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34)
- 2023(13120)
- 2022(11232)
- 2021(10392)
- 2020(9072)
- 2019(20993)
- 2018(21097)
- 2017(39774)
- 2016(21852)
- 2015(24987)
- 2014(25267)
- 2013(24511)
- 2012(22692)
- 2011(20218)
- 2010(20113)
- 2009(18467)
- 2008(18316)
- 2007(16590)
- 2006(13935)
- 2005(12221)
- 学科
- 济(87505)
- 经济(87398)
- 管理(61113)
- 业(57089)
- 企(46282)
- 企业(46282)
- 方法(45396)
- 数学(40245)
- 数学方法(39610)
- 财(25769)
- 农(23522)
- 中国(21786)
- 学(20418)
- 业经(17669)
- 制(16767)
- 农业(15677)
- 地方(15530)
- 贸(15057)
- 贸易(15054)
- 理论(15036)
- 务(14898)
- 财务(14831)
- 财务管理(14787)
- 易(14614)
- 企业财务(13922)
- 银(13484)
- 银行(13433)
- 和(13379)
- 融(12943)
- 金融(12935)
- 机构
- 大学(311824)
- 学院(310953)
- 济(122229)
- 经济(119524)
- 管理(118376)
- 研究(103907)
- 理学(102295)
- 理学院(101176)
- 管理学(98891)
- 管理学院(98355)
- 中国(78159)
- 科学(67711)
- 京(66603)
- 农(59199)
- 财(56447)
- 所(53709)
- 业大(51559)
- 中心(49527)
- 研究所(49168)
- 农业(47208)
- 江(47196)
- 财经(45052)
- 北京(41378)
- 经(40892)
- 范(39456)
- 师范(38887)
- 院(37841)
- 经济学(37590)
- 州(37089)
- 技术(36000)
- 基金
- 项目(213852)
- 科学(166349)
- 基金(154146)
- 研究(150400)
- 家(136731)
- 国家(135640)
- 科学基金(115151)
- 社会(92804)
- 社会科(87929)
- 社会科学(87903)
- 省(84679)
- 基金项目(80558)
- 自然(77218)
- 自然科(75487)
- 自然科学(75457)
- 自然科学基金(74044)
- 划(71866)
- 教育(70594)
- 资助(65210)
- 编号(61103)
- 成果(49566)
- 重点(48690)
- 部(46771)
- 发(44894)
- 创(43928)
- 课题(42421)
- 科研(42177)
- 计划(41268)
- 创新(41180)
- 大学(39563)
- 期刊
- 济(127142)
- 经济(127142)
- 研究(83559)
- 中国(59892)
- 学报(56251)
- 农(51969)
- 科学(48145)
- 财(45779)
- 管理(42058)
- 大学(41767)
- 学学(39485)
- 农业(35198)
- 教育(33436)
- 技术(30227)
- 融(24256)
- 金融(24256)
- 财经(21888)
- 经济研究(20929)
- 业经(20728)
- 业(19036)
- 统计(18885)
- 经(18797)
- 问题(16952)
- 版(16558)
- 图书(16415)
- 策(16184)
- 技术经济(15759)
- 决策(15069)
- 业大(14677)
- 理论(14506)
共检索到4502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翁杰 王菁
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科学测度是制定量化政策目标和进行有效规模监控的重要前提。文章提出,理想的测度方法至少需要满足测度标准具有经济合理性、能体现地区差异和能实现自动调整3个方面的要求。对现有测度方法的评价发现,与相对标准法和绝对标准法相比,混合标准法更具优势。依据混合标准法的原理,文章提出了一种新测度方法:中等收入群体被界定为家庭人均年收入处于当地城镇家庭食品人均消费支出3倍到家庭人均年收入中位数3倍之间的群体。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的应用研究发现,中国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该群体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文章对测度结果的比较分析表明,利用新的方法得到的测度结果更为合理。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志国 刘慧哲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依照Milanovic和Yitzhaki提出的中等收入标准(人均每天收入12—50美元),2012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只占8.4%,到2018年已经达到28.9%。从收入流动的视角看,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主要来自于低收入阶层的向上流动。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低收入家庭能否向上流动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受到个体家庭微观特征的影响。文章运用有序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家庭中就业人口的比例、体制内就业及城镇户籍等因素都对低收入家庭向上流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主要包括促进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低收入群体就业质量、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关键词:
收入流动性 中等收入群体 共同富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长存
在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合理界定的基础上,基于非参数核密度的收入分布方法,提出基于样本数据的收入群体划分和测度方法。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对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状况进行测度,并依据收入分布将影响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动的因素分解为增长效应、分配效应和标准线变动三个方面。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伯驰 吕光明
现有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研究存在缺乏理论基础、操作相对机械、结果不够精准等不足。为此,本文基于脆弱性理论将中等收入群体定义为经济收入较高且足够稳定的非脆弱群体,然后依托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脆弱性估计法和核密度估计法确定中等收入群体脆弱性水平的上下限标准,进而估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最后剖析家庭进入和退出中等收入群体的微观驱动因素并研判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演变趋势。结果发现,第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可以设定为1%和10%的脆弱性水平所对应的家庭人均持久性收入,2014年和2016年对应的比重分别为29.82%和32.71%,而且城乡和地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城镇和东部地区趋于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第二,人力资本、职业特征、家庭负担、收入结构是驱动家庭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因素;要达到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对应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要求,2016—2035年中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人均持久性收入增长率至少应达到3%和5%。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庄健 张永光
基尼系数是测量和判断收入分配状况最常用的综合指标之一,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则是判断社会稳定与否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重新定义低、中、高三类收入群体以及采用多项式函数形式拟合洛伦兹曲线,建立基尼系数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之间的数量对应关系。实证分析表明:基尼系数和中等收入比重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200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约为0.44,相应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大致在44%左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宿玉海 孙晓芹 李成友
本文通过构建效用指数模型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测度,并据此将城镇家庭划分为低、中、高收入组,通过分析三类家庭储蓄消费动机,得出三类家庭消费结构异质性推论,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库CHFS2013-2017年城镇家庭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三类家庭消费结构差异,最后模拟收入分配变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低收入家庭生存型和发展型消费倾向更高,生存型边际消费倾向平均约为中等收入家庭的1.8倍、高收入家庭的8.1倍,发展型边际消费倾向平均约为中等收入家庭的1.6倍、高收入家庭的3.1倍,其收入主要用于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2)中等收入家庭更注重享受型消费,享受型边际消费倾向平均约为低收入家庭的1.5倍、高收入家庭的4.5倍,其有能力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3)高收入家庭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各类消费倾向均较低;(4)模拟收入分配变动结果显示,"提低、扩中"均对消费结构升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应充分考虑收入分配调节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重视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国 刘慧哲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一直是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重点之一,但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因为计算标准不同而一直存在争议。中等收入群体衡量标准通常分为相对标准和绝对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标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使用绝对标准界定中等收入群体较为合理。根据CHNS调查数据,以家庭人均收入介于28 470~117650元为中等收入区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快速增长,从1999年的0.8%上升到2014年的18.2%。结合我国宏观经济情况,估计2035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将达到52.4%。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将有助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龙莹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两极分化现象凸现。收入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稳定器"的角色,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中等收入群体,才能体现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强民富",体现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根据1992~2008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住户调查的微观数据,采用部分排序法,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从绝对量上看,北京市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的绝对数量偏少;从相对量上看,北京市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比重上看,北京市还未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田雅娟 刘强 冯亮
本文给出一种测度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的新方法。在测度中等收入群体平均富裕水平时,通过引入一个收入排序的递减函数对个体进行赋权,构建得到一个可分解、可图形展示的测度指标,并给出基于样本的估计方法。该测度指标可进一步分解为三个部分,分别反映了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的规模、强度和不平等程度,并且有着清晰的几何解释,可结合图形反映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的总况。该方法较之常用的人数比重指标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总况。本文进一步使用该方法对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中等收入群体 收入排序 测度方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江华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新常态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经济转型软着陆,有效地减少或消弥经济意识形态带来的潜在不利因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避免出现"被小康"的问题,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实现帕累托最优获益;同时减少社会阶层的对立与"撕裂",弥合社会摩擦裂痕,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社会根基。但是,当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面临诸多问题,陷入了困局,比如收入分配格局扭曲、需求结构性失衡、城镇化空心化与人力资本悖论困境等紧迫问题,必须通过发展共享经济、服务型政府现代转型、以内涵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江华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新常态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经济转型软着陆,有效地减少或消弥经济意识形态带来的潜在不利因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避免出现"被小康"的问题,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实现帕累托最优获益;同时减少社会阶层的对立与"撕裂",弥合社会摩擦裂痕,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社会根基。但是,当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面临诸多问题,陷入了困局,比如收入分配格局扭曲、需求结构性失衡、城镇化空心化与人力资本悖论困境等紧迫问题,必须通过发展共享经济、服务型政府现代转型、以内涵式城镇化拓展经济空间以及建构技能型人力资本"旋转门"式流动机制等途径来化解矛盾,逐步消解发展的二律背反困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孔涛 吴琼 陈少波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收入分配政策执行的重要目标。实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为主“、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不仅是单维的收入增长问题,也涉及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本研究在对已有中等收入群体界定标准及测度相关文献综合归纳的基础上,以生活质量法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界定与测算,并使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对比生活质量法与收入标准法,分析各自特点及具体适用场景,并讨论本研究的政策意涵。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8年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例近年来逐步上升,2018年已有31.0%的家庭、约3.6亿人达到中等生活质量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葛振纲 韩淑珍
根据山西的实际发展情况,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界定可采用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数值。中等收入群体的行业差别在山西十分明显,反映出山西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通过分析山西城镇居民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状况和消费特征,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建议。
关键词:
中等收入 行业分布 消费特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富群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涵盖九大类职业,职业规模约占劳动力总人口的14.86%,主要集中在东部及东南沿海的中等以上城市、中西部大城市,而在农村地区、中西部中小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还很小。中等收入群体内部有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之分,呈“金字塔”型。中等收入群体的主体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力军,一些新生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海军 孙福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使农民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社会结构合理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把农民培育成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所面临的困境,重点阐述了把农民培育成中等收入群体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农民 中等收入群体 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