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21)
2023(13025)
2022(11183)
2021(10571)
2020(9233)
2019(21555)
2018(21784)
2017(41672)
2016(22855)
2015(26257)
2014(26583)
2013(25881)
2012(23877)
2011(21280)
2010(21488)
2009(19763)
2008(19690)
2007(17663)
2006(14916)
2005(12983)
作者
(66703)
(55974)
(55770)
(53026)
(35450)
(26842)
(25624)
(21996)
(21158)
(20068)
(19033)
(18894)
(17724)
(17619)
(17470)
(17350)
(17050)
(16540)
(16367)
(15978)
(13887)
(13881)
(13833)
(12924)
(12653)
(12535)
(12512)
(12378)
(11389)
(11311)
学科
(91716)
经济(91609)
管理(64198)
(61738)
(49668)
企业(49668)
方法(47722)
数学(42560)
数学方法(41825)
(26329)
(26125)
中国(22679)
(20143)
业经(18410)
(17513)
农业(17441)
理论(16559)
(16383)
地方(16380)
贸易(16379)
(15896)
(15309)
财务(15233)
财务管理(15193)
企业财务(14326)
(14122)
银行(14078)
(14033)
(13551)
金融(13542)
机构
学院(327906)
大学(327542)
(129433)
经济(126634)
管理(126607)
理学(109877)
理学院(108672)
研究(106292)
管理学(106259)
管理学院(105677)
中国(79428)
(68907)
科学(67885)
(60184)
(57487)
(54301)
业大(51346)
中心(50047)
研究所(49737)
(49334)
财经(48158)
农业(45528)
(43672)
(43032)
北京(42674)
师范(42520)
经济学(39767)
(38594)
(38378)
技术(36882)
基金
项目(223611)
科学(175383)
基金(161816)
研究(160192)
(141924)
国家(140781)
科学基金(120476)
社会(99379)
社会科(94127)
社会科学(94101)
(88399)
基金项目(85096)
自然(79986)
自然科(78185)
自然科学(78158)
自然科学基金(76749)
教育(76385)
(74809)
资助(67999)
编号(65732)
成果(53469)
重点(50782)
(49565)
(46875)
(46249)
课题(45751)
科研(43739)
创新(43292)
教育部(42221)
大学(41838)
期刊
(134801)
经济(134801)
研究(88493)
中国(60665)
学报(54254)
(51086)
科学(48763)
(48307)
管理(44534)
大学(40958)
学学(38753)
教育(36919)
农业(34574)
技术(31869)
(25722)
金融(25722)
财经(23369)
业经(22725)
经济研究(22013)
(20006)
统计(18961)
(18589)
问题(18002)
(17089)
(16612)
技术经济(16396)
决策(15344)
图书(15267)
理论(14803)
商业(14664)
共检索到467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国  刘慧哲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一直是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重点之一,但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因为计算标准不同而一直存在争议。中等收入群体衡量标准通常分为相对标准和绝对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标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使用绝对标准界定中等收入群体较为合理。根据CHNS调查数据,以家庭人均收入介于28 470~117650元为中等收入区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快速增长,从1999年的0.8%上升到2014年的18.2%。结合我国宏观经济情况,估计2035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将达到52.4%。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将有助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期刊] 改革  [作者] 马晓河  
一个国家要想成功迈向发达经济体,除经济因素外,还需要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或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在橄榄型社会结构中,中等收入群体就业和收入比较稳定,是增加社会消费和扩大市场需求的主要群体,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作为理性群体,他们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阶层。更重要的是,这一群体在贫富两大社会阶层之间形成一个安全屏障和缓冲地带,对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两大群体的社会关系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用多种方法测算发现,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偏小,对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还缺乏足够支持。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兜底作用发挥不够。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转型过早过快出现资本技术替代、城镇化进程过早过快放缓、生活成本支出压力过大都对中低收入者成长形成制约。另外,制度供给不足影响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发育和成长。必须采取战略性举措,出台针对性政策,支持中等收入群体稳定成长,为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创造基础条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修娜  别雍·古斯塔夫森  史泰丽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本文使用“欧盟28国2018年收入中位数的60%与200%”作为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从国际视角分析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及成长路径。研究发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长迅速,从2002年的不到1%增长到2018年的24.7%,人数约相当于欧盟所有国家中等收入群体人数总和、美国当年总人口。与几个大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近20年唯有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仍偏低,还处于“人均GDP”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双低的爬坡阶段。不同户籍类型的人群成为中等收入者的路径明显不同,户籍类型、父母的就业和受教育水平、出生地等个人无法控制的出生背景,对一个人成为中等收入者的概率有较大影响。未来应尤为关注那些出生背景不利者,为他们进入中等收入行列提供畅通渠道和适当支持。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橙  高建中  
基于辽宁省、陕西省、湖南省及福建省200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利润最大化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和机会成本理论的收入水平测算法对林地适度规模进行测度,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集体林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用两种测算方法得出的各区域林地适度规模并不相同,林地适度规模区间值比确切的数值更为合理;农户实际林地经营面积与适度规模测算结果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户受教育程度、林业收入所占比例和林业补贴这3个因素对集体林地经营规模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明确适度规模区间,采取教育培训等措施培育林业规模生产经营主体,设立林业专项补贴制度来保证农户资金投入,引导经营主体流转林地以实现林业规模经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孔涛  吴琼  陈少波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收入分配政策执行的重要目标。实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为主“、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不仅是单维的收入增长问题,也涉及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本研究在对已有中等收入群体界定标准及测度相关文献综合归纳的基础上,以生活质量法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界定与测算,并使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对比生活质量法与收入标准法,分析各自特点及具体适用场景,并讨论本研究的政策意涵。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8年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例近年来逐步上升,2018年已有31.0%的家庭、约3.6亿人达到中等生活质量水平。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龙莹  
利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微观收入数据,对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进行测算,研究其动态变迁,并计算收入两极分化指数,结果表明:1988—2005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与之伴随的是两极分化程度不断提高,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加深;长期来看,城镇内部两极分化的增速高于农村内部两极分化的增速;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内部聚集程度的加深进一步扩大了收入两极分化程度。要缓解收入两极分化,降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关键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培育稳定的、规模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龙莹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两极分化现象凸现。收入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稳定器"的角色,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中等收入群体,才能体现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强民富",体现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根据1992~2008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住户调查的微观数据,采用部分排序法,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从绝对量上看,北京市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的绝对数量偏少;从相对量上看,北京市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比重上看,北京市还未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蒋波  黄应绘  易欣  王淑敏  
文章基于非参数高斯核密度、收入空间法等计量模型,研究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并测算与分析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分析中国不同收入群体的现状。研究发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低、高收入群体总体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中国城镇和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且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下降趋势比城镇的下降趋势更明显;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尤其是中部地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下降的变化趋势最明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渝琳  许新哲  
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对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借鉴与比较已有文献界定中等收入群体标准与测度方法的基础上,发现以居民家庭人均年可任意支配收入作为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指标,更能适应我国地区之间差异巨大的现实情况。因此,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CFPS)2010、2012、2014年的调查结果,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拟合了我国居民家庭人均年可任意支配收入分布曲线,测算了我国2010年、2012年和2014年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所得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翁杰  王菁  
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科学测度是制定量化政策目标和进行有效规模监控的重要前提。文章提出,理想的测度方法至少需要满足测度标准具有经济合理性、能体现地区差异和能实现自动调整3个方面的要求。对现有测度方法的评价发现,与相对标准法和绝对标准法相比,混合标准法更具优势。依据混合标准法的原理,文章提出了一种新测度方法:中等收入群体被界定为家庭人均年收入处于当地城镇家庭食品人均消费支出3倍到家庭人均年收入中位数3倍之间的群体。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的应用研究发现,中国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该群体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文章对测度结果的比较分析表明,利用新的方法得到的测度结果更为合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谭永生  
(一)瞄准农民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来源2017年,我国低收入者的比重在55%左右,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约为37%,高收入者约为8%。未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政策目标的核心是让有潜力的低收入人群尽快步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2017年,我国农民工数量2.86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占劳动人口的30%左右。从收入结构看,过去10年,农民的收入整体在增加,部分高收入农民工已经达到了或超过中等收入门槛。所以,无论是从数量讲,还是从收入的水平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昌南   陈钰颖  
利用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蒂蒙斯创业理论阐释数字经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理论逻辑,并利用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能通过促进创业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具体而言,数字经济有助于促进创业融资和优化创业企业的要素配置,从而有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强化数字经济对创业的促进作用,从而能强化数字经济对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组织型创业与自我雇佣型创业都能使数字经济更好地发挥其对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作用;在数字经济的支持下,无论是在制造业中创业,还是在服务业中创业,均能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谭永生  
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建设"橄榄型"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举措。我国已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但在群体规模、城乡分布、区域分布、行业分布及职业分布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建议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作为国家战略,通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进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志国  刘慧哲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依照Milanovic和Yitzhaki提出的中等收入标准(人均每天收入12—50美元),2012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只占8.4%,到2018年已经达到28.9%。从收入流动的视角看,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主要来自于低收入阶层的向上流动。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低收入家庭能否向上流动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受到个体家庭微观特征的影响。文章运用有序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家庭中就业人口的比例、体制内就业及城镇户籍等因素都对低收入家庭向上流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主要包括促进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低收入群体就业质量、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宏  
本文基于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着眼于解读和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的任务目标,基于CHIP和CFPS微观数据基础,借鉴比较"相对标准"和"绝对标准"两种思路的优缺点,建议按照"周期性调整的绝对标准"思路来确定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当前到"十四五"期间,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15万元作为全国标准,地方可在此基础上制定地区标准。以后按照社会经济五年规划的周期和节奏,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周期性调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标准。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接近总人口30%,过去十多年内群体比例平均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左右。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可将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任务按"三步走"规划。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当以中等收入群体成员及其"后备军"为施策重点,在"稳中"的基础上通过"提低",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比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