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4)
2023(1799)
2022(1659)
2021(1495)
2020(1239)
2019(3115)
2018(3060)
2017(6590)
2016(3127)
2015(3559)
2014(3692)
2013(3593)
2012(3458)
2011(2976)
2010(3004)
2009(2789)
2008(2741)
2007(2389)
2006(2173)
2005(1963)
作者
(8028)
(7004)
(6950)
(6573)
(4394)
(3341)
(3210)
(2785)
(2565)
(2409)
(2378)
(2273)
(2270)
(2234)
(2226)
(2184)
(2038)
(2011)
(1945)
(1902)
(1732)
(1661)
(1659)
(1541)
(1535)
(1516)
(1458)
(1457)
(1421)
(1342)
学科
(19247)
经济(19241)
(16029)
贸易(16022)
(15564)
方法(10099)
数学(8986)
数学方法(8963)
(6107)
(5770)
出口(5526)
出口贸易(5526)
(5526)
管理(5520)
地方(5327)
关系(5131)
(4104)
中国(3828)
贸易关系(3542)
国际(3512)
(3402)
税收(3280)
地方经济(3276)
概况(3272)
(3262)
各国(3246)
(3235)
企业(3235)
进出(3206)
进出口(3206)
机构
学院(46363)
大学(45849)
(29223)
经济(28967)
研究(16739)
管理(15734)
理学(13592)
理学院(13495)
管理学(13351)
管理学院(13290)
中国(12007)
(11186)
经济学(10454)
经济学院(9790)
(9435)
财经(9123)
(8791)
(8306)
(7995)
科学(7502)
研究所(7121)
中心(6950)
财经大学(6643)
(6397)
(6267)
国际(6230)
贸易(6057)
(5708)
北京(5389)
商学(5298)
基金
项目(28648)
科学(22302)
研究(21870)
基金(21585)
(18394)
国家(18309)
社会(15490)
科学基金(15059)
社会科(14933)
社会科学(14933)
基金项目(10770)
(10106)
资助(9622)
教育(9576)
编号(8229)
自然(8165)
(8152)
自然科(7978)
自然科学(7978)
自然科学基金(7839)
(7209)
国家社会(7138)
(7013)
中国(6788)
(6711)
重点(6687)
经济(6658)
社科(6605)
成果(6510)
教育部(6492)
期刊
(28533)
经济(28533)
研究(16057)
(10479)
国际(9221)
(7953)
经济研究(6920)
中国(5839)
问题(5681)
(5521)
贸易(5521)
管理(5404)
学报(5210)
(4821)
国际贸易(4747)
科学(4438)
世界(4425)
财经(4381)
业经(4371)
大学(4360)
学学(4247)
(3906)
经贸(3787)
(3742)
金融(3742)
商业(3657)
农业(3538)
技术(3240)
统计(3153)
(2800)
共检索到716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戴枫  刘瑞翔  
文章采用假设抽取的方法厘清了双边增加值贸易统计的三种主流指标,并结合生产侧与消费侧特点,提出一种新的核算指标,对现有增加值贸易理论和方法研究进行了补充。通过对2000—2014年中美56个产业部门的双边增加值贸易进行重新测算、比较和分解,发现在中美贸易中,美国的消费性功能大于生产性功能。单纯计算消费侧的贸易差额高估了中美贸易不平衡,而单纯计算生产侧的贸易差额又低估了中美贸易顺差,只有将生产侧与消费侧相结合才能更客观地反映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状况。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美增加值贸易顺差中生产侧的比重在上升,而消费侧的比重在下降。在行业层面,中国初级产品的增加值更多的是包含在工业制成品中为美国的消费环节而非最终生产环节所吸收;在制造业内部,传统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消费侧增加值出口比重下降较为缓慢,技术密集型部门基于消费侧的增加值出口比重下降;在服务业部门,中美增加值贸易一直为逆差,但是在2013年和2014年,中美在最终品服务贸易环节的增加值贸易为顺差。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戴枫  周天怡  
构建了多国模型中双边增加值贸易的解构模型,并利用2016年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了2000—2014年中美56个产业部门的双边增加值贸易及总值贸易的数据,结合中美贸易失衡的扭曲程度指标的构建与测算,从总体和结构两个层面对中美增加值贸易进行了失衡分析和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还原了中美双边贸易的真实状态。结果显示,总体上,双边总值贸易失衡比增加值贸易失衡平均每年高估了20.17%;美国出口中的回流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中国出口中的回流比重则是逐年上升;自2010年起中国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率逐渐下跌,而国内增加值率开始上升,这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正在改善。结构上,中国对美国各行业增加值贸易以顺差为主;制造业的双边总值贸易失衡比增加值贸易失衡平均每年高估了96.30%,并且中国主要制造业部门对美国的增加值贸易出口均小于总值贸易出口,这说明中国制造业总体上仍然需要继续提升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在新兴服务部门,美国相对中国处于全球价值链上游,而在建筑业和一些传统服务部门,中国相对美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韩中  王刚  刘榴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了1995~2011年中美增加值出口和双边贸易失衡规模。研究表明:相比于传统贸易出口规模,1995年和2011年中国增加值出口分别减少16.06%和24.24%;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严重高估中美贸易失衡,同期中美制造业的增加值贸易顺差分别为传统贸易顺差的5%和10%,而中美农业贸易则由传统贸易逆差转变为增加值贸易顺差,中美服务业贸易则由传统贸易顺差转变为增加值贸易逆差;分要素密集度行业来看,中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表现为增加值贸易顺差,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为逆差,且逆差规模逐步扩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金生  董天琪  
文章从增加值贸易视角出发,通过构建2012年和2015年中国区域-世界投入产出嵌套表,结合增加值贸易的就业投入系数,测算并比较分析了区域增加值贸易带动的就业创造、就业溢出和就业反馈效应。结果显示:考察期内中国区域增加值带动的就业效应主要源于国内贸易,且从发展趋势来看,对国内贸易带动就业的依赖程度在进一步上升;中国区域增加值贸易带动的就业效应多表现为就业创造>就业溢出>就业反馈,其中直接带动的就业创造效应开始减弱,间接带动的溢出及反馈效应成为区域就业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整合优化以内需为基础的国内价值链作为就业“稳定器”,稳步推进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对接作为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产业升级和促就业的“助力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夏明  张红霞  
增加值贸易的测算是当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十分关注的话题,但是对于测算方法本身的讨论,在国内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重点对增加值贸易测算中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对测算方法的演化路径进行理论剖析。研究显示,目前国内外理论界通常采用的计算全部出口中所包含增加值的"贸易增加值"测算方法存在理论缺陷。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一个中间产品进出口内生化的模型中,却要把中间产品出口作为外生变量来处理。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把全球经济作为一个单一生产系统的分析框架中,中间产品贸易是被最终需求所驱动的,并成为衔接需求和收入之间的桥梁,而贸易本身并非最终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建清  郑雨楠  
笔者利用多国增加值贸易模型,基于从OECD-WTO数据库获得的最新数据,对中美、中韩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状况分别进行重估。结果表明:总值法扭曲了中国贸易状况,加深了不必要的贸易摩擦。2001年~2011年,增加值法统计的中国出口额平均占传统值的73%,即削减了中国的庞大出口。同期的中国各双边贸易净额均存在高估。总值法对中美、中韩真实贸易净额年均高估程度分别达250%和31%,增加值法缩小了中美、中韩贸易失衡程度,其中多数行业真实贸易净额与传统值相比都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袁红林  许越  
基于增加值贸易指数的核算框架测算并比较使用总量核算与增加值核算两种方法下的38个世界主要国家的制造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排名,以分析增加值贸易对制造业的竞争力的影响,并判断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准确地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资源密集型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增加值贸易分析能反映出总量分析无法得出的劳动力、原材料及技术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对于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制造业,增加值贸易能反映出总量分析无法得到的中间品贸易对该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从趋势分析及对比结果中可以发现,我国在传统资源密集型及劳动密集型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熊珍琴  范雅萌  
引入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测算2000-2014年间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利益,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但所获贸易利益极为有限,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是向着有利于美国、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尽管中美贸易顺差在2000-2014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出口对我国获取贸易利益的带动作用不强。因此,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改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获利能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惠娟  蔡伟宏  
基于增加值贸易,测算中美两国服务贸易的GVC地位指数,同时探讨中美两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比美国低,但是分工地位攀升速度高于美国;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低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而美国相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正向经济效应小于美国,中高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熊珍琴  范雅萌  
引入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测算2000-2014年间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利益,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但所获贸易利益极为有限,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是向着有利于美国、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尽管中美贸易顺差在2000-2014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出口对我国获取贸易利益的带动作用不强。因此,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改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获利能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惠娟  蔡伟宏  
基于增加值贸易,测算中美两国服务贸易的GVC地位指数,同时探讨中美两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比美国低,但是分工地位攀升速度高于美国;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低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而美国相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正向经济效应小于美国,中高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郑国姣  杨来科  
在全球生产网络分工的背景下,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更能准确的评估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贡献和具体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基于贸易增加值的视角综合考虑了服务业嵌入在制造业的间接出口,对中日服务贸易直接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中日双边服务贸易重要性差异,出口结构变化以及优势产业情况再次进行了分析考察。研究表明:中日服务业在增加值核算法下与传统国际市场占有率(IMS)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差异上具有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对中国而言,双边服务贸易重要性逐渐下降,日本则相反;传统贸易核算法低估了中日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程度;中日在服务贸易上互补性明显,中国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而日本则在资本、知...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袁凯华  彭水军  余远  
本文在Novy(2013)的基础之上,利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首次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进行了我国区际贸易成本变动的测算与分解。结果显示:首先,不同于传统贸易流量的测度,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的测度表明,1997-2007年的区际贸易成本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大幅下降。其次,尽管当前的区际贸易成本有所下降,但是这种下降主要体现为以内陆地区和初级产品带动的低端化整合。最后,进一步利用双边分解,本文发现低端化整合的迹象可能在于邻区偏少、产业同构度过高与政策缺失下,东部沿海地区更多利用国外需求进行替代所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依赖程度提升,区际分工整合将会面临"初级产品分工整合加快→服务行业过度出口→遭受出口俘获→初级产品分工整合进一步加快"的恶性循环。因此,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扭转市场分割激励、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区际整合质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高敏雪  葛金梅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如何对传统贸易统计进行改造来测算对外贸易增加值,成为广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从企业增加值出发,尝试在企业生产增加值与贸易增加值之间建立关联,由此形成了以出口企业增加值率进行出口贸易增加值推算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基于规模以上全出口型工业企业数据,对中国出口贸易增加值进行了初步测算。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韩中  孙岩  
本文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世界投入产出表及环境账户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对1995—2009年中国与欧盟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传统贸易数据存在"重复核算"成分,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中国出口规模。中国向欧盟增加值出口规模持续上升,但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增加值贸易规模有所下降;中国生产侧碳排放以"内需排放"为主,"外需排放"中由欧盟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规模稳步上升,中国消费侧碳排放中由欧盟承担的部分逐年增加;从碳排放行业结构来看,制造业和能源产业是中欧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来源,且能源产业碳排放所占比重有所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