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13)
- 2023(5364)
- 2022(4474)
- 2021(3803)
- 2020(3163)
- 2019(6934)
- 2018(6564)
- 2017(12408)
- 2016(6207)
- 2015(7047)
- 2014(6935)
- 2013(6761)
- 2012(6679)
- 2011(6377)
- 2010(6664)
- 2009(6242)
- 2008(5832)
- 2007(5352)
- 2006(5177)
- 2005(4805)
- 学科
- 济(53769)
- 经济(53726)
- 管理(15330)
- 地方(15248)
- 方法(13379)
- 业(12847)
- 数学(11965)
- 数学方法(11913)
- 地方经济(11807)
- 中国(10146)
- 企(9685)
- 企业(9685)
- 学(9304)
- 业经(8332)
- 农(7934)
- 环境(6422)
- 经济学(6406)
- 融(6284)
- 金融(6284)
- 关系(6190)
- 发(5886)
- 贸(5707)
- 贸易(5702)
- 农业(5605)
- 制(5499)
- 易(5453)
- 财(5395)
- 产业(5172)
- 和(5119)
- 体(5093)
- 机构
- 大学(103014)
- 学院(101321)
- 济(56196)
- 经济(55359)
- 研究(42827)
- 管理(34693)
- 中国(30597)
- 理学(29416)
- 理学院(28987)
- 管理学(28549)
- 管理学院(28347)
- 科学(23395)
- 财(22632)
- 所(21682)
- 京(21263)
- 研究所(19592)
- 经济学(19316)
- 财经(18082)
- 中心(17917)
- 经济学院(17078)
- 经(16414)
- 江(15042)
- 院(14977)
- 范(14105)
- 师范(14022)
- 农(13879)
- 北京(13807)
- 财经大学(13346)
- 科学院(13189)
- 研究中心(12089)
- 基金
- 项目(63420)
- 科学(50772)
- 基金(47872)
- 研究(46238)
- 家(42636)
- 国家(41858)
- 科学基金(35027)
- 社会(33037)
- 社会科(31456)
- 社会科学(31446)
- 基金项目(24680)
- 省(23146)
- 自然(20459)
- 自然科(19953)
- 自然科学(19947)
- 教育(19824)
- 自然科学基金(19593)
- 划(19467)
- 资助(19179)
- 编号(16206)
- 发(15361)
- 国家社会(14824)
- 重点(14683)
- 部(14356)
- 济(13789)
- 成果(13731)
- 经济(13675)
- 发展(13017)
- 展(12846)
- 教育部(12594)
共检索到1659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牛福长 葛岳静 赵正贤 陈秀红 黄宇 吴俊强
地缘经济权力日益成为维护国家安全、辅助国家地缘战略决策、明晰国家地缘环境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国家实力、国际贸易、投资、援助、贷款等数据和指标,从权力实施和权力实施有效性两个方向,搭建地缘经济权力分析框架与定量模型,并以21世纪以来的中美印与“泛南亚”国家为例,研究其地缘经济权力的实施、有效性、演变及时空分异。研究发现:(1)权力实施方面,中美印与“泛南亚”国家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流露出明显现实主义色彩,不同年份对泛南亚国家的影响力和“营建”度各有侧重和选择。(2)权力实施的有效性方面,“泛南亚”国家对中美印施加权力的反应和响应程度不一,其依赖度与仰仗度存在“大国平衡和多双边下注”的倾向。(3)权力演变方面,中美印对各自权力区的构建和固化差异明显,权力变化态势与形态复杂异化多样。文章从权力来源、施动过程与有效性及地缘经济的经世致用作出讨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牛福长 胡志丁 王学文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和印度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崛起,对地区乃至全球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印共同周边国家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度"东向战略"的交汇区与重叠区,对中印地缘经济地位提升和中印地缘经济权力空间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构建地缘经济权力模型,解析中印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权力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1)周边国家均未出现为中印负向敏感区和负向脆弱区,周边国家对中印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国、印度的敏感区和脆弱区整体表现出明显连贯性和持续性,个别年份存在差异。(2)中国与印度对共同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权力均呈上升趋势,中国和印度都成为周边国家地缘经济的重要辐射源,呈现中心—外围的区域扩散趋势。(3)印度对周边国家地缘经济权力弱于中国。(4)中国与印度对周边地缘环境的构建和选择各有侧重,中国深入影响东南亚、中亚,印度则将南亚视为"自家后花园",以缅甸、斯里兰卡为代表的地缘战略区则成为中、印双方地缘经济权力对抗的"前沿阵地"。(5)战略层面上的大国零和博弈,中印双方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彼此把对方看作地缘政治博弈的假想敌,中国、印度地缘经济权力之争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6)敏感性、脆弱性、地缘经济权力均存在一定的国别集聚性和区域差异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飞 杨鑫 刘天宝 程艺 韩增林
在全球化力量持续增强的背景下,地缘经济的发展状态是国家开放水平的重要表征。边境地区是国家构建地缘经济联系的重点区域,基于地缘经济系统发展优势度评价内涵,使用ICEM模型对中国边境地区45个地级行政区的地缘经济系统发展优势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中国边境地缘经济系统发展优势度在2001—2016年期间有所上升,但幅度较小;在2003—2004年和2008—2011年期间发展波动较大。②优势度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整体上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格局;评价值排序为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云广地区>新疆地区>西藏地区。③预测结果显示未来云广地区与新疆地区发展势头强,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与西藏地区则较差。④外部投资联系与外贸活动是地缘经济系统的搭建与运作核心,此外还应重点考虑政策影响、沿边口岸建设及固定资产投资等要素。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艳芳 支天越
文章从地缘经济视角出发,分析三个问题:一是通过比较"印-太"与"亚太"的经济发展动态及互动,对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印-太"缘起论进行再审视;二是通过分析"印-太"地缘经济格局的阶段性变化,比较"印-太"战略合作方(美日澳印)及其平衡对象(中国)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度,为"印-太"战略遏制中国可能损害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证据;三是比较分析中美日澳印五国在"印-太"地区的经济投入度,藉此解释各国对"印-太"战略的态度差异,并就加强"印-太"地区地缘经济合作提出一些思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同昇 龙冬平
中亚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缘位置而受到美、俄、中及欧盟等大国的高度重视。中亚是中国的重要邻邦,也是中国周边合作的重点地区,更是中国提升安全与能源保障的重要地缘战略依托。基于人文—经济地理学视角,从中亚国家的特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地缘关系,以及地缘合作战略等方面,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及其与中国的地缘战略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主要结论为:①中亚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的一致性,区域内部发展的差异性,对外部经济的高度依赖性,大国角逐的长期性,以及对中国地缘利益的重要性,是地理学关注和研究中亚地缘问题的主要切入点;②在全球尺度上,运用柯恩的当代世界地缘政治区划模型,分析中亚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欧亚大陆辖区"、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辖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辖区"的地缘关系;在区域尺度上,建立一个"同心圆和扇形分布"相结合的模型,分析中亚与相邻国家或地区的地缘关系;③中国在中亚地区有着良好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中亚国家对中国也有巨大的地缘需求,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相互合作的基础;④中国未来应逐步成为中亚地缘政治与文化的"参与者"、地缘经济的"引领者"。
关键词:
中亚国家 地缘位置 地缘战略 中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彦
经济软实力是一种区别于经济硬实力(经济影响力)的经济吸引力。经济软实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国际模式吸引力、国内经济吸引力和国际经济吸引力。本文利用定量指标对中美日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软实力进行量化评估后发现:①美国经济软实力下降迅速,强势介入但效果不佳;②日本经济软实力相对下降,举棋不定且缺乏动力;③中国经济软实力不断上升,力推东盟但困难重重。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玉潭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淑云
国家安全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地缘政治争夺为国家安全服务,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自近代以来,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每一次转变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东北亚地区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应坚持和平合作发展的道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关键词:
东北亚 地缘政治 中国 国家安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丽君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集团间较量的焦点从政治领域转移到经济领域。为此,我们要全面地了解地缘政治的涵义以及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去分析和研究冷战前后地缘政治的发展及对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去洞悉世界的发展方向——地缘经济必然代替地缘政治,并以此来作为制定国家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洪菊花 骆华松
着力于地缘政治学与地缘经济学学科之争、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内涵之争。地缘经济学既不从属于也不会取代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对客观世界在时代特征、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国家安全、领土等关键要素上存在不同见解,国家联盟、争夺领域、争夺地域、博弈手段在地缘政治时期和地缘经济时期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殊途同归并有着深刻的互动作用。中国的现实是经济大国正在崛起、区域合作如火如荼地发展,但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地缘战略应以地缘经济为重心,地缘政治为根本。
关键词:
地缘政治 地缘经济 地缘战略 中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熊理然 杜雯慧 张一方 刘保强
冷战结束以后,东南亚地区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了"东盟中心地位"作用,正是基于对区域经济合作收益的追求,东南亚地区近年来出现了地缘经济空间多重分割的格局。本研究首先从东南亚地缘经济空间的内部"碎片状"分割、外向"切割状"分割和外力"分化状"分割三个方面分析了东南亚地缘经济空间的多重分割格局,然后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推拉模型,解析了东南亚区域地缘经济空间多重分割的形成机制,接着进一步分析了东南亚地缘经济空间的多重分割对RCEP的可能影响,最后基于中国在东南亚地缘经济利益的最佳均衡目标,提出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行动安排。本研究对于我们全面认知东南亚地缘经济空间,积极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雪莲 郭鸿炜
"印太"概念下的地理范围指向及其区域建构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成熟和塑造。但是,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印太战略"选择已然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印太"概念下,更凸显了美国的主导性,以及中美竞争下的多国博弈态势,原有的东亚地缘政治结构的独立性减弱,而突出了大国竞争中的海洋元素。在这种转变下,中国面临着新的地缘政治挑战,中国周边的战略压力将增大,美日印澳四国机制将给地区带来新的安全对抗格局并影响中国的战略选择,同时将增加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难度。在这些挑战面前,中国仍然要致力于中美关系的对话与缓和,致力于建设稳定的周边关系,致力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在新的"印太"区域,中国仍然要发挥出大国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塑造和平与发展的地区新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