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04)
- 2023(11451)
- 2022(9642)
- 2021(9068)
- 2020(7666)
- 2019(17561)
- 2018(17199)
- 2017(34575)
- 2016(17789)
- 2015(19730)
- 2014(19433)
- 2013(18961)
- 2012(16982)
- 2011(15018)
- 2010(14681)
- 2009(13321)
- 2008(12566)
- 2007(10738)
- 2006(9289)
- 2005(7597)
- 学科
- 济(79782)
- 经济(79715)
- 业(56121)
- 农(46722)
- 管理(46007)
- 方法(37973)
- 数学(34386)
- 企(34146)
- 企业(34146)
- 数学方法(34012)
- 农业(30820)
- 贸(23774)
- 贸易(23764)
- 易(23174)
- 业经(20000)
- 中国(17727)
- 财(17453)
- 地方(15639)
- 制(13294)
- 技术(11499)
- 发(11117)
- 学(10939)
- 环境(10531)
- 策(10390)
- 农业经济(10356)
- 务(10302)
- 财务(10269)
- 财务管理(10241)
- 出(10220)
- 银(10161)
- 机构
- 学院(245211)
- 大学(238373)
- 济(113442)
- 经济(111768)
- 管理(99871)
- 理学(88200)
- 理学院(87491)
- 管理学(86110)
- 管理学院(85682)
- 研究(75085)
- 中国(58083)
- 农(54502)
- 财(46016)
- 京(45998)
- 科学(42643)
- 农业(41671)
- 业大(40550)
- 财经(38040)
- 中心(37490)
- 经济学(35448)
- 经(35002)
- 所(34939)
- 江(34190)
- 经济学院(32495)
- 研究所(31781)
- 经济管理(30471)
- 范(28221)
- 财经大学(28163)
- 师范(27979)
- 北京(26970)
- 基金
- 项目(173999)
- 科学(139269)
- 基金(129844)
- 研究(129745)
- 家(111823)
- 国家(110880)
- 科学基金(97144)
- 社会(86818)
- 社会科(82317)
- 社会科学(82301)
- 基金项目(68878)
- 省(67948)
- 自然(60876)
- 自然科(59559)
- 自然科学(59548)
- 自然科学基金(58484)
- 教育(58308)
- 划(55228)
- 编号(52477)
- 资助(52321)
- 部(40085)
- 成果(39400)
- 发(38539)
- 重点(38305)
- 国家社会(37190)
- 创(37148)
- 人文(35069)
- 教育部(34893)
- 创新(34747)
- 制(34016)
- 期刊
- 济(117126)
- 经济(117126)
- 研究(64813)
- 农(57695)
- 农业(39703)
- 中国(39294)
- 学报(33517)
- 财(33479)
- 科学(32256)
- 管理(31771)
- 大学(27780)
- 学学(26828)
- 业经(26579)
- 融(22339)
- 金融(22339)
- 技术(21602)
- 业(18751)
- 经济研究(18480)
- 问题(18358)
- 财经(17519)
- 教育(16240)
- 贸(15948)
- 经(15149)
- 世界(14318)
- 农业经济(13878)
- 农村(13835)
- 村(13835)
- 国际(12776)
- 技术经济(12608)
- 统计(12464)
共检索到3423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任慧 林海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美农产品双边贸易实际收益水平与传统贸易数据存在背离。通过从增加值视角核算中美两国间真实贸易情况,并构建增加值贸易引力模型探究生产率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在中美农产品双边贸易模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显著降低了两国农产品行业的总出口和总增加值出口;在中美各自的对外贸易模型中,总出口受本国生产率影响为正,增加值层面两国都存在明显的“生产率悖论”问题。中美两国生产率对农产品双边贸易收益的促进效应体现在出口聚集型行业,即农产品行业需要更多地开放出口市场,参与全球价值链,才能通过转型升级、提高生产率来促进贸易收益。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明敏 彭兴莲
随着全球价值链不断深化,中间品贸易逐渐兴起,传统的关境统计方法无法准确衡量各国收益。为此,本文结合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模型,重新测算中国农产品增加值出口额,并与传统关境出口额进行比较。随后从行业间效应和行业内效应角度进行分解,从而厘清农产品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1995—2011年,中国传统关境出口额和增加值出口额虽然均呈现先降后升态势,但两者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传统关境出口额最低点出现在2001年,增加值出口额最低点出现在1999年。(2)中国农产品出口增加值率变动并不平稳,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其中2008年出口增加值率达到历史高点。(3)中国农产品出口增加值率不断升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中国农产品行业间效应为负,出口份额缩减,农产品对整体出口增加值率贡献降低。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不仅要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优化出口结构,还要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协定谈判。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郝晓燕 张益 韩一军
采用时变衰减SFA模型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人均GDP为门槛变量的双重门槛模型分别检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额增加均能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但随着人均GDP增长,农产品贸易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动作用在减弱;此外,相对于进口贸易来说,增加出口贸易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作用更显著。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郝晓燕 张益 韩一军
采用时变衰减SFA模型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人均GDP为门槛变量的双重门槛模型分别检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额增加均能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但随着人均GDP增长,农产品贸易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动作用在减弱;此外,相对于进口贸易来说,增加出口贸易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作用更显著。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媛媛 王利晓
将2003~2011年中国持续经营的全出口型企业作为加工贸易企业的替代样本考察融资约束对加工贸易增加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融资约束是抑制我国加工贸易增加值率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外部融资约束对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贸易增加值率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同时,随着加工贸易企业对外源性融资依赖程度的加深,其贸易增加值率受到外部融资约束的抑制作用也更为明显。此外,政府补贴能够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来促进加工贸易增加值率的增长。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媛媛 王利晓
将20032011年中国持续经营的全出口型企业作为加工贸易企业的替代样本考察融资约束对加工贸易增加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融资约束是抑制我国加工贸易增加值率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外部融资约束对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贸易增加值率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同时,随着加工贸易企业对外源性融资依赖程度的加深,其贸易增加值率受到外部融资约束的抑制作用也更为明显。此外,政府补贴能够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来促进加工贸易增加值率的增长。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媛媛 王利晓
将2003~2011年中国持续经营的全出口型企业作为加工贸易企业的替代样本考察融资约束对加工贸易增加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融资约束是抑制我国加工贸易增加值率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外部融资约束对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贸易增加值率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同时,随着加工贸易企业对外源性融资依赖程度的加深,其贸易增加值率受到外部融资约束的抑制作用也更为明显。此外,政府补贴能够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来促进加工贸易增加值率的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惠娟 蔡伟宏
基于增加值贸易,测算中美两国服务贸易的GVC地位指数,同时探讨中美两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比美国低,但是分工地位攀升速度高于美国;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低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而美国相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正向经济效应小于美国,中高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
关键词:
服务贸易 国际分工地位 增加值贸易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惠娟 蔡伟宏
基于增加值贸易,测算中美两国服务贸易的GVC地位指数,同时探讨中美两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比美国低,但是分工地位攀升速度高于美国;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低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而美国相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正向经济效应小于美国,中高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
关键词:
服务贸易 国际分工地位 增加值贸易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春明 江小敏 李宏兵
本文在测算增加值出口和多边增加值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基础上,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和关税数据,系统考察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增加值出口对生产率进步的影响,并细致区分不同国家的增加值出口和不同行业的影响差异,多种方案的稳健性检验和中介效应均证实结论的可靠性。研究发现:首先,无论是总体回归还是分国别回归,增加值出口显著促进了生产率进步,且对美国、欧盟和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增加值出口的生产率效应强于对金砖国家和印尼等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其次,考虑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的交互影响,增加值出口强化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的生产率效应,且对制造业中间品贸易自由的生产率效应的强化作用要小于对服务业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的生产率效应的强化作用。此外,通过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中间品关税的下降能够增加进口的中间品种类,进而有利于行业生产率的提升。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春明 江小敏 李宏兵
本文在测算增加值出口和多边增加值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基础上,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和关税数据,系统考察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增加值出口对生产率进步的影响,并细致区分不同国家的增加值出口和不同行业的影响差异,多种方案的稳健性检验和中介效应均证实结论的可靠性。研究发现:首先,无论是总体回归还是分国别回归,增加值出口显著促进了生产率进步,且对美国、欧盟和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增加值出口的生产率效应强于对金砖国家和印尼等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其次,考虑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的交互影响,增加值出口强化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的生产率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戴枫 刘瑞翔
文章采用假设抽取的方法厘清了双边增加值贸易统计的三种主流指标,并结合生产侧与消费侧特点,提出一种新的核算指标,对现有增加值贸易理论和方法研究进行了补充。通过对2000—2014年中美56个产业部门的双边增加值贸易进行重新测算、比较和分解,发现在中美贸易中,美国的消费性功能大于生产性功能。单纯计算消费侧的贸易差额高估了中美贸易不平衡,而单纯计算生产侧的贸易差额又低估了中美贸易顺差,只有将生产侧与消费侧相结合才能更客观地反映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状况。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美增加值贸易顺差中生产侧的比重在上升,而消费侧的比重在下降。在行业层面,中国初级产品的增加值更多的是包含在工业制成品中为美国的消费环节而非最终生产环节所吸收;在制造业内部,传统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消费侧增加值出口比重下降较为缓慢,技术密集型部门基于消费侧的增加值出口比重下降;在服务业部门,中美增加值贸易一直为逆差,但是在2013年和2014年,中美在最终品服务贸易环节的增加值贸易为顺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夏明 张红霞
本文剖析了贸易增加值度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指出增加值贸易和贸易增加值分析路径的差异。然而在贸易增加值的计算中,增加值率作为对生产与收入关系的一种关键度量,只是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处理,这样就无法全面解释为什么我国的增加值率明显偏低。为此,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框架,对增加值率的内涵及其比较静态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增加值率的高低不只反映技术,也受到各种分配因素的影响。一国增加值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技术努力,也同样与现有的国际分配体系及制度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我国增加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且持续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国际分工背景下技术与分配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
贸易增加值 增加值率 投入产出分析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丽娟 赵佳颖
本文利用增加值统计与要素收入分解方法对基于GVCs的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电子与光学产业为例,中美贸易并不存在"里昂惕夫悖论",技术和要素禀赋共同形成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 1995—2011年,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一直低于"1"的平衡状态,中美相对要素实际收入的下降抵消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在双边贸易利益分配中美方获益相对较大; 1998—2005年,伴随两国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的扩大,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逐年下降,初始比较优势的强化使得美国的相对贸易利益增加; 2006—2009年,随着技术差距扩大幅度和要素禀赋差异的减小,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逐年上升,两国贸易利益分配趋向平衡;中国在高技能劳动的利用上具备潜在比较优势,但相对于要素禀赋的优化,技术的滞后调整削弱了中国在贸易利益分配中的获利能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建清 郑雨楠
笔者利用多国增加值贸易模型,基于从OECD-WTO数据库获得的最新数据,对中美、中韩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状况分别进行重估。结果表明:总值法扭曲了中国贸易状况,加深了不必要的贸易摩擦。2001年~2011年,增加值法统计的中国出口额平均占传统值的73%,即削减了中国的庞大出口。同期的中国各双边贸易净额均存在高估。总值法对中美、中韩真实贸易净额年均高估程度分别达250%和31%,增加值法缩小了中美、中韩贸易失衡程度,其中多数行业真实贸易净额与传统值相比都存在显著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