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41)
- 2023(16801)
- 2022(14685)
- 2021(13926)
- 2020(11652)
- 2019(27023)
- 2018(26666)
- 2017(52425)
- 2016(28318)
- 2015(32003)
- 2014(31888)
- 2013(31194)
- 2012(28549)
- 2011(25637)
- 2010(25708)
- 2009(23339)
- 2008(22593)
- 2007(19625)
- 2006(17106)
- 2005(14815)
- 学科
- 济(111976)
- 经济(111855)
- 管理(81564)
- 业(77809)
- 企(64887)
- 企业(64887)
- 方法(55158)
- 数学(48616)
- 数学方法(47816)
- 农(30280)
- 财(29985)
- 中国(28437)
- 贸(25541)
- 贸易(25533)
- 易(24872)
- 业经(24381)
- 学(22436)
- 地方(21539)
- 农业(19912)
- 理论(19778)
- 制(19485)
- 务(18319)
- 财务(18233)
- 财务管理(18194)
- 技术(17725)
- 企业财务(17161)
- 和(17109)
- 环境(16785)
- 银(16374)
- 银行(16335)
- 机构
- 学院(395766)
- 大学(395249)
- 济(160435)
- 管理(159180)
- 经济(157080)
- 理学(138715)
- 理学院(137261)
- 管理学(134533)
- 管理学院(133823)
- 研究(128453)
- 中国(96015)
- 京(82476)
- 科学(78439)
- 财(73560)
- 所(63258)
- 农(60903)
- 财经(59283)
- 中心(59155)
- 业大(58160)
- 研究所(57698)
- 江(56828)
- 经(54048)
- 北京(51647)
- 范(51317)
- 师范(50840)
- 经济学(48635)
- 农业(47669)
- 院(47016)
- 州(46004)
- 财经大学(44320)
- 基金
- 项目(273607)
- 科学(215950)
- 研究(200554)
- 基金(199104)
- 家(172751)
- 国家(171351)
- 科学基金(148367)
- 社会(125705)
- 社会科(119266)
- 社会科学(119236)
- 省(106377)
- 基金项目(104809)
- 自然(97460)
- 自然科(95263)
- 自然科学(95244)
- 教育(93946)
- 自然科学基金(93500)
- 划(89518)
- 资助(83775)
- 编号(82373)
- 成果(65994)
- 部(61044)
- 重点(60848)
- 发(57653)
- 创(56857)
- 课题(56334)
- 创新(52939)
- 教育部(52842)
- 科研(52421)
- 大学(51633)
- 期刊
- 济(167301)
- 经济(167301)
- 研究(114693)
- 中国(70285)
- 学报(59443)
- 管理(57687)
- 财(55337)
- 科学(54946)
- 农(54393)
- 大学(45958)
- 教育(45002)
- 学学(43274)
- 农业(38003)
- 技术(36452)
- 融(35333)
- 金融(35333)
- 财经(28025)
- 业经(27838)
- 经济研究(27636)
- 经(23951)
- 问题(21944)
- 业(19753)
- 图书(19555)
- 贸(19489)
- 统计(19220)
- 技术经济(19209)
- 理论(18462)
- 科技(18283)
- 版(17540)
- 策(17458)
共检索到5686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杨子荣 徐奇渊 王书朦
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中美经贸和金融关系相互依存的同时,摩擦也日益频繁,因此,比较研究中美大国货币政策双向溢出效应显得必要而迫切。本文通过构建两国DSGE模型,嵌入一价定律缺口与资本不完全流动条件,对中美大国货币政策双向溢出效应的方向与程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第一,中美货币政策确实存在双向的溢出效应,但具有不对称性;第二,中美两国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溢出影响程度皆要强于其价格型货币政策;第三,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部分经济变量的溢出影响程度甚至要强于对美国本国经济变量的政策效果,而中国货币政策效应仍以惠及本国经济为主。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溢出效应 两国DSGE模型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理安 周心怡 胡昌生
本文选取了2001年1季度到2013年4季度的数据,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DSGE模型的参数,并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冲击的传导。结果表明中美两国均存在相互的溢出效应,其中美国的货币政策溢出效应通过贸易渠道和利率渠道影响我国产出水平,而通过汇率渠道的影响被收入吸收效应抵消;我国主要通过贸易渠道和国际游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国经济。
关键词:
货币政策传导 DSGE模型 溢出效应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栋
基于开放经济下的两国模型,构建了数字货币参与货币供求情况下的货币政策差异(利差和汇率)与数字货币量价的数学关系式。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验证两国模型中的变量关系和量化冲击效果。得出结论:(1)通过识别中美利差舒适区,发现比特币交易活跃,中美利差与比特币量价具有同向趋势,中美利差的影响具有时变特征,其中交易量表现的冲击效用更为显著;(2)由于比特币人为操纵的交易习惯,造成了汇率对比特币量价影响的差异。主要建议:(1)深入研发尝试发行锚定人民币的数字稳定货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积极应对数字货币发展对金融市场和监管格局的挑战,完善监管体系,维护金融安全;(3)长远布局,发挥以人民币为锚的数字稳定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国际公共品金融服务功能。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中美利差 人民币汇率 数字货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位雪丽 刘程程
文章使用TVP-FAVAR(4)模型从大量宏观经济指标中分别提取中美两国的经济活动因子及价格水平因子,以此来全面衡量两国的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创造性地选择资产价格指数作为货币政策变量,并在不同情形下估计TVP-SVAR(2)模型进行稳健性分析。结果发现,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均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且这种溢出影响具有时变性。应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策略,以增强其正面溢出影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崔百胜 吴澄明 鲍冠豪 杨朝远
为应对新冠疫情对本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冲击,中国主要从总量、价格和结构上采取灵活适度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美国则实施了大规模直达实体经济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两国货币政策在对本国经济发生作用的同时,也对他国产生溢出效应。本文运用中美2007年1月-2021年3月期间的宏观经济变量,构建TVP-SV-FAVAR模型,分析两国货币政策双向溢出效应,并重点考察新冠疫情期间溢出效应的时变特征。结果发现,美联储货币供应量与利率调整,均会对中国各宏观经济变量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相比于金融危机,新冠疫情时期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对外贸易及股价产生更为显著且持续时间更长的正向冲击,"零利率"政策同样会对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金融信贷、人民币汇率产生正向冲击且持续期较长;反观,新冠疫情期间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通货膨胀几乎不产生影响,对其余经济变量的影响更多呈现短期特征,长期则不显著,且波动的主要因素是来自疫情而非中国货币政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夏仕龙
泰勒规则及其扩展形式是当前研究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主要工具,但单独研究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缺乏微观基础,且不便于做政策分析。本文基于最优化模型推导出费雪方程,联立泰勒规则构成理性预期均衡,探讨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当名义利率对通胀率反应系数大于1时,有唯一稳定的均衡解;当名义利率对通胀率反应系数小于1时,有无穷多个稳定的均衡解。在不存在泡沫预期的假设条件下,探讨了MSV解下的通胀率、名义利率的解析均衡性质。基于中美两国的数据,将MSV解表达为状态空间模型,基于极大似然估计求得两国的结构参数值,发现美国对通胀反应敏感,是确定性的均衡;中国对通胀反应不敏感,是不确定性的均衡。将两国的MSV解进行比较发现,美国的通胀率和名义利率长期均值和波动率都小于中国,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对通胀率和名义利率的影响比中国更稳定。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占通胀率波动的大部分,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冲击占名义利率波动的大部分。从控制通胀率的政策目标来看,美国的价格型货币政策优于中国。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朱培金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实质上是货币政策效应在国际层面上的一种外在性表现,其溢出效应程度与参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利用先验信息的贝叶斯技术,结合中美两国1992Q1~2016Q1的数据,通过建立BVAR模型,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中美两个经济大国货币政策效果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一方面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存在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在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存在非对称性特征且溢出效应的汇率渠道的传导较为显著。基于此,鉴于国外政策外部性的应对策略及经验,本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倪中新 王丰莹
美国货币政策对其他经济体会产生溢出效应,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更加明显。本文选取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5个金砖国家2000-2012年的消费价格指数、货币供给量及证券指数的月度数据与美国的相应指标构造向量自回归模型,证实美国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有不同程度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美国货币政策对南非的消费价格指数、俄罗斯的货币供给影响最显著,对5个金砖国家的证券市场会产生影响。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溢出效应 金砖国家 VAR模型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梁斯 郭红玉
以中、日、韩三国2001年3月-2015年3月的月度数据为样本,考察日本货币政策对中韩两国的溢出效应。结论表明:日本扩张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利率和对日贸易的影响较为显著,对韩国的利率水平会产生持续的影响,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则只在短期内较为显著。为应对日本持续性的宽松货币政策,中国应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同时也要采取适度宽松的政策进行预防。对韩国来说,则要更多关注短期性的冲击。
关键词:
日本 货币政策 溢出效应 SVAR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 王景武
本文在经验事实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产出的冲击路径、机理、方向和程度,并就未来一年美联储上调基准利率对中国产出的冲击进行情景分析。主要研究结论:第一,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的短期冲击是不利的,但同时也有积极因素。第二,从中长期来看,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产出的冲击有增强的趋势。第三,美国货币政策调整通过贸易渠道对中国产出的冲击是最强的。第四,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产出的溢出效应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预期因素"自我实现"、"自我强化"的。第五,技术密集程度越低的行业、规模越小的企业以及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越高的商品出口,受到美国货币政策的冲击...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晶晶
本文通过构建SVAR模型对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以利率为代表指标的价格型美国货币政策扩张对中国产出在经过一段时期时滞后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以货币供应量为代表指标的数量型美国货币政策扩张对中国产出产生正向溢出效应。根据子样本实证结果,量化宽松期间利率的溢出效应下降,货币供应量的溢出效应增加。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产出 溢出效应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蒋帝文
基于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GVAR),对比研究中美欧三大央行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三大央行的货币政策均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但是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差异:短期内,中国紧缩货币政策,对欧美产出有着负向的溢出效应("火车头"效应),但对欧美的物价则存在着正向的溢出效应;欧央行紧缩货币政策,对中美产出也存在负向溢出效应,但对中国物价有着抑制作用而对美国物价有着促进作用;美联储施行紧缩货币政策,会促进中国产出的增加("以邻为壑"效应)而抑制欧盟产出,同时会降低中国的物价水平而提高欧盟整体物价水平。长期来看,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大于欧央行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溢出效应 GVAR模型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杨子荣 郑雨静
随着东亚经济的兴起,东南亚地区逐渐成为大国的重要博弈之地和拓展加固经济软实力的关键所在。文章利用面板模型检验了大国货币政策实施对东南亚国家的"平均"溢出效应,结果发现中美欧日四大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调整对东南亚国家经济皆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但比较而言,中美两国的溢出效应更为显著,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比数量型货币政策更强。此外,利用贝叶斯VAR模型评估大国货币政策实施对东南亚国家的"整体"溢出效应以及是否存在"回溢效应",发现大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依然显著,但未找到证据显示东南亚国家对大国货币政策调整存在"回溢效应"。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溢出效应 回溢效应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顾淳 王霞
本文对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应用时变参数模型分析了2007年1月—2016年3月间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及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动态溢出效应,发现美国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前后货币政策变量与其自身产出和物价的影响关系存在非对称性,即在退出前后其产出和物价对货币政策变量的影响有较大变化,而反过来的影响却没有显著的差异。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前后对中国货币政策变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首先,美国在退出量化宽松前后对中国货币政策变量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出现了大的变化;其次,从影响的期限来看,美国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影响主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