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29)
- 2023(17943)
- 2022(15283)
- 2021(14273)
- 2020(11861)
- 2019(27075)
- 2018(26732)
- 2017(50549)
- 2016(27503)
- 2015(31022)
- 2014(31081)
- 2013(30951)
- 2012(28664)
- 2011(25962)
- 2010(26194)
- 2009(24595)
- 2008(24506)
- 2007(21799)
- 2006(19672)
- 2005(18149)
- 学科
- 济(119154)
- 经济(118991)
- 业(99697)
- 管理(93803)
- 企(88065)
- 企业(88065)
- 方法(46930)
- 数学(36835)
- 数学方法(36455)
- 财(35853)
- 农(35666)
- 业经(34962)
- 中国(33615)
- 地方(27091)
- 制(27027)
- 农业(24634)
- 务(24486)
- 财务(24410)
- 财务管理(24366)
- 企业财务(23117)
- 技术(21949)
- 学(21866)
- 和(21440)
- 贸(21418)
- 贸易(21400)
- 理论(20875)
- 易(20755)
- 银(19672)
- 银行(19627)
- 体(19342)
- 机构
- 学院(396816)
- 大学(395336)
- 济(162647)
- 经济(159180)
- 管理(158110)
- 研究(135687)
- 理学(134634)
- 理学院(133132)
- 管理学(131222)
- 管理学院(130474)
- 中国(105609)
- 京(86141)
- 科学(80930)
- 财(79034)
- 所(68412)
- 农(65049)
- 中心(61438)
- 江(61245)
- 研究所(61238)
- 财经(61048)
- 业大(56539)
- 经(55337)
- 北京(55157)
- 范(51664)
- 师范(51216)
- 农业(50433)
- 州(49263)
- 院(49262)
- 经济学(47561)
- 财经大学(44938)
- 基金
- 项目(257902)
- 科学(203741)
- 研究(193029)
- 基金(186399)
- 家(160732)
- 国家(159265)
- 科学基金(137852)
- 社会(121824)
- 社会科(115377)
- 社会科学(115350)
- 省(101283)
- 基金项目(98661)
- 自然(88004)
- 教育(87379)
- 自然科(85918)
- 自然科学(85900)
- 自然科学基金(84383)
- 划(84175)
- 编号(79370)
- 资助(75926)
- 成果(64993)
- 发(57907)
- 重点(57426)
- 部(56730)
- 创(55347)
- 课题(54787)
- 创新(51081)
- 制(50297)
- 国家社会(49642)
- 项目编号(49025)
- 期刊
- 济(193479)
- 经济(193479)
- 研究(124938)
- 中国(84672)
- 管理(64287)
- 财(63802)
- 农(61329)
- 学报(58098)
- 科学(55660)
- 教育(45802)
- 大学(44996)
- 农业(42214)
- 学学(42088)
- 融(39804)
- 金融(39804)
- 技术(36041)
- 业经(33158)
- 财经(30536)
- 经济研究(29483)
- 经(26134)
- 问题(24621)
- 业(23575)
- 技术经济(20806)
- 图书(20069)
- 理论(19663)
- 现代(19533)
- 贸(19248)
- 科技(18968)
- 世界(18389)
- 商业(18228)
共检索到619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杜如虚 李峥
文章从政策环境、技术创新与应用、人才培养与引进以及市场开发四个方面分析了美国制造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迅速发展、并长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文章认为,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采用信息化的科学管理方式,以人为本,不断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同时,在政策方面要扶持核心产业、保护国内资源;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加大科研力度,提升创新质量;在人才方面,要提高教育质量,鼓励留学人才归国、吸引海外高技术人才来华发展;在市
关键词:
制造业 世界工厂 美国 比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玉林 谷军健
研究目标:测度和比较中国与美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研究方法:从生产制造环节的生产效率、出口贸易环节的价值获取能力与技术含量三个角度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总体TFP增长率高于美国,存在追赶效应,但金融危机后TFP增长率下降形势严峻,追赶效应衰弱;中国TFP仍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且金融危机后差距有拉大趋势,2014年制造业总体是美国的39.89%,高技术产业仅为美国的37.6%;中国制造业GVC经济地位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但始终低于美国;随着行业技术密集度提高,美国经济地位指数上升,而中国呈下降趋势,中国高技术产业价值增值能力与美国的差距大于制造业总体;增加值出口视角下中国制造业技术复杂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始终低于美国、德国和日本;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高于德国和日本,但低于美国。研究创新:从生产制造和出口贸易两个环节,首次采用全要素生产率、全球价值链经济地位与增加值视角下的技术复杂度测度制造业发展质量。研究价值:为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提供精准政策依据,为认识中美贸易摩擦提供关键线索。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徐建伟 杨合湘 戴俊骋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通过调整发展战略与支持政策,致力于实现制造业回流与振兴;中国则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分析发现,美国制造业并不具备全面振兴的基础,GDP增长贡献主要来自汽车及零部件等少数行业,多数行业在GDP中的占比呈下降态势。中国制造业增长格局具有多样化特征,与居民消费关系密切的消费品行业和部分装备制造业增长优势明显。未来一段时期,由于中美两国对制造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制造领域的贸易摩擦或将更趋频繁,但是短期内中美经贸大格局难以扭转,对于我国来说,更重要的是加快技术、效率和质量变革,从而重塑竞争新优势、重构制造业竞争力。
关键词:
工业化 竞争格局 制造业振兴 贸易摩擦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邱书钦
在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战略下,有关中美制造业税负高低对比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文章通过对中美制造业企业税费占财政收入比例、企业综合税率以及企业微观层次的对比后认为,中美制造业综合税负差异明显。中美税制不同、中国企业税负过重以及税收优惠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了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为企业减税降负,从根本上降低制造业的成本负担。
关键词:
制造业 综合税负 增值税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邱书钦
在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战略下,有关中美制造业税负高低对比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文章通过对中美制造业企业税费占财政收入比例、企业综合税率以及企业微观层次的对比后认为,中美制造业综合税负差异明显。中美税制不同、中国企业税负过重以及税收优惠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了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为企业减税降负,从根本上降低制造业的成本负担。
关键词:
制造业 综合税负 增值税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飞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同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和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与美国制造业技术差距,并对技术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测算结果表明,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在1995~1998年期间出现短暂缩小,但1999~2009年期间技术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分行业看,中国的资源、能源等垄断性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同美国的技术差距较大,而消费品制造业同美国的技术差距较小。利用分行业数据实证研究表明,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信息通信技术和制度环境,特别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制度改革并未有效促进信息技术进步进而缩小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在中国加入WTO后显著缩小了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并未有效缩小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而且,随着人均GDP的上升,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并未呈现收敛趋势。
关键词:
市场化改革 信息技术进步 技术差距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飞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同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和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与美国制造业技术差距,并对技术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测算结果表明,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在19951998年期间出现短暂缩小,但19992009年期间技术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分行业看,中国的资源、能源等垄断性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同美国的技术差距较大,而消费品制造业同美国的技术差距较小。利用分行业数据实证研究表明,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市场化改革 信息技术进步 技术差距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长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美国提出并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在我国投资的美国企业出现回流迹象。其中,不仅包括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而且包括体育用品、家居用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2011年底波士顿咨询集团发布报告称,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中国制造业传统比较优势正在迅速削弱,未来5年美国自华进口30%的份额都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彭晖 王哲 康利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的方法度量评价指标,分析中美制造业整体及细分行业的成熟水平差距。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发展指数相对于美国在不断改善,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赶超美国,而协调水平指数严重偏斜并在危机爆发后出现下降。细分行业对比中,中低技术制造发展度高,这与中国的比较优势和战略选择相符。协调水平评价中,低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表现优于美国,一方面是由于体量小,发展速度保持稳定;另一方面是中国的产业链完整,分工程度高,使得产业间的关联性增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华广敏
运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分析中美制造业对高技术服务业的投入率和需求率,进一步运用非竞争型I-O,将制造业效率分解为国内增加值效率和进口产品效率,立足于制造业国内增加值效率,分析中美制造业对高技术服务业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低端制造业增加值效率比美国高,而美国高端制造业增加值效率比中国高。为此,中国应借鉴美国高端产业经验,采取加大高端产业的政策支持,促进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等措施。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石慧敏
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一般均衡的框架之下,运用1997—2014年中美两国的投入产出、贸易和工资数据,本文定量考察了中美制造业产品的双边贸易同美国制造业相对工资差距的关系。结果发现,美国从中国的净进口对美国制造业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扩大存在影响,但影响幅度较小,贸易并不是引起相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唯一原因。但随着中美双边制造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美中贸易对美国工资差距的影响可能越来越大,以保护非熟练劳动力为名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限制的呼声将会更高。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黄繁华 徐国庆
随着价值链发展的不断深入,一国贸易中的国内增加值不断影响着名义有效汇率,也影响着实际有效汇率。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立足于中美两国的制造业贸易增加值数据,研究了中美两国整体制造业及各分行业的实际有效汇率,探讨了中美两国整体制造业实际有效汇率的共同特点以及分行业实际有效汇率的差异性。通过对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的分解和对有关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中美两国名义有效汇率波动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远大于相对价格;而贸易增加值权重下实际有效汇率对中美两国制造业贸易增加值的作用也不相同。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中美制造业 实际有效汇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黄繁华 徐国庆
随着价值链发展的不断深入,一国贸易中的国内增加值不断影响着名义有效汇率,也影响着实际有效汇率。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立足于中美两国的制造业贸易增加值数据,研究了中美两国整体制造业及各分行业的实际有效汇率,探讨了中美两国整体制造业实际有效汇率的共同特点以及分行业实际有效汇率的差异性。通过对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的分解和对有关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中美两国名义有效汇率波动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远大于相对价格;而贸易增加值权重下实际有效汇率对中美两国制造业贸易增加值的作用也不相同。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中美制造业 实际有效汇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似臣 张诗琪
基于扩展的KWW出口国内增加值核算方法,对中美制造业出口数据进行量化分解。一方面,建立了出口增加值、增加值出口以及出口额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更加准确的出口增加值和重复统计项;另一方面,探讨了出口国内增加值在全球产业层面的流动,实现了对出口增加值的动态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作为制造业出口大国,其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增速较快,并且超越美国,但已有回落之势。在出口增加值率方面,中国制造业未能超越,且与美国有较大差距;(2)中美制造业出口增加值的全球流动趋同,中国越来越深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进一步地,将KWW方法进行拓展,改进了出口国内增加值核算模型。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对进一步研究中国的出口国内增加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出口增加值 制造业 扩展的KWW方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盛朝迅 黄汉权
受诸多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各项主要成本迅速上升,与美国相比的综合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导致部分美国制造业"回流"和我国部分制造业投资流向美国,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培育形成较大制约。下一步,应高度重视中美制造业成本变化趋势,采取积极措施切实降低制造业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同时,要下大气力"提效率",夯实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在降成本的同时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
制造业成本 中美对比 创新驱动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