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37)
- 2023(6098)
- 2022(5133)
- 2021(4763)
- 2020(3813)
- 2019(8646)
- 2018(8356)
- 2017(17004)
- 2016(8752)
- 2015(9825)
- 2014(9867)
- 2013(9955)
- 2012(9480)
- 2011(8310)
- 2010(8322)
- 2009(7479)
- 2008(7282)
- 2007(6546)
- 2006(5630)
- 2005(4848)
- 学科
- 济(44862)
- 经济(44826)
- 业(23552)
- 管理(22010)
- 企(17969)
- 企业(17969)
- 方法(17015)
- 数学(14503)
- 数学方法(14411)
- 地方(11818)
- 农(11574)
- 业经(10411)
- 中国(10277)
- 产业(9584)
- 学(8967)
- 贸(8812)
- 贸易(8809)
- 财(8610)
- 易(8548)
- 农业(8110)
- 地方经济(7954)
- 技术(6840)
- 环境(6596)
- 和(6526)
- 制(6483)
- 融(6460)
- 金融(6460)
- 结构(5950)
- 银(5860)
- 银行(5828)
- 机构
- 学院(129250)
- 大学(127804)
- 济(61141)
- 经济(60263)
- 研究(48726)
- 管理(48352)
- 理学(42122)
- 理学院(41583)
- 管理学(41026)
- 管理学院(40779)
- 中国(35273)
- 科学(28794)
- 京(27098)
- 财(25680)
- 所(24803)
- 研究所(22718)
- 中心(21651)
- 农(21092)
- 财经(20871)
- 经济学(20073)
- 经(18972)
- 江(18391)
- 经济学院(18390)
- 业大(18375)
- 院(17952)
- 北京(16968)
- 范(16817)
- 农业(16678)
- 师范(16656)
- 财经大学(15655)
- 基金
- 项目(89948)
- 科学(71832)
- 基金(66093)
- 研究(65734)
- 家(58287)
- 国家(57868)
- 科学基金(49234)
- 社会(43794)
- 社会科(41782)
- 社会科学(41777)
- 基金项目(35325)
- 省(34592)
- 自然(30650)
- 自然科(29939)
- 自然科学(29937)
- 自然科学基金(29414)
- 划(29278)
- 教育(28151)
- 资助(26032)
- 编号(25085)
- 发(22038)
- 重点(21055)
- 部(20054)
- 成果(19715)
- 创(19335)
- 国家社会(18921)
- 发展(18297)
- 创新(18097)
- 展(18035)
- 课题(17344)
共检索到1879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先明 傅智宏
本文基于列昂惕夫逆矩阵的隐含问题计算方法创新,运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中美产业外部依赖度与隐含价值贡献度,探讨产业双循环问题。在考察期2000—2023年,中国总体及分行业外部依赖度,以及隐含外部价值贡献度等皆呈现从不断上升到逐渐下降的类似抛物线的明显特征,而美国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对中国的依赖度则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中美产出品隐含相互价值贡献度差异不断缩小,部分行业甚至出现逆转,美国产出品隐含中国价值贡献度持续上升。美国享有全球最终需求品价值远大于其创造的增加值,加入WTO后中国外部依赖度不断上升,通过不断学习与创新,加上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化,中国产业外部依赖度不断回落,而对外部世界影响则持续增强。
关键词:
中美产业 外部依赖度 隐含增加值 双循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洋
文章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增加值视角核算2015年和2017年中国30个省份27个行业的贸易隐含碳数量和转移方向,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刻画贸易隐含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解析隐含碳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中国省际碳转移量呈现通达性、复杂性、异质性的网络结构,隐含碳的空间关联效应明显。块模型聚类分析表明我国存在明显的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碳的现象。QAP回归结果显示,地理因素、产业结构、要素禀赋对碳转移空间关联的影响显著为正。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韩中 孙岩
本文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世界投入产出表及环境账户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对1995—2009年中国与欧盟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传统贸易数据存在"重复核算"成分,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中国出口规模。中国向欧盟增加值出口规模持续上升,但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增加值贸易规模有所下降;中国生产侧碳排放以"内需排放"为主,"外需排放"中由欧盟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规模稳步上升,中国消费侧碳排放中由欧盟承担的部分逐年增加;从碳排放行业结构来看,制造业和能源产业是中欧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来源,且能源产业碳排放所占比重有所提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真 陈天明
现代贸易方式不仅导致贸易利益在全球价值链上进行分配,还带来了贸易隐含污染排放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分布。两国之间的贸易利益分配除了表现为贸易经济福利的分配,还表现为贸易隐含碳福利的分配。本文将贸易增加值分解法结合MRIO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双边工业品贸易增加值所隐含的碳福利分配及影响机制展开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美双边工业品增加值贸易隐含碳福利分配中,碳福利逆差在中国,碳福利顺差在美国;(2)中美工业品贸易碳福利级差经历了"先扩大,后收窄"的过程,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双边碳福利不平衡状况重新呈现扩大趋势;(3)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价值链地位提升以及对美进口规模扩大都有助于改善碳福利逆差的局面,但美国对中国不断扩大的中间品和最终品需求以及双边复杂的技术关联结构仍是中国碳福利逆差的主导因素;(4)全球价值链的深化可能将导致对出口国加征关税会通过降低进口消费侧排放的方式恶化加征国的贸易隐含碳福利。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同时覆盖中国加入WTO以及美国次贷危机两个重要节点,这对于重新审视中美经贸关系新格局下双边贸易隐含碳福利分配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为中美未来贸易谈判以及全球碳排放责任认定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方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牛苗苗 张红丽
价值链分工使得一种产品的生产分割在不同地区,从而获得的收益和隐含的碳排放也产生在不同地区。考察京津冀区域内贸易获得的经济收益和产生的碳排放代价问题,对制定公平有效的区域协同碳减排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可以更加准确地测算贸易收益和隐含碳排放。借鉴此核算体系,本文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京津冀区域内贸易的经济收益及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对其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总量方面,北京从区域内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最高,天津次之,河北最少;而隐含碳排放量的排序与之相反:河北最高,天津次之,北京最少;②行业分布上,北京从区域内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高度集中于服务业部门,而天津和河北却分散分布于多个部门;各地的隐含CO2排放均集中于中间品贸易部分,占比最高的是能源工业部门;③京津冀从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和碳排放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完全CO2排放强度、调出规模和调出结构的不同。因此京津冀区域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协同合作,共同制定碳减排目标和承担碳减排责任,并且各地要根据发展阶段和特点寻求最佳合作模式。
[期刊] 求索
[作者]
程宝栋 李慧娟
运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法以及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法,选取"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捷克6个国家,从国家和部门两个层面对比分析这些国家2000—2014年的"一带一路"出口隐含碳排放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隐含碳排放被高估了22.1百万吨,被高估了9.43%,且呈上升趋势。中国被高估的总量最大,捷克和土耳其被高估的比例最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隐含碳排放被高估,主要由机械、运输设备、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等价值链较长的部门的出口所引起。"一带一路"国家应积极推动全球碳排放责任的重新认定,推行更加准确的衡量碳排放量的核算体系,以更加积极地姿态融入全球价值链。
关键词:
贸易隐含碳排放 增加值贸易 全球价值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蕙萍 李鑫桐
中国在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两重压力:一方面,中国一些行业正被锁定在国际价值分工低附加值的低端环节;另一方面,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跃居世界第一。论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背景,将总贸易核算方法与世界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结合,从国家整体层面、双边贸易层面、行业层面对2000—201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国内增加值和隐含碳排放量分别进行了核算,并构建了隐含碳增加值指数,由此发现国际社会高估了中国的碳减排责任,中国进一步的减排重点在于能源部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程大中
本文在双边HOV基本框架下同时引入要素生产率(TFP)与综合贸易成本(CTC)的跨国差异,并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WIOD),多角度评估了在全球价值链(GVCs)分工背景下中国增加值贸易(TiVA)隐含的净要素含量流向扭曲程度。研究发现,资本与劳动力流向扭曲程度总体上趋于下降;相对于进口,出口隐含的资本流向扭曲程度较高、劳动力流向扭曲程度则较低;相对于高技能劳动力,中低技能尤其是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向扭曲程度较低;相对于跟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金砖"国家的双边贸易,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和台湾等五个最重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隐含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流向扭曲程度较轻;受到中低技能特别是低技能...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平 余远
提升出口国内增加值率(DVAR)是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考察二元出口架构下中国制造业出口DVAR的变动特点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国内循环引致的制造业出口DVAR变动远在对外循环之上;受制于"低端投入→低端制造"的分工路径,国内循环导致了出口DVAR攀升与低端转型并存的发展特点;随着竞合关系的变化,发达国家对于中国制造业出口DVAR的抑制作用逐渐凸显,已经成为对外循环中不可忽视的阻力来源。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唐毅 张潇
根据Wang at el.(2013)提出的总出口增加值分解法,重新评估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演变趋势,并从增加值分解和产业分解层面研究中国出口贸易。研究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生产中逐渐向高附加值部分转移;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已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呈现出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从增加值分解层面看,纯中间产品增加值由下降转变为上升趋势,加工出口到第三国的增加值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最大;从产业分解层面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安琪 吴三忙 李善同 李莉
文章拓展增加值分解框架,利用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嵌入中国省份的世界投入产出表,考察省内、省际与国际循环对我国省域发展的作用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第一,在国内循环中,我国各省份通过省内循环获得的增加值较多,而通过省际循环获得的增加值不足,且2012年后呈下降趋势。第二,中西部省份主要依赖省内循环,通过参与省际循环与国际循环获得增加值的能力明显不足。第三,东南沿海省份融入国际循环的程度明显较高,但2007年后呈下降趋势。第四,农业与食品烟草业依赖省内循环,资源密集型行业依赖省际循环,而制成品行业更多依赖国际循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忠杰
文章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的投入产出表数据,系统核算了中国1995—2011年的增加值贸易情况,研究结果发现:(1)从1995—2011年,增加值进口和增加值出口均有增加的趋势,中国的增加值贸易存在顺差,中国的增加值贸易低于传统贸易。(2)从1995—2011年,中国主要的增加值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发生了变化,增加值进出口的主要行业也发生了变化。在1995年,中国最主要的增加值进口来源地是日本,出口目的地是美国,在35个行业中,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进口额最大;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出口
关键词:
增加值贸易 传统贸易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忠杰
文章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的投入产出表数据,系统核算了中国1995—2011年的增加值贸易情况,研究结果发现:(1)从1995—2011年,增加值进口和增加值出口均有增加的趋势,中国的增加值贸易存在顺差,中国的增加值贸易低于传统贸易。(2)从1995—2011年,中国主要的增加值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发生了变化,增加值进出口的主要行业也发生了变化。在1995年,中国最主要的增加值进口来源地是日本,出口目的地是美国,在35个行业中,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进口额最大;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出口额最大;在2011年,中国最主要的增加值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均是美国,在35个行业中,采矿业的增加值进口额最大,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的中国增加值出口额最大。
关键词:
增加值贸易 传统贸易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钱志权 杨来科 蒋琴儿
运用GRAS方法构建1995—2016年可比价格连续时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出口增加值隐含碳降幅虽快,但仍高于创造GDP环境成本,行业分布极不均衡且有扩大趋势;碳排放强度下降是其下降的主要原因,出口结构变动影响较弱。因此,应将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作为国家低碳价值链构建的重要监测指标,加强石化等重点行业低碳技术研发,抑制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提高金融等低排放高附加值行业出口比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