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09)
2023(4218)
2022(3625)
2021(3453)
2020(2962)
2019(6589)
2018(6429)
2017(12623)
2016(7122)
2015(7960)
2014(8029)
2013(7773)
2012(7695)
2011(6968)
2010(7341)
2009(6864)
2008(6755)
2007(6097)
2006(5667)
2005(5164)
作者
(20934)
(17364)
(17157)
(16634)
(11378)
(8292)
(7950)
(6702)
(6615)
(6509)
(5872)
(5748)
(5741)
(5696)
(5688)
(5413)
(5242)
(5180)
(5089)
(5057)
(4502)
(4288)
(4269)
(4006)
(3941)
(3899)
(3898)
(3878)
(3549)
(3484)
学科
(25129)
经济(25096)
管理(20245)
(19493)
(15202)
企业(15202)
(9113)
方法(8944)
(7998)
数学(7729)
(7646)
数学方法(7542)
中国(7481)
(7352)
贸易(7350)
(7213)
(6565)
(6041)
农业(5721)
及其(5663)
地方(5531)
业经(5458)
政策(5264)
(5150)
银行(5132)
(4954)
(4951)
(4816)
金融(4816)
税收(4783)
机构
学院(102375)
大学(100888)
(43091)
经济(42083)
研究(39256)
管理(37850)
理学(31885)
理学院(31457)
管理学(30934)
管理学院(30722)
中国(30441)
科学(23600)
(22271)
(21704)
(20880)
研究所(18812)
中心(17642)
(17230)
(16645)
财经(16095)
北京(14630)
(14528)
(14440)
(14323)
师范(14195)
业大(14016)
农业(13527)
(12985)
经济学(12674)
财经大学(11679)
基金
项目(64182)
科学(50594)
研究(48205)
基金(45924)
(40294)
国家(39935)
科学基金(33465)
社会(28842)
社会科(27262)
社会科学(27260)
(24011)
基金项目(23025)
自然(22024)
教育(21967)
自然科(21492)
自然科学(21489)
(21417)
自然科学基金(21093)
编号(20421)
资助(20058)
成果(17757)
重点(14840)
课题(14680)
(14511)
(14473)
(12931)
(12875)
(12374)
教育部(12104)
创新(12054)
期刊
(50788)
经济(50788)
研究(33332)
中国(20431)
(15739)
(15560)
管理(14267)
学报(14135)
科学(14110)
(13179)
金融(13179)
教育(12714)
农业(10748)
大学(10569)
学学(9855)
经济研究(8163)
业经(8087)
技术(8009)
财经(7501)
(6796)
(6473)
国际(6469)
问题(6314)
(5498)
资源(5325)
世界(5297)
(5013)
论坛(5013)
现代(4927)
理论(4690)
共检索到162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惠民  马丽  齐晔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过程具有明显的自上而下特征,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过程则呈现出自下而上的特点。中美之所以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气候变化政策过程,主要原因在于两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不同。中国集中式民主使中央政府具有绝对的政治权威,中央政府的决策能够迅速地传递到各级政府并得以实施。作为一个代议制国家,美国中央政府的决策受各种利益集团的影响较大,立法过程更为复杂和漫长。在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政治锦标赛下,中国的地方政府更关心经济增长;美国的经济已经高度发达,民众对气候变化的关心程度更高,同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环境立法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这导致美国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自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美国的应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许光清  郭沛阳  
首先介绍了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其次分析了锁定效应和路径依赖的存在使新技术难以取代原有技术,以及导致新技术投资量不足的原因,进而说明了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实施技术政策的必要性;再次,按照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针对不同阶段的技术政策建议;最后,总结了系统性、长期性、连续性和灵活性等政策的实施要点。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巧生  成金华  
本文首先就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经济学特征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随后剖析了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国际谈判过程,最后,分析了中国气候变化政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碳税不能有效解决中国的碳减排问题,中国参与战略的立足点必须放在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上,争取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冯雪  林兴发  
本文主要对自2007年中国首次发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进行阐述,并按照政策侧重点和具体政策的体现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制定的基本特点。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陈立宏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倡导者,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于2002年集体批准了《京都议定书》,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政策法令及一系列行动方案,各成员国也纷纷推出国内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红霞  
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累积浓度稳定在450ppmCO_2eq,是控制全球温度在工业化前升高2℃以内的关键,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人类能够避免的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性后果的最低限度。事实上,发达国家2020年的减排承诺以及发展中国家适当的减缓行动方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控制全球增温2℃的目标,而是导致全球向增温3-4℃的趋势发展。明确的引导世界走上控制升温2℃的路径,除了期待2011年底南非德班的气候谈判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议外,全球2012年后的气候政策也必须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形势的迫切需要。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崔艳新  
欧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倡导者与先行者,经过多年调整目前欧盟以气候政策为平台,对内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通过"气候外交"提升全球影响力的战略已初步成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敏杰  李钢  
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联合国设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召开了十五次国际气候变化大会,取得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与"巴厘岛路线图"等重要成果,确定了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义务,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确立了基本框架。国际社会已准备就《京都议定书》以后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进行谈判,各国官方机构、学术机构与学者围绕减排义务的类型、区别对待与责任分担,提出了多种方案。发达经济体是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合作的主要参与者。美国的气候政策出现了重大转变,奥巴马总统将气候变化政策作为重点政策领域之一;欧盟与日本则一直积极推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发展中经济体...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许小婵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近些年来,中东各国除了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之外,部分国家开始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与政策体系。整体观之,中东地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与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专门国家政策+分散立法"型、"分散国家政策"型两种模式。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与政策发展趋势看,中东各国已经是推动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但目前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加之中东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不足,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经验,形成符合各自国情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与政策体系。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周小川  
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在2022年12月10日举行的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全体大会“稳与进: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上,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以“COP27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研究”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周小川首先辨析了计划、市场、自律等三种实现净零排放的方式,然后论证了要加大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推动电力平稳安全转型,最后对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需求缺口、实现公平低碳转型提出了意见建议。该演讲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本刊整理了该演讲,以飨读者。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倩雯   李佳妮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纷纷出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国际投资协定中的公平公正待遇条款因其内涵的模糊性在适用时充满不确定性,东道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可能会因违反公平公正待遇条款而被诉至国际投资仲裁庭,其中合理期待被损害是最常见的指控。仲裁庭有利于投资者的合理期待认定路径之下,投资者与东道国公私关系出现冲突。为实现“双碳”目标,鉴于资本输入国与资本输出国双重大国身份,中国应通过弱化公平公正待遇中的合理期待要素,增加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灵活性,强化国内法治对气候问题的关注度,努力实现投资保护与东道国气候规制权的利益平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哲  曾维华  赵吝加  
本文通过文献调研、专家访谈、行业调研和业内访谈等方式,以技术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收集和整理重点行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政策的研究进展,以及国内外已实施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政策的实施情况;收集案例,系统归纳总结国内外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政策实施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分析国内外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政策研发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差距,提出我国的技术政策需求;进一步,在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政策需求系统调研基础上,研究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政策体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钦池  
气候变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仅从自然科学角度无法真正认识气候变化的本质。人口和气候变化具有密切关系,除了人口规模之外,人口年龄结构、家庭规模、性别结构、人口城市化等对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影响。深刻认识人口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有助于重视和发挥人口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人口应该成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视角,应该把人口纳入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框架,把控制人口增长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策略,发挥城市化在减排中的积极作用,制定针对小型家庭能源节约引导政策,重视年龄结构和发展模式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发挥女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耀宗  张勃  刘艳艳  张多勇  王东  
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国际社会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共同发展问题已经开展了积极的磋商与合作,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对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偏差和国家利益的博弈,目前气候谈判还没有达成各方满意一致的协议,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任重而道远。本文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困难做了分析,对未来中国气候外交坚持的原则、任务、策略做了进一步有益的探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田建春  杨昱莅  张娅妮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21世纪对人类最大的考验。山西省要紧紧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机遇,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竞争力。本文首先阐述了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实践及中国的态度和努力,然后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山西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提出了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围绕"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单位GDP能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减排目标,从健全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法规政策,强化制度保障;加强监督考核,落实发展目标;创新科技体系,提高研发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