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88)
- 2023(8949)
- 2022(7439)
- 2021(6736)
- 2020(5728)
- 2019(12881)
- 2018(12737)
- 2017(23768)
- 2016(13027)
- 2015(14610)
- 2014(14746)
- 2013(14196)
- 2012(13037)
- 2011(12059)
- 2010(12199)
- 2009(11473)
- 2008(11127)
- 2007(10230)
- 2006(8909)
- 2005(8333)
- 学科
- 济(46909)
- 经济(46818)
- 管理(43428)
- 业(37098)
- 企(32018)
- 企业(32018)
- 方法(18826)
- 财(17332)
- 数学(15806)
- 数学方法(15653)
- 制(15301)
- 贸(14948)
- 贸易(14946)
- 易(14736)
- 中国(13508)
- 农(12788)
- 出(12066)
- 体(11659)
- 业经(11621)
- 学(10913)
- 技术(9812)
- 银(9465)
- 银行(9441)
- 融(9263)
- 金融(9256)
- 务(9207)
- 财务(9175)
- 财务管理(9147)
- 行(9072)
- 体制(8735)
- 机构
- 大学(189157)
- 学院(185915)
- 济(78315)
- 经济(76624)
- 管理(70002)
- 研究(64048)
- 理学(59690)
- 理学院(59079)
- 管理学(58245)
- 管理学院(57887)
- 中国(48046)
- 财(40632)
- 京(39717)
- 科学(36335)
- 所(31895)
- 财经(31273)
- 江(29301)
- 农(28983)
- 中心(28955)
- 研究所(28586)
- 经(28368)
- 业大(25719)
- 经济学(25479)
- 北京(24544)
- 范(24156)
- 师范(23882)
- 院(23457)
- 财经大学(23200)
- 经济学院(23109)
- 农业(22738)
- 基金
- 项目(124144)
- 科学(98614)
- 研究(93380)
- 基金(91300)
- 家(79312)
- 国家(78693)
- 科学基金(67401)
- 社会(61020)
- 社会科(58051)
- 社会科学(58043)
- 基金项目(47567)
- 省(47542)
- 教育(43410)
- 自然(41209)
- 自然科(40320)
- 自然科学(40304)
- 划(40139)
- 自然科学基金(39614)
- 编号(37612)
- 资助(36453)
- 成果(32648)
- 制(29048)
- 部(28712)
- 重点(27845)
- 创(26612)
- 国家社会(26381)
- 课题(26257)
- 发(25779)
- 教育部(25160)
- 创新(25047)
共检索到2889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勇
跨国外包可以通过中间品或资本品的进口、出口及合作研发等多种渠道,并以竞争、示范和模仿等横向机制和产业间关联的纵向机制实现技术知识外溢。本文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构建专利知识溢出方程,分别检验中美外包体系中的进口、出口及合作研发三条技术外溢渠道对中国当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外溢效应显著为负,进口和合作研发外溢效应显著为正,且具有显著的行业差异;合作研发和进口的外溢效应随着行业的技术水平所处位点的提高而显著增大,但二者对中等技术行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却不显著;在中美外包体系中,我国制造业企业已难以通过"出口中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亟待转变中美外包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和完善"进口中学"和"合作中学"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制。
关键词:
中美外包体系 专利知识外溢 创新能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创 徐曼
采用基于TVP-VAR模型的动态溢出指数方法,从水平和方向两个维度系统考察中美两国金融周期波动的溢出效应并揭示两国金融周期波动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两次金融危机期间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中美两国金融周期波动的总溢出效应和定向溢出效应均明显处于较高水平;中美两国金融周期波动的定向溢出效应表现出显著的非对称性特征,即美国金融波动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定向溢出明显强于中国金融波动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定向溢出;现阶段中国金融周期波动主要通过利率市场和汇率市场传导到美国金融体系,而利率市场、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则是美国金融周期波动传导到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积极调整金融格局,确保中国金融对外开放进程渐进、有序的同时,中美两国还应在金融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制定统一的金融监管标准并健全系统性风险跨国分摊机制,以防范两国金融体系共振对世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加剧。
关键词:
金融周期 动态溢出指数 传导机制 中美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雪莹 封超 马世群
中美国债收益率之间的溢出效应对于国际资本流动、货币政策有效性乃至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动态Nelson-Siegel模型提取了中美两国国债收益率水平、斜率和曲率三个因子,反映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关联(TVP-VAR connectedness)方法与TVP-VAR模型,分析中美国债收益率因子的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发现中美国债收益率之间的溢出效应具有较强的时变性与非对称性,人民币汇率贬值与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增加可放大中美国债收益率的溢出效应,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程度与中美国债收益率净溢出水平反向变动。基于此,中国应继续健全和发展国债市场,完善国债交易品种与交易机制;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坚持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提高抵御短期资本流动风险的能力,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增强抵御国际债券市场联动冲击的能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陶锋
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内知识溢出的效果受到组织间社会资本的影响。本文探讨了中国转型期特定文化背景下,社会资本影响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机制。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代工制造业的调查数据,本文发现:显性知识溢出仅对渐进式技术改良具有促进作用,而隐性知识溢出还对企业参与产品开发设计(即ODM)具有促进作用;社会资本不仅对技术创新具有直接促进作用,还在隐性知识溢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中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溢出的效果更依赖于社会资本;与传统行业相比,高技术行业涉及更多隐性知识,社会资本的调节效应也更重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谢锐 陈湘杰 张友国
本文在现有的三区域产出溢出反馈模型基础上构建出衡量中美经济增加值和就业联系的测度方式,全面透视了中美两国的增加值和就业依存关系。结果发现:①通过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中国最终需求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美国最终需求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则在近期存在下降趋势。同时,中国的最终需求为美国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而美国最终需求对中国的就业影响在近期处于下降阶段。②就双边贸易而言,中美贸易对两国的增加值和就业贡献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具体到产业渠道上,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主要影响中国的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纺织服装以及皮革制品,批发贸易(汽车和摩托车除外)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中国从美国的进口主要影响美国的法律、会计、总部及管理咨询,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作物和畜牧业,行政和辅助服务活动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
关键词:
中美贸易 溢出效应 增加值 就业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沈虹 邢荧
为了研究中美股市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文章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和CoVaR模型测度在不同分位数水平下,中美股市之间的风险溢出率(%CoVaR)。结果发现:当q由0.05变化到0.01时,中国股市对美国股市的风险溢出效应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美国股市对中国股市的风险溢出效应也呈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更为明显。除此之外,中国A股市场对美国股市的风险溢出效应比B股市场对美国股市的风险溢出效应更明显。在极端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中国A股市场受美国股票市场的影响也比B股大。
关键词:
风险溢出效应 分位数回归 CoVaR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沈虹 邢荧
为了研究中美股市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文章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和CoVaR模型测度在不同分位数水平下,中美股市之间的风险溢出率(%CoVaR)。结果发现:当q由0.05变化到0.01时,中国股市对美国股市的风险溢出效应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美国股市对中国股市的风险溢出效应也呈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更为明显。除此之外,中国A股市场对美国股市的风险溢出效应比B股市场对美国股市的风险溢出效应更明显。在极端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中国A股市场受美国股票市场的影响也比B股大。
关键词:
风险溢出效应 分位数回归 CoVaR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毛泽盛 从菡芝
根据次贷危机以来中美货币政策调整的关联性,可建立一个斯塔克伯格博弈模型模拟中美货币政策博弈的物价溢出效应。在物价溢出效应方程的基础上,引入滞后变量,将静态博弈调整为动态博弈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中美货币政策博弈中货币供应量对中国物价的当期影响较大,但利率在长期的影响更显著。中国应从维护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以及改变中美货币政策博弈模式两方面着手改进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物价调控作用。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斯塔克伯格博弈 溢出效应 物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黎明 李靖
文章基于中美两国2013年6月19日至2015年11月3日比特币市场价格日数据,对两国比特币的日收益序列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建立VAR模型和MGARCH-BEEK模型,从两国比特币市场的收益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两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中美两国之间具有双向的收益溢出和波动溢出效应,但是中国对于两国比特币市场溢出效应的贡献率远远大于美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振卫
产业集聚是一种空间地理现象,研究文化产业集聚需要将空间因素纳入其研究范畴。文章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中美两国文化产业集聚及其溢出效应。结果发现:纯空间距离矩阵维度不能展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溢出效应,只有考察地理与经济的双重叠加矩阵才能合理解释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与美国文化产业发展尚存差距,要从政府政策、文化教育、科技金融、社会经济等多层面齐发力,为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政策保障与措施保障。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潘忠志 胡晨鸽 李欣烨
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溢出提高了集群企业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收益,企业空间集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获取创新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术。集群中出现的产业融合趋势既是知识溢出的原因也是知识溢出所导致的结果,而产业集群和技术集群存在复杂的关联性,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演进和发展。集群企业组织信息结构的形成和演化降低了知识流动和信息传递的成本,背景导向型人力资产的资产专用性的降低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并且推动了知识溢出。
关键词:
集群 知识溢出 产业融合 技术集群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湘云 张佳雯
经济及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量化宽松政策不仅影响美国国内经济及金融,其效应还溢出至其他国家,且日本、欧盟等也竞相采取宽松货币政策,这种恶性竞争将严重损害全球经济。本文首先基于改进的M-F模型探究了货币政策风险国际传染机理,然后从短期热钱资本、长期国际资本、国际贸易渠道三个角度分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路径,并创新性地提出政府适应性学习行为也是重要的货币政策风险溢出路径之一,同时收集有关数据着重分析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通过上述路径对我国的溢出效应大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崔百胜 陈良昊 张毅
美国为应对高通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国为帮助经济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复苏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两国货币政策呈分化特征。基于该视角,本文构建一个具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SV)和中国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情况下,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的溢出效应更加突出;资产组合再平衡渠道是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重要途径;资产组合再平衡渠道即中间厂商部门对于复合资本品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实现厂商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完成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当中间厂商部门使用外资的占比较小时,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较大;当中间厂商部门使用外资的占比较大时,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较小。在区域冲突加剧、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背景下,本文对于深入理解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的理论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对深化金融市场开放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斌 张卫
国内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可影响东道国对FDI的吸收能力。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国内金融体系在FDI发挥外溢效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国内金融体系是FDI发挥外溢效应的格兰杰原因,FDI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但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水平较低,国内金融体系不能放大FDI的外溢效应。
关键词:
FDI 金融体系 溢出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夏 陈栗 王欣宇
作为专利许可形式之一,开放许可是促进专利技术成果转化与知识溢出的重要制度设计。2021年我国引入该机制,但在具体机制设置上尚存在争议。在比较视角下,分析英国与德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具体机制设计上的异同,整理2004-2020年在两国登记开放的专利样本,与专利申请人信息、专利引用信息相匹配,使用异时双重差分法(DID)检验两国开放许可制度对于申请人专利技术扩散的激励效应。实证分析发现,英德两国开放许可制度对于知识溢出的激励效应较为有限,并没有呈现显著正效应。德国开放许可制度提供了相对高额的专利费用减免额度,拥有更多本国中小型企业的登记使用,英国开放许可制度对于外国大型企业的知识溢出效应更为显著,呈现更多面向外国企业的强制许可替代制度功能。除此之外,专利开放前的被引数量对知识溢出效应呈现显著交互作用,而专利新颖性特征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