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06)
- 2023(11130)
- 2022(9919)
- 2021(9206)
- 2020(7763)
- 2019(17976)
- 2018(17870)
- 2017(35381)
- 2016(19032)
- 2015(21444)
- 2014(21215)
- 2013(21193)
- 2012(19393)
- 2011(17380)
- 2010(17121)
- 2009(15494)
- 2008(14931)
- 2007(12886)
- 2006(11156)
- 2005(9577)
- 学科
- 济(80713)
- 经济(80623)
- 管理(54887)
- 业(54205)
- 企(43428)
- 企业(43428)
- 方法(42962)
- 数学(38418)
- 数学方法(38086)
- 农(21345)
- 中国(19938)
- 财(19422)
- 业经(16438)
- 学(15611)
- 地方(15119)
- 贸(14946)
- 贸易(14942)
- 农业(14822)
- 易(14401)
- 务(12706)
- 财务(12646)
- 财务管理(12620)
- 理论(12212)
- 技术(12170)
- 企业财务(12030)
- 制(11984)
- 和(11755)
- 环境(11683)
- 融(10661)
- 金融(10660)
- 机构
- 大学(273058)
- 学院(269485)
- 管理(112295)
- 济(111739)
- 经济(109574)
- 理学(98863)
- 理学院(97880)
- 管理学(96301)
- 管理学院(95828)
- 研究(86383)
- 中国(63096)
- 京(56937)
- 科学(52675)
- 财(49168)
- 所(42166)
- 农(41255)
- 财经(41043)
- 业大(40627)
- 中心(39056)
- 研究所(38694)
- 经(37633)
- 江(36672)
- 北京(35678)
- 经济学(34592)
- 范(34050)
- 师范(33754)
- 农业(32449)
- 经济学院(31567)
- 院(31381)
- 财经大学(31028)
- 基金
- 项目(192037)
- 科学(151929)
- 基金(141814)
- 研究(140202)
- 家(122818)
- 国家(121854)
- 科学基金(105832)
- 社会(89603)
- 社会科(85118)
- 社会科学(85098)
- 基金项目(75521)
- 省(73162)
- 自然(69266)
- 自然科(67685)
- 自然科学(67673)
- 自然科学基金(66476)
- 教育(64160)
- 划(61776)
- 资助(59697)
- 编号(56418)
- 成果(44643)
- 部(43323)
- 重点(42057)
- 发(39701)
- 创(39652)
- 课题(37713)
- 教育部(37680)
- 国家社会(37077)
- 创新(36962)
- 人文(36958)
- 期刊
- 济(112150)
- 经济(112150)
- 研究(78062)
- 中国(45626)
- 学报(41545)
- 管理(39056)
- 科学(38277)
- 农(36266)
- 财(34989)
- 大学(31831)
- 学学(30003)
- 教育(26691)
- 农业(25710)
- 技术(22796)
- 融(21436)
- 金融(21436)
- 财经(19772)
- 经济研究(18576)
- 业经(17696)
- 经(16720)
- 问题(14822)
- 理论(14199)
- 图书(14074)
- 技术经济(13738)
- 实践(13088)
- 践(13088)
- 业(13051)
- 科技(12672)
- 统计(11884)
- 现代(11842)
共检索到3747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赵颖岚 倪克勤
传统巴萨效应似乎难以解释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从该效应的理论模型推导出发,比较不同模型形式采用最优计量模型。基于1978~2007年的数据建立VAR模型,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与中美两国两部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巴萨效应也能解释我国实际汇率走势变化的情况。服务业生产率对实际汇率的贡献更大。提高服务业份额和加快服务业生产率有利于缓解我国汇率的升值压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成宇 史桂芬
伴随人民币汇率的改革,中国贸易部门相对非贸易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未来走势也表现出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文章选取中国1986-2012年的宏观经济数据,采用具有两区制门限的ADL模型,考察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汇率的变动会对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且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从短期来看,实际汇率对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过程是非线性的。文章最后基于实证结果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实际汇率 相对劳动生产率 ADL模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周亚军
以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为基础,运用我国与美国的数据对人民币的实际汇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标准的和拓展的两种模型下,相对劳动生产率在实际汇率的决定中起着主导作用,拓展变量(如开放度、信贷比率、投资比率、贸易条件等需求因素)在实际汇率的决定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政府支出比率对人民币汇率没有实质的影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应禄 陈志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呈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乡村和城镇两部门内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在乡村和城镇两部门间配置结构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表明了优化城乡劳动力配置结构是提高中国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政策选择。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赵文军 于津平
本文首先构建关于实际外部财富、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与实际汇率关系的跨时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然后利用1981-2009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中国实际外部财富、贸易条件以及国内外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看,中国实际外部财富的急剧攀升会引发人民币实际汇率快速升值;中国贸易部门相对非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上升会促使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而国外贸易部门相对非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则会降低人民币实际汇率,净效应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并不能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长期波动;中国贸易条件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不明显。短期内,中国实际外部财富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作用关系与长期...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唐旭 钱士春
我国贸易部门相对于非贸易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在上升,相对价格在下降,两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对相对价格影响显著,符合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所描述的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中美两国的两部门相对生产率对两国价格水平差异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显著,我国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于非贸易部门快速增长时,会带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我国显著。这也就为从生产率角度考察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与实证基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莉云
文章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汇率、劳动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如下:汇率和价格贸易条件在短期内互为因果关系,但劳动生产率与汇率和价格贸易条件两者间均不存在短期因果关系;汇率和劳动生产率是价格贸易条件的长期Granger原因,价格贸易条件和劳动生产率是汇率的Granger原因;不可能持续的提高价格贸易条件,扩大我国对外出口的盈利能力,价格贸易条件对汇率的冲击为波动型正向。汇率与价格贸易条件之间的相互贡献率比较高;从长期看劳动生产率的波动由其自身、汇率、价格贸易条件三者解释的能力比旗鼓相当。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潘晓明
一、引言关键部门分析是随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而逐步深入的。研究产业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尽可能把握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真实地位和作用,是关键部门分析的起点和基础。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环节和宏观经济分析主要手段的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在关键部门的研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自拉斯姆森(Rasmussen,(1956)],钱纳里和瓦特纳伯(Chenery & Watnabe(1958))指出部门间相互关联的重要性,赫希曼(Hirschman(1958))给出关键部门的定义和标准关联度的关系,关键部门分析的实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任洲鸿
构建一种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是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进程的理论要求和时代要求。本文认为,应当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精神,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唯(物质)生产资料所有制论"的理论思维,批判吸收现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蕴含着的劳动价值论思想并借鉴其诸多实证研究成果,以系统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力资本化理论为基础实现对按劳分配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
按劳分配 劳动力资本化 理论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商建初 ,范方志 ,周剑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强 郑江淮
文献分析和收敛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劳动生产率在国家层面上和产业层面上存在相反的结论,可谓之"地区—产业收敛悖论"。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将1980—2009年各省份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分解成产业结构效应、纯生产率效应和配置效应,并利用统计数据检验每种效应的收敛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二产业的纯生产率效应存在绝对收敛,但是产业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是发散的。这正是"地区—产业收敛悖论"存在的内在原因,即地区间生产率的收敛并不唯一地由产业的纯生产率决定,还要取决于产业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而这两个效应在中国恰恰是发散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洁雄
本文利用2000—2008年的城市数据,研究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动态发展趋势及其区域特征。主要结论有:(1)技术效率和人均资本存量是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作用在近年呈强化趋势。(2)中西部城市集聚效应强于东部。(3)服务业比重与劳动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4)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系数不显著,出口加工区与保税区甚至带来负效应。(5)受技术效率和人均资本存量的影响,劳动生产率存在收敛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韦进 王杏云 陈建平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特殊性,通过深入企业调查、整体抽样,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所获得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若专业对口,高职毕业生将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有较高的工作满意程度和工作努力程度,并有较好的工作绩效;在合作气氛较好的工作组织内,个人教育背景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个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将会小于合作气氛较差的工作组织内的同类差异;无论高职还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劳动者特征诸因素与工作特征诸因素结合匹配的差别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应付技术更新和职业变换时,将更能适应一个动态环境的工作要求。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劳动生产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军 陈跃华
利用河南省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数据,对河南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引入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来衡量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波动及其对产业结构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南省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产业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别比较大,特别是产业比较劳动率差异指数要高于全国同期,说明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还存在巨大的调整优化空间。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许壵
运用横截面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分别对中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在1990-2002年间的趋同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均出现了绝对β趋同,其中第一产业的趋同速率大于二三产业且其还出现了σ趋同,而二三产业则表现为σ趋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已经接近其稳态,而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转型过程远未结束。最后指出,我们必须采取如加大投资和制度创新等措施来人为地缩小区域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