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025)
2023(20382)
2022(17098)
2021(15661)
2020(13231)
2019(30087)
2018(29560)
2017(56301)
2016(31059)
2015(34768)
2014(34555)
2013(33763)
2012(30943)
2011(27674)
2010(27362)
2009(24871)
2008(24239)
2007(21008)
2006(18505)
2005(16139)
作者
(91970)
(76388)
(75992)
(72415)
(48852)
(36862)
(34400)
(29993)
(29385)
(27194)
(26073)
(25991)
(24627)
(24006)
(23924)
(23761)
(22943)
(22847)
(22149)
(21997)
(19172)
(18772)
(18691)
(17680)
(17198)
(16969)
(16919)
(16816)
(15541)
(15239)
学科
(122307)
经济(122156)
管理(86507)
(81660)
(66551)
企业(66551)
方法(55589)
数学(48376)
数学方法(47693)
中国(34528)
(33969)
(32030)
(29051)
业经(27966)
地方(25633)
农业(22947)
(21563)
贸易(21553)
(21277)
(20893)
理论(20145)
环境(19086)
(18916)
财务(18833)
财务管理(18787)
技术(18662)
(18620)
企业财务(17782)
(17581)
银行(17497)
机构
大学(438827)
学院(434861)
(168873)
管理(167433)
经济(165187)
研究(151607)
理学(145797)
理学院(144077)
管理学(141003)
管理学院(140241)
中国(110077)
科学(99035)
(94440)
(80976)
(77427)
(75514)
业大(71973)
研究所(71372)
中心(67754)
(63993)
农业(63956)
财经(60998)
北京(58803)
(58236)
师范(57487)
(55678)
(55649)
(51153)
经济学(50951)
技术(47060)
基金
项目(308904)
科学(241377)
基金(224184)
研究(216438)
(200010)
国家(198417)
科学基金(168470)
社会(135942)
社会科(128709)
社会科学(128674)
(120453)
基金项目(118576)
自然(113063)
自然科(110487)
自然科学(110448)
自然科学基金(108417)
(103269)
教育(99559)
资助(92304)
编号(86071)
重点(70228)
成果(68862)
(66717)
(65674)
(63691)
科研(60168)
课题(60121)
创新(59624)
计划(59003)
国家社会(56462)
期刊
(179134)
经济(179134)
研究(123542)
中国(82573)
学报(80520)
(72923)
科学(70595)
管理(60782)
大学(59842)
(56662)
学学(56524)
农业(49698)
教育(46557)
技术(37248)
(33634)
金融(33634)
业经(29586)
经济研究(29241)
财经(29024)
(26106)
(24954)
问题(24814)
(22913)
图书(22838)
科技(22157)
业大(21677)
统计(20235)
技术经济(20108)
资源(19734)
理论(19199)
共检索到6291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谢福泉  胡锈腾  黄佳裕  
城镇化和工业化相互依存,互动融合发展。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01-2011年期间城镇化和工业化相关指标数据,首先利用变异系数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测定两者之间的协调水平;然后以协调发展度为解释变量,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两者协调发展的影响指标;并进一步对城市进行协调分类,利用混合回归模型探究不同协调水平类型的影响指标。最后,结合实证结果提出区别类型、分类治理,人口、空间城镇化同步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重视环境资源保护等举措来推进两者间的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龚志冬  黄健元  
基于系统理论,在城镇化质量评价中引入耦合协调度,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了2006-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状况;并建立VAR模型,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动态分析了耦合协调度与城镇化质量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发展存在时空收敛效应,凸显了部分地区城镇化质量提升"滞缓"的潜在问题;与自身冲击相比,耦合协调度对城镇化质量的最大正向效应出现期数晚、持续时间长,且贡献程度逐期提高。据此认为,注重系统间的均衡发展关系对保持城镇化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祖会英  苗建军  
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使区域内城市面临着复杂的利益冲突。本文以长三角21个地级市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城市群利益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市场化、政府行政垄断以及城市化因素在长三角深度一体化下对城市群利益均衡的作用机理,并试图用经济学图形在城市和城乡两个维度上进行理论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俊梁  史欢欢  林影  毛丹  
在汇总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资本、技术水平、消费水平和产业结构共6个中介因素构建了含有8个潜变量、21个观测变量的PLS—结构方程模型。然后,以长三角城市群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SmartPLS3.0工具对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和影响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模型的运行结果,得到以下研究结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主要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资本、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这5个中介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影响效应,其效应程度依次为0.162、0.145、0.145、0.097、0.313,贡献度依次为18.8%、16.8%、16.8%、11.3%、36.3%;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这一中介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故认为产业结构这一因素在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研究中的中介作用并不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钱潇克  于乐荣  
文章以变异系数法构建起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客观评价了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同时,基于所选城市的电商数据计算得出的城市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同所测出的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所选长三角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和电子商务发展具有协同发展关系。针对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和电子商务发展的相互影响路径,进行了分析说明,最后对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魏玮  周晓博  牛林祥  
本文构建产业多样化、城市职能特征与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从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两方面探讨城市产业结构和职能特征的作用。通过2003-2012年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产业相关多样化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依赖于城市职能专业化调节效应的发挥,产业无关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效应与城市职能特征无关,而产业相关多样化在就业市场中的作用随经济周期变动。不同地区的城市产业结构和职能特征差距较大,应因地因时地制定产业政策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时中  丁雨洁  
基于长三角26个城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依据绿色化测量指标和极值熵值法,系统测算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化指数,基于面板Tobit模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样本考察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化水平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时序特征,群内城市间绿色化指数截面差异明显。②子系统指数呈现稳步增长的时序动态演变特征;绿色增长、绿色福利、绿色财富和绿色治理子系统分别呈现"快速"上升、"直线"式上升、"平稳"增长和"波浪式"上升态势。③截面上,2016年各子系统绿色化水平和2007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演变轨迹差异化明显。④26个城市绿色化波动类型分为发展平稳型、持续波动型和跳跃型。⑤经济增长、城镇化、科技发展、环境保护显著促进绿色化水平提升,而工业化和资源消耗显著抑制了绿色化发展。据此,提出推进绿色化发展的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伟伟  金田林  
在中国经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现实需求下,建设统一大市场是提升城市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2-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生产率的规模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第一,长三角城市群的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具有显著的城市规模异质性;第二,对城市规模高于门槛值的大市场而言,市场一体化与城市生产率关系呈现“倒U型”特征,小市场则与之相反。基于此,应正视城市群“虹吸效应”和“涓滴效应”、鼓励城市群内部城市走差别化效率提升道路,以实现城市群发展质效提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涂建军  姜莉  徐桂萍  韩梦涛  
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型城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个重要驱动力,而三者是否协同形成合力,首先需要厘清三者的交互关系。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探讨三者之间的互动机理。结果表明:(1)三者均存在沿自身发展轨迹惯性发展的自我路径依赖现象,科技创新的惯性"粘性"最大,新型城镇化最小;(2)相对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更大,但新型城镇化倒逼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较小,而科技创新仅单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3)三者关系在不同地区表现各异,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地区已形成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协同互促机制,其中科技创新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最大;较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地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仅存在单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的贡献最大;低水平新型城镇化地区三者互动关系尚不显著,仅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弱单向影响,且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效应。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何庆  刘雨婧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二者发展的时空错位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文章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2009年—2019年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泰尔系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指数及空间回归模型探究其时空格局、错位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城镇化水平由“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其变化取决于中低水平城市数量的替变转移上;随时间维度变化,城镇化质量提高显著,内部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规模内部差异扩大,规模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突显。2)空间分布上:城镇化质量始终以中水平地区为主,高水平地区不断增加,低水平地区持续减少;城镇化规模始终保持“中部凸起”的分布格局,中等规模城市逐渐取代了小规模城市,成为区域主导的城镇化规模类型。3)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空间错位: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且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现象主要由小部分城市的不匹配造成的。4)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均GDP、每万居民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空间错位指数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GDP和土地城镇化率对空间错位指数贡献最大,其他因素不显著。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何庆  刘雨婧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二者发展的时空错位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文章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2009年—2019年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泰尔系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指数及空间回归模型探究其时空格局、错位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城镇化水平由“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其变化取决于中低水平城市数量的替变转移上;随时间维度变化,城镇化质量提高显著,内部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规模内部差异扩大,规模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突显。2)空间分布上:城镇化质量始终以中水平地区为主,高水平地区不断增加,低水平地区持续减少;城镇化规模始终保持“中部凸起”的分布格局,中等规模城市逐渐取代了小规模城市,成为区域主导的城镇化规模类型。3)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空间错位: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且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现象主要由小部分城市的不匹配造成的。4)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均GDP、每万居民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空间错位指数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GDP和土地城镇化率对空间错位指数贡献最大,其他因素不显著。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姚德文  孙国锋  
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化的人口内涵,本文阐述了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产业专业化与劳动力转移的密切关系和农村城镇化的邻近特征,对长三角地区1986-2012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产业专业化显著促进了城乡劳动力转移,而江浙乡镇企业的崛起,则加速了农村就地工业化与城镇化。此外,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城乡收入差距、人均财政支出及外商直接投资增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利益链的延长则减缓了这一趋势。城镇失业率阻止劳动力转移的效果不显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史桂芬  李真  
文章基于2005-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数据,采用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人口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人口流动促进长三角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结果显示:我国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口流动会改变地区劳动力规模和结构,重塑人口分配格局,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创新及增加居民消费三条路径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人口流动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户籍管制宽松、人口密度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及规模较大的城市更加明显。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