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96)
2023(8983)
2022(7681)
2021(7090)
2020(5612)
2019(13083)
2018(12933)
2017(23762)
2016(13090)
2015(14482)
2014(14554)
2013(14566)
2012(14106)
2011(12895)
2010(13256)
2009(11866)
2008(11637)
2007(10616)
2006(9717)
2005(8862)
作者
(39142)
(32771)
(32573)
(30621)
(20830)
(16061)
(14681)
(12705)
(12547)
(12031)
(11330)
(11271)
(11008)
(10496)
(10093)
(10070)
(9746)
(9731)
(9644)
(9635)
(8493)
(8222)
(8035)
(7703)
(7521)
(7492)
(7420)
(7338)
(6693)
(6541)
学科
(59843)
经济(59796)
管理(28855)
(28659)
地方(25331)
(19751)
中国(19419)
(19040)
企业(19040)
方法(15925)
业经(14431)
农业(14147)
地方经济(13263)
数学(12564)
数学方法(12431)
(11324)
(10970)
环境(10319)
(10188)
贸易(10175)
(9975)
金融(9972)
(9728)
(9652)
(9514)
银行(9491)
(9372)
(9290)
理论(8503)
(8226)
机构
学院(182675)
大学(178559)
研究(71656)
(70237)
经济(68470)
管理(63634)
中国(54155)
理学(52258)
理学院(51392)
管理学(50462)
管理学院(50099)
科学(45626)
(41508)
(37487)
(35498)
(34996)
研究所(33802)
中心(32583)
(31695)
(29827)
师范(29515)
业大(27744)
农业(27485)
(26469)
北京(26403)
(26023)
(25840)
师范大学(23805)
财经(23669)
科学院(22362)
基金
项目(117740)
科学(90836)
研究(87938)
基金(80419)
(70964)
国家(70278)
科学基金(58404)
社会(53490)
社会科(50464)
社会科学(50451)
(49478)
基金项目(43552)
(40726)
教育(38908)
自然(36807)
编号(36494)
自然科(35780)
自然科学(35765)
自然科学基金(35068)
(32887)
资助(32256)
成果(29612)
课题(27404)
重点(27217)
发展(26246)
(25766)
(24227)
(23766)
(22243)
创新(22234)
期刊
(96311)
经济(96311)
研究(57464)
中国(45924)
(34072)
学报(28617)
科学(27659)
教育(24944)
管理(23931)
农业(23490)
(23327)
大学(20941)
(19437)
金融(19437)
学学(19264)
业经(17348)
技术(16579)
经济研究(13275)
(12875)
资源(12477)
问题(12386)
财经(10761)
(10180)
图书(10138)
(9385)
(9363)
(9007)
国际(8938)
(8910)
论坛(8910)
共检索到3041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国炳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调水方案,拟定在汉江中下游建设系列补偿工程,即兴隆枢纽、引江济汉、局部航道整治和部分闸站改建4大工程,以减少因调水可能给汉江中下游造成的不利影响。补偿工程实施后,不仅会改变汉江下游水文条件和湖北中部河网格局,而且使汉江下游水运条件也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可一定程度地提升河道的通航能力,另一方面开辟了新航道,改变下游水运格局。汉江中下游水运条件的变化,给沿江地区经济发展必将带来新的影响。荆门是汉江中下游交接处临江最大的省辖市,针对目前面临的发展水运的机遇及汉江水运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有力措施,振兴汉江水运,构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支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述明  殷鸿福  杜耘  吴胜军  李涛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基础最强的地区。同时汉江流域也存在着洪涝灾害威胁大、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不够、传统的工农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加重环境的恶化、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配套工程的实施,对汉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将起推动作用,同时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调水,将改变汉江中下游的水资源分配,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将会出现新的矛盾。要解决好流域经济发展问题,必须把握好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机遇,更新观念,加强前期研究和规划,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流域管理体制,全面保证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强  陈进  黄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水华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仙桃至河口段,而沙洋以上河段还未进行过水华方面的研究工作。鉴于1998年及2003年两次发生的水华事件影响范围都达沙洋以上河段(已达湖北钟祥河段),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河道流量减小,流速降低,水环境容量降低,特别是兴隆枢纽回水区的壅水作用使其水体流速大幅下降(经计算小于0.3 m/s),再加上汉江中下游水体中总氮、总磷含量普遍偏高,对兴隆枢纽回水区及襄樊市区段水华发生可能性分别应用加权灰关联度以及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进行了计算评价,得出结论为:在维持污染现状情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窦明  谢平  姚堡垒  李桂秋  
针对现状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同调水方案下的水文条件,从可利用水资源量和水环境容量两个方面来研究中线调水对汉江下游枯水期水量和水质状况的影响。以人均月可利用水资源量和人均月水环境容量作为评价指标,提出相应的水安全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来定量评价调水前后汉江下游枯水期水安全的变化程度。研究结论认为:各调水方案对汉江下游水量安全的影响程度比水质安全大;调水对枯水期水安全影响较大的月份是12月、1月和2月,而11月、3月则要好一些;现状条件下的水安全评价结果都在"较为安全"级别以上,而各调水方案的实施对汉江下游水安全都有一定影响,其中以方案Ⅱ的影响最大,方案Ⅲ则由于引江济汉补偿工程的兴建,其水安全保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芬  夏昕鸣  周兰兰  黄绍霖  
采用环境质量分区指数方法,运用GIS技术及当地统计数据,对长江中游地区节点城市荆门市的生物丰度、植被盖度、水网密度、土地胁迫、污染负荷指数等进行分析,定量化评估城市分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荆门市东宝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良好水平,但土地胁迫指数较高,掇刀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差,钟祥市(县级市)的污染负荷指数较高,水土流失情况也较为严重,沙洋县的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度均处于较低水平。根据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指出各区优先治理的生态敏感因素,为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平  夏军  窦明  张万顺  
为了评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的影响,在广泛现场监测、资料收集、调查论证工作的基础上,应用水动力学模型和富营养化动力学模型对汉江水华发生的成因和关键因子进行了分析。汉江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有3个:汉江中游进入城区的排污量日趋增大,藻类等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严重过量(此乃根本原因);汉江水枯同时长江水位增高使汉江流速变缓,产生类似于湖泊的水流特性;春季气温偏高。在已满足藻类生长需求的营养条件下,流量和流速是制约汉江水华发生的关键(敏感)因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水文因子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平  夏军  窦明  张万顺  
为了评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的影响,根据汉江水华发生的成因和关键因子的分析结果,对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进行了定性分析;应用水动力学模型和富营养化动力学模型以及随机模拟法对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进行了定量计算,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表明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45×108m3方案实施后将增加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而引江济汉工程的兴建将极大地减少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汉江自身的水污染治理是减少水华发生概率的最根本措施。丹江口水库增加枯水期下泄流量和三峡电站减少枯水期下泄流量的联合调度将减小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丙军  邵东国  许明祥  阳书敏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需水量不断增加,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严重地限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走部分水量,在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关系。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利用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和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柏慕琛  班璇  DIPLAS Panayiotis  肖飞  
采用变化范围法(RVA)定量研究了丹江口水库蓄水后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时空变化,评估出汉江干流变化度最大的江段和水文特征指标类别,分析了其对应的生态影响,并针对汉江流域的四大家鱼和水华问题进行了敏感水文指标的变化度分析。结果显示:丹江口大坝蓄水后,汉江下游河道流量是中变化度占主导,比例范围为47~63%;水位是高变化度占主导,襄阳站和皇庄站高变化度的水文指标所占比例远大于其它站点,依次为53%和75%,各站水位较蓄水前下降了1~2 m。黄家港站高/低流量脉冲出现的频率减少(变化度为-0.49和-0.62),且持续的时间变短(变化度为-0.87和-0.74)。皇庄站和襄阳站流量和水位的月均值和极值较蓄水前减少,逆转次数在高RVA范围内较蓄水前增加(变化度为1.82)。四大家鱼产卵的敏感水文指标出现频率较蓄水前减少,且为中高变化度。下游河道枯水期流量和水位减小,增加了水华发生几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俊杰  成艾华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丹江口水库以下的汉江中下游的水量将大为减少,水环境容量下降,限制了该地区水污染物的排放,使得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以汉江中游地区襄樊市为例,基于襄樊市1997~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襄樊市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关系,对襄樊市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对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欣贝  彭涛  由星莹  刘伯娟  董晓华  郭家力  林青霞  刘冀  王高旭  
开展水库径流调节作用下水文干旱演变研究对于干旱监测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56~2020年汉江中游黄家港和皇庄2个水文站逐月实测径流资料,选用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对丹江口水库运行前后水文干旱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基于Copula函数评估水文干旱特征变量联合概率和重现期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丹江口水库蓄水前相比,蓄水后2个站冬季旱情明显趋缓,而夏秋季干旱略有加重,其中黄家港站表现尤为明显;(2)蓄水后黄家港站轻旱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而皇庄站轻旱略有增加,但2个站的中、重和特旱事件发生频率均显著减少;(3)就干旱历时和烈度平均值而言,蓄水后黄家港站有所增加,皇庄站则略有减少。从烈度峰值平均值来看,蓄水后2个站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在给定某一重现期下,蓄水后2个站干旱特征变量的联合重现期总体呈现增加趋势,而同现重现期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5)在来水偏枯年份,丹江口水库加大下泄流量可一定程度上缓解汉江中下游冬春季旱情,但汛末蓄水减少了下游河道径流量,则有可能会加重旱情。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长安   蔡述明   陈绍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永年  高俊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探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的影响分值进行了计算,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了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采用指标加权求和法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程度为-37.91%~-64.46%,相比调水前,生态环境处于强烈或明显负影响状态;分变量的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水质变量、土壤地质变量、社会生产变量、水生生物变量、水资源变量和气候变量,其中对水质变量、土壤地质变量、社会生产变量和水生生物变量的影响幅度上限均超过了-40%,对水资源变量的影响幅度也超过了-20%,影响较大,而对气象变量的影响幅度几乎为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宗尧  杨桂山  董雅文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的基础保障。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首先是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水平方向的有机链接,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生态保障与环境支撑。以安徽省沿江地区为例,论文通过生态系统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析,确定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西部山区一带、长江干流和巢湖等地区;通过经济发展潜力分析,确定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和安庆市的市区及滨江地带是主要的经济优先开发地区。以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为指导,根据沿江地区的自然生态特征,构建了由3个生态源、7个生态廊道和众多的生态斑块、生态楔组成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