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11)
2023(6606)
2022(5375)
2021(4699)
2020(3611)
2019(7846)
2018(7572)
2017(14233)
2016(7474)
2015(8289)
2014(8451)
2013(8473)
2012(8048)
2011(7561)
2010(7741)
2009(7259)
2008(6930)
2007(6304)
2006(5961)
2005(5533)
作者
(22899)
(19273)
(19223)
(18456)
(12427)
(9189)
(8699)
(7391)
(7277)
(6785)
(6702)
(6430)
(6340)
(6279)
(6010)
(6007)
(5714)
(5588)
(5498)
(5177)
(4966)
(4670)
(4631)
(4507)
(4433)
(4411)
(4154)
(3979)
(3969)
(3796)
学科
(59150)
经济(59117)
管理(18993)
方法(16497)
地方(16208)
数学(14752)
数学方法(14645)
(14622)
地方经济(12252)
中国(11534)
(10866)
企业(10866)
(10251)
业经(10109)
(9422)
环境(7483)
经济学(7040)
(6911)
(6910)
金融(6910)
贸易(6906)
(6903)
农业(6798)
(6744)
(6707)
(6627)
产业(5984)
(5978)
银行(5956)
(5875)
机构
学院(119935)
大学(119003)
(63279)
经济(62241)
研究(47311)
管理(40205)
中国(34587)
理学(33951)
理学院(33547)
管理学(33055)
管理学院(32813)
(26441)
科学(25927)
(24540)
(24148)
经济学(22054)
研究所(21765)
财经(21035)
中心(20135)
经济学院(19600)
(18992)
(18172)
(16818)
(16792)
北京(15977)
财经大学(15411)
(15401)
师范(15261)
业大(14747)
科学院(14493)
基金
项目(74340)
科学(58078)
研究(55974)
基金(53368)
(46226)
国家(45865)
科学基金(38211)
社会(38112)
社会科(36205)
社会科学(36198)
(28617)
基金项目(26772)
教育(24731)
(23607)
资助(22275)
自然(21444)
编号(21250)
自然科(20869)
自然科学(20864)
自然科学基金(20460)
(18620)
成果(17752)
重点(17176)
(16631)
国家社会(16607)
发展(15843)
课题(15754)
(15637)
(15351)
经济(15217)
期刊
(78296)
经济(78296)
研究(41899)
中国(21751)
(19545)
学报(16824)
(16225)
管理(16216)
科学(15440)
经济研究(14298)
大学(13060)
学学(12560)
(12337)
金融(12337)
财经(11321)
农业(10974)
技术(10815)
业经(10129)
(10047)
问题(9893)
教育(9615)
(7911)
技术经济(7746)
统计(7711)
世界(7565)
国际(7122)
(6292)
经济问题(6206)
决策(5809)
商业(5703)
共检索到190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毅  石春华  
从核算口径考虑中美两国储蓄率的最大差异主要是美国通常使用净储蓄率的概念,中国的储蓄率是包含折旧的总储蓄率概念。无论以什么口径衡量,都不改变中美两国各自储蓄率的变动趋势;不改变中国国民储蓄率高,美国国民储蓄率低的结论;不改变中国居民储蓄率高,美国个人储蓄率低的实际。中美两国储蓄水平差异的背后反映的是在中国体制改革过程中,居民传统安全感的丧失,企业对社会责任承担的缺失,以及政府经济支配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坚定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加快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约束企业和政府分配行为、防止公共部门利益固化更具有长远意义。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沈坤荣  谢勇  
本文使用资金流量表数据探讨了中国国民储蓄的部门特征以及居民储蓄在其中的地位及其变化。研究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储蓄率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在上世纪90年代的增速最快,而在2000年以后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中国的居民储蓄率明显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同期水平;从国民储蓄的部门特征来看:居民储蓄始终是国民储蓄中最重要且稳定的组成部分,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近年来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居民储蓄倾向却增长明显,从而导致居民部门储蓄率的基本稳定。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玲玲  
本文构建了一个居民储蓄行为函数,选取13个国家1991~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居民储蓄率的五大决定因素——收入和经济增长、利率与价格、外部储蓄、人口结构与资本市场发展,重点考察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产市场的作用。采用定截距固定效应模型的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反映资产市场发展的3个指标中,股票价格和金融业产值比率都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负向影响,而股市规模比率有微弱正向影响。总体上看,资产市场发展对储蓄的综合作用仍是负向的,资产市场能够通过分流储蓄和财富效应两条作用渠道降低居民储蓄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都阳  封永刚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基本的约束条件。本文利用住户层面的微观数据,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制度所决定的养老金财富对城市居民储蓄率具有显著影响:家庭养老金财富与当期收入的比值每增长1个单位,城市居民储蓄率约减少1.13~1.51个百分点,养老金财富较之其他跨期收入,对储蓄率最具解释力。而且,高龄队列较之年轻队列,养老金财富对储蓄率的影响更明显。这意味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储蓄率的下降也更明显。养老金财富取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通过分析最近两次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本文发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旦改变了城市居民的养老金财富预期,也会对其储蓄率产生显著影响。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高储蓄、高投资的模式向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坚持社会保障制度保基本、广覆盖的原则和改革方向,有助于避免储蓄率过快下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魏勇强  
1992~2010年间,中国总储蓄率比美国高出30几个百分点。其原因是由于国企尤其是大型央企收入大幅增加但很少上交红利,同时民营企业缺乏融资渠道,只好依赖自我储蓄。同期我国政府储蓄率的上升是由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一直高于GDP增速,而政府的公共支出偏低;而美国的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下降主要源自美国近年来的财富增加,信用的泛滥及日趋完善的社会保障。针对当前中国储蓄率过高的说法,本文认为不可简单套用国际比较,不仅要考虑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还要看中美两国人均储蓄额和人均投资额。当前我国储蓄率有其内在规律,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不宜认为过高。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郑京平  
自1988年第三季度抢购风潮席卷华夏大地开始,"保值储蓄"这一金融名词便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我国的新闻媒体之中,并很快成为百姓们议论的话题。两年以后,由于物价上涨得到抑制,通货膨胀率快速回落到1990年全国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上涨率仅为3.1%,以明显低于三年期储蓄存款的年利率。因而,中国人民银行于1990年公布保值储蓄贴补率为0,实际上结束了第一次保值储蓄。但是93年上半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度,金融秩序混乱,居民对人民币贬值的心理过强,以及政府有计划地提高粮食、燃料等价格,放开了某些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我国又出现了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金全,郭整风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十分关注储蓄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认为在较低人均资本水平下,较高的储蓄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我们利用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发现,在我国现阶段不存在储蓄率对于经济增长的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实际GDP水平值对储蓄增量的显著反向影响。因此,较高的收入增长是储蓄提高的主要原因,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平稳导致了储蓄率对实际GDP增长率的正向影响减弱。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金才玖  
一、引言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要素投入量、全要素生产率、制度创新、政策及资源配置等。在Rostow的"起飞"理论中,一国要顺利实现经济"起飞",投资率或储蓄率至少要达到10%以上。在H-D模型中G=s/C,资本-产出比C(代表投资效率)被假定为不变,因而储蓄率s就成为济增长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杜正琦  王理政  
本文通过计算我国国民储蓄率和部门储蓄率,发现我国国民储蓄率自2010年后就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居民储蓄率下降是导致国民储蓄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随后,本文测算了我国的最优储蓄率水平,得出结论,虽然我国的储蓄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高水平,但总体上依然处于最优储蓄率的测算区间。最后,对储蓄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储蓄率的下降会显著降低投资率水平并增加金融风险,而且储蓄率的下降可能是一个长期且无法避免的问题。据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天宇  贺婷  
本文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反事实实验方法对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我们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模拟中国的储蓄率变动,然后运用反事实实验分别检验了1992~2007年期间人口增长率、资本回报率、折旧率、政府支出在GDP中的份额、TFP增长率对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TFP增长率的变化是解释中国储蓄率变动趋势的最重要因素。如果中国面临与美国一样高的资本初始存量和相同的TFP增长率,则中国在此期间与美国储蓄率的差异将会大大低于中美储蓄率的实际差异。所以,中美之间的储蓄率差异可能并不需要由中国的各种独特性因素来解释。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闫坤  鄢晓发  
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国家。中美经济结构的最大差异是储蓄率,两国的储蓄活动几乎是两个极端。储蓄率的巨大差异对中美经济与贸易影响深远。本文将对中美储蓄率差异的原因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闫坤  张鹏  
持续性储蓄率差异是指两国间的储蓄率水平在较长的时期内都保持较大的差额,其国内存在着方向不同的投资—储蓄缺口。与偶然性储蓄率差异的影响效果不同,持续性储蓄率差异并不仅仅会带来国内的资产泡沫,而且会在两国间形成规模巨大的资本流动。笔者通过对中美间资本流动状况的分析,研究持续性储蓄率差异对中美资本流动的影响效果与趋势,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中美间资本流动调控的整体思路与方案,为我国正确处理国际资本流动,建立国际资本风险调控的政策体系等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任若恩  覃筱  
储蓄率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居民储蓄率。然而,目前中国国内使用的所有储蓄率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国际惯用的储蓄率在计量方法和统计口径上不一致,因此,中国与其他国家当前的储蓄率是不可比的。本文首次使用美国NIPAs中的储蓄率计量方法和口径,重新测算了中国1992—2001年十年间的居民储蓄率,并对相应年份的美国储蓄率作适当调整,得到了目前中美最为可比的居民储蓄率。结果表明:第一,1992—2001年中美两国平均居民储蓄率的差异由25.60%降至15.87%,降低9.73个百分点,中美两国储蓄率之间并不存在普遍认为的高达30%的差异。第二,1992—2001年中国平均居民储蓄率由29.32%...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胡鞍钢  唐啸  鄢一龙  
本文借鉴世界银行提出的真实储蓄率概念和核算方法,在考虑自然灾害、人力资本、绿色投资以及在净进口外部自然资本的情况下,提出绿色储蓄率概念和核算方法,以更全面衡量绿色国民财富,作为建立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基础和参照。本文计算1978-2010年期间中国绿色储蓄率的变迁情况,发现它的历史轨迹是呈现早期下降,其后不断上升的"J"字型路线,反映了这一时期生态赤字从扩大到缩小,绿色储蓄率不断上升的基本趋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弟海  龚六堂  
本文主要在一个持续增长的经济中讨论了长期消费率和储蓄率的决定问题。论文首先在一个离散的Ramsey模型中,严格论证了增长经济中消费函数的形式和长期储蓄率的决定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估算了中国和美国等国的储蓄率,得到了同各国实际储蓄率非常接近的估计值。最后,论文通过国别比较分析,讨论了导致中国现阶段储蓄率过高的原因,并对未来储蓄率的变化作了预测和分析。论文的结论是,导致中国目前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高经济增长率、高资本产出弹性、高主观贴现率(高资本回报率)以及短视性预期存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