变动效应、区域经济发展效应、区域人口比例变动效应、分产业能源强度变动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对我国2001—2015年能源消费量增长驱动因素的分解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是驱动能源消费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并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城镇人口增长的增量化效应明显高于农村人口减少的减量化效应;能源强度效应是能源消费减量化的最重要因素,存在明显的产业间差异;产业结构调整在能源消费量变动中减量化效应不明显;区域人口比例变动驱动能源消费量增长的作用很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汪臻  赵定涛  余文涛  
本文结合环境投入产出—生命周期分析(EIO-LCA)和结构分解分析(SDA),将1992—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嵌入式碳排放的增长,分解为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系统中因素的总效应始终为负值,消费系统中因素的总效应始终为正值,且后者的绝对值大于前者,进而引起嵌入式碳排放总量的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始终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而消费模式的改变已成为推动嵌入式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力量,且消费模式变化的增排效应强于技术进步的减排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仅仅针对生产系统的减排政策和措施并不能实现有效减排,减排需要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同时改进。除了技术节能外,我国还应把消费领域的节能作为"节能减排"一个重要内容,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引导和促使居民消费模式向低碳方向转变。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诚  冯宗宪  
文章比较了2009~2020年中、美对CPTPP成员的商品出口特征,利用修正的CMS模型分析了阶段性出口驱动因素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中美对CPTPP成员的商品出口增势逆转,中国比美国出口市场分布更广泛且产品集中度较高;需求效应是引致中美出口波动的首要因素,供给效应对中国出口增长的正向贡献和对外部需求疲弱的矫正作用均强于美国;中国出口增长模式由“需求规模驱动型”逐渐转变为多成员多产品的“竞争力驱动型”,美国则受制于对加拿大、墨西哥的市场依赖;中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对需求调整的动态契合度在CPTPP生效后有所减弱。中国需适应出口动力转换、整合出口增长要素、提升亚太贸易合作话语权等以推进CPTPP谈判。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伍亚  张立  
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与加权夏普雷法相结合,本文将1997-2007年中国产业部门能源需求的增长分解为10种驱动因素的加权平均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导致能源需求增长84.7%的正向驱动因素为:最终需求的成长(加权平均贡献率,114.4%),出口的成长(79.0%),原料需求的成长(19.3%)和能源需求的成长(4.2%);负向驱动因素为:技术进步(-105.0%),原料需求的替代(-10.1%)、最终需求的结构调整(-7.4%)、进口替代(-7.2%)和出口的结构调整(-2.5%);能源需求的替代没有发挥应有的驱动作用(0.0%)。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金属、化工、电力和建材行业能源需求增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帮助  王克凡  王平  
准确识别与评估碳排放驱动因素对我国确定正确的减排方向、制定有效的减排策略很重要。本文基于拓展Kaya恒等式,建立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的2层7部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模型,依据碳排放年增长率的阶段性变化特点划分为五个阶段,考察1991-2012年我国7个部门14种驱动因素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2年我国碳排放增加55.46亿吨。其中,正向驱动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人均GDP、交通工具数量、经济结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人口总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城镇总人口、运输线路单位长度能耗;负向驱动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平均运输线路长度、城镇居民生活能源强度、...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温治  杜瑞泱  古耀杰  薛晓达  
通过构建居民人均收入状态空间模型,运用1996-2015年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能源消耗对中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对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最显著,是居民收入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伍亚  张立  
运用二阶KLEM(即资本、劳动、能源、原料)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本文将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的需求增长分解为各种驱动因素的加权平均贡献之和。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7年,导致全社会四种成品油需求增长10 200万吨的正向驱动因素及其贡献率,为国内最终需求因素(165.9%)、国内中间需求因素(28.3%)和出口贸易因素(94.5%),负向驱动因素为技术进步因素(-178.6%)和进口替代因素(-1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刘孟飞  张晓岚  
论文基于45家中国商业银行2002-2011年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从商业银行TFP增长测度模型及其影响因素计量模型出发,对中国银行业的TFP增长及其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均实现了TFP增长,各商业银行的TFP增长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在TFP增长的分解值中,以技术效率变化的占比最大,其次是规模效率变化,占比最小的是技术变化;在TFP增长的影响因素中,市场开放对商业银行的TFP增长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产权改革、战略引资、资产规模以及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TFP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古耀杰  任艳珍  
构建了修正的宇泽—卢卡斯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R&D、能源消耗和开放水平发挥作用的具体机理,选取1994~2011年人力资本水平、R&D水平、能源消耗水平和开放水平数据,建立了VEC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水平、R&D水平、能源消耗水平和开放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水平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开放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显著但是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能源消耗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弱化,R&D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显著,R&D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亟待提高。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凌霄  周敏  
基于2000~2013年我国GDP和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测算了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变化水平,通过构建脱钩模型来研究二者的脱钩状态,并进一步运用LMDI模型的乘法形式,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对碳排放量作用的效应大小。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除了2002~2004年为扩张负脱钩以及2004~2005年和2010~2011年为扩张连结以外,其他年度都为弱脱钩状态;从总体上看,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均为正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与能源结构效应则为负,且经济规模效应的作用最为显著。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锋  吴丽华  杨超  
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中CO2排放量增长的驱动因素,对有的放矢地制定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把1995—2007年间中国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增长率分解为11种驱动因素的加权贡献,并对这一时期中的6个时间段和每一种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07年间,中国CO2排放量年均增长12.4%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为人均GDP、交通工具数量、人口总量、经济结构、家庭平均年收入,其平均贡献分别为15.82%、4.93%、1.28%、1.14%和1.11%,负向驱动因素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交通工具平均运输线路长度...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晰  聂掌珠  
本文以中部地区6省1991-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中部地区6省的出口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生产总值、进口、公路网密度、铁路网密度、人均电话数、人均可支配收入、滞后一期的出口额对出口影响程度很大,外商直接投资和乡村从业人数对出口影响不显著,而资本累积反向作用于出口。最后对中部地区6省未来的出口增长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旭  侯光明  
利用1997-2011年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基于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的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对中国和美国文化产业及细分行业的发展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发展,美国依靠资本和技术"双核"驱动,而中国比较依赖资本的推动,技术进步制约较明显;劳动报酬率是制约中美文化产业的共同主要因素;平均消费倾向和居民消费方式对于中国的贡献较为有限;净出口成为中国十年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同时期则成为美国的主要制约因素;文化制造业的发展,中国以净出口推动,而美国依靠资本驱动;而文化服务业的发展,中国以资本推动,而美国依靠技术进步驱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