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11)
2023(5625)
2022(4679)
2021(4382)
2020(3789)
2019(8242)
2018(7941)
2017(16247)
2016(8358)
2015(9165)
2014(9261)
2013(9343)
2012(8504)
2011(7563)
2010(7605)
2009(6716)
2008(6768)
2007(6029)
2006(5019)
2005(4454)
作者
(24257)
(20299)
(20056)
(19257)
(12799)
(9703)
(9272)
(7817)
(7521)
(7348)
(6733)
(6655)
(6416)
(6415)
(6379)
(6254)
(6044)
(6030)
(5948)
(5631)
(5045)
(4979)
(4972)
(4600)
(4571)
(4480)
(4450)
(4391)
(4172)
(4051)
学科
(38611)
经济(38579)
(29537)
管理(27593)
(23853)
企业(23853)
方法(17948)
数学(15834)
数学方法(15688)
(12747)
(10098)
贸易(10096)
(9916)
产业(9475)
业经(9319)
中国(8197)
(7678)
(7509)
地方(7434)
(7398)
银行(7391)
(7186)
供销(7184)
(7065)
技术(6975)
(6904)
(6325)
金融(6325)
农业(6137)
市场(6107)
机构
学院(121957)
大学(119231)
(55692)
经济(54839)
管理(49673)
理学(43660)
理学院(43248)
管理学(42518)
管理学院(42291)
研究(39682)
中国(30013)
(24391)
科学(23908)
(22989)
(21063)
(19951)
财经(19053)
业大(18541)
中心(18330)
研究所(18239)
经济学(17455)
(17310)
(17080)
农业(16870)
经济学院(15928)
北京(15064)
(14564)
财经大学(14299)
经济管理(14163)
(13755)
基金
项目(85467)
科学(68560)
基金(63995)
研究(60029)
(56129)
国家(55767)
科学基金(48512)
社会(39903)
社会科(38299)
社会科学(38292)
(33660)
基金项目(33173)
自然(31997)
自然科(31327)
自然科学(31319)
自然科学基金(30810)
(27931)
资助(27066)
教育(26261)
编号(22007)
(19336)
重点(19118)
(18988)
(18286)
创新(17160)
国家社会(17095)
科研(16620)
成果(16235)
教育部(16231)
人文(16178)
期刊
(55748)
经济(55748)
研究(32764)
中国(20203)
(19084)
管理(18532)
学报(18109)
科学(17605)
(17157)
大学(13731)
农业(13369)
学学(13296)
(11565)
金融(11565)
业经(11207)
技术(10895)
经济研究(10275)
财经(9248)
(8146)
问题(7843)
(7602)
商业(7298)
统计(7119)
教育(6933)
技术经济(6809)
(6650)
(6639)
科技(5896)
世界(5782)
决策(5778)
共检索到170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沈国兵   王译平  
基于HS 6分位产品贸易数据,我们评估中美双边产业链供应链行业产品韧性发现,2022年中国从美国进口脆弱性主要为玉米、食用高粱等上游初级产品和疫苗、核反应堆零件、航空器等高技术产品,对美国出口脆弱性集中于视频游戏控制器、节日娱乐用品等下游低技术产品。结合贸易规模、技术密集度和市场竞争力,我们识别出当前中国就中美双边贸易需要重点关注的产供链缺口:大宗农产品产供链和航空航天、生化免疫、核电、医疗器械等高技术产供链进口供给端缺口,以及计算机制造、娱乐体育用品、塑料制餐饮具、家具家居等劳动密集型制造品产供链出口需求端缺口。基于2017~2022年的动态评估结果显示,中美两国关税政策是影响中国大宗农产品进口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核电和生化免疫产供链来自美国的供给波动较大,应对能力欠佳;娱乐体育用品产供链面临的美国市场需求波动较大,脆弱性突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英杰  
本文选用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物流、供应链弹性与流通产业链韧性的互动关系,旨在引导流通行业合理利用数字物流提升供应链弹性与产业链韧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物流与供应链弹性中的内部弹性、客户端弹性、供应端弹性,以及产业链韧性间的回归系数均通过显著正向检验,说明数字物流与供应链弹性、流通产业链韧性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考虑产业链韧性调节作用情况下,数字物流与供应链弹性的回归系数有所增大,表明较强流通产业链韧性下数字物流有助于提升供应链弹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建勋  卢丹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对我们全面把握世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适应国际分工调整的战略需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还存在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动态评估机制及治理体系缺乏,产业链供应链断链等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策略是:通过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动态评价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管理体系,加速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本文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姜长云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现有研究,可以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界定为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或外部冲击时,产业链供应链免于断裂并能较快恢复原状的能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往往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息息相关。要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政策思维,科学把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方法论,找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着力点,注意发挥深化产业融合的赋能作用,培育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兴奋点。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朱宏任  
围绕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与大家分享以下看法。一要高度重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白玫  
受“美国优先”、地缘政治关系紧张和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加大。在新冠疫情导致供应链危机后,欧盟将产业政策的重点放在了加大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上。通过研究发现:欧盟产业链供应链政策的主要特点:第一,通过技术优势和产业范式全面转变,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游戏规则的改变,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使工业继续成为欧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第二,重点发展改变产业链供应链规则的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气候变化和数字技术方面的优势。第三,鼓励欧盟制造,强化欧盟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权,建立稳定的欧盟核心矿产供应链,打造欧盟战略产业生态系统。从本质上分析,欧盟制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打压竞争对手,以强化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此,我们应跟踪欧盟产业政策的新变化,研判其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可能影响,做好应对措施;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政策建设,树立中国是保障全球供应链韧性的可靠合作伙伴形象;短期应该专注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有序恢复,中长期要继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低碳转型和数字化转型。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越  
当前,统筹发展和安全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直接关乎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与挑战进行系统研判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第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利用国际循环“延链”“稳链”;第二,构建“以我为主”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积极寻求破解国际围堵的有效路径;第三,破除国内大循环堵点、卡点,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赋能“补链”“强链”;第四,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机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建勋  卢丹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对我们全面把握世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适应国际分工调整的战略需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还存在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缺乏动态评估机制及治理体系,面临断链风险等。鉴于此,笔者认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策略是:通过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动态评价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管理体系,加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数字化转型,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本文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导向。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邱灵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各国高度重视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这将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带来多重影响。对此,应重视供应链“断链”风险、产业链“外迁”风险、高技术“掉链”风险、创新链“脱钩”风险、政策端“壁垒”风险,强化动态监测预警、关键环节根植、自主自立自强、多元开放合作、产业政策转型,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萍   何瑞石   宋晓松  
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加快推动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一环。新时期,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锻铸工作在科技研发、产业自主可控、联农带农能力、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产业结构缺失、产业创新能力弱化、基础要素供给不足和分工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应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结构,突破农业要素供给制约,健全农业产业分工协同体系,构建农业安全与韧性管理机制,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向更加完善与稳定的方向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实现农业产业安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璐   丛林   赵君彦  
本文基于2011-2021年省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产业数字化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固定效应、空间面板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产业数字化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数字化可以显著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的提升,且这一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产业数字化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的提升。最后,本文提出加大产业数字化发展支撑,加强产业协同创新和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媛媛  
本文采用2011-2021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物流发展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物流发展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数字物流发展对东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提升效果较为明显,对西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影响相对较弱;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物流发展通过促进产业升级这一条路径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产生正向影响。最后,就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健飞  
本文在构建智慧物流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我国2015-2021年的省域层面样本数据,实证研究了智慧物流发展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智慧物流发展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发挥重要的中介效应,且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从作用机制来看,智慧物流发展会促进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继而起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最后,提出尽快制定支持智慧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推动智慧物流标准化发展,强化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协同发展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陶锋  王欣然  徐扬  朱盼  
当前提高企业生产率水平需要重点关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与产业链供应链动荡带来的深层影响。结合产业组织的纵向关系理论,本文指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维持和提升关联效应,并尝试从供需匹配优化、供需关系维持、供应质量提升三个层面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内涵和机制进行分析。通过匹配中国上市公司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数据,本文创新性地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视角考察了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上游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上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表明数字化转型在产业链供应链纵向关系中存在后向溢出效应。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优化供需匹配、稳定供需关系、提高供应商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而牵引上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同时,这种后向溢出效应根据纵向关系结构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包括上游供应商的规模、所有权性质以及下游客户端的市场影响力。本文研究结论表明,要围绕需求牵引和外部溢出来优化数字化转型政策,特别是要以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提升和纵向协同机制建设,同时注意分类施策和精准施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戴媛媛  
文章从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抵抗能力、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适应能力和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能力三个维度出发,构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LWM组合赋权法测算了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进一步采用多重方法探究中国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分布动态及区域差距。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表现出提升趋势。就子维度而言,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抵抗能力最强,而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适应能力较弱。就三大区域而言,主产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最高;产销平衡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最低。从动态分布特征来看,我国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呈现不稳定的变化特征。区域间差距是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就障碍因子而言,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能力是制约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的主要障碍因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