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61)
- 2023(10002)
- 2022(8860)
- 2021(8259)
- 2020(6780)
- 2019(15957)
- 2018(16112)
- 2017(31411)
- 2016(16941)
- 2015(19147)
- 2014(19322)
- 2013(19179)
- 2012(17564)
- 2011(15766)
- 2010(15442)
- 2009(13483)
- 2008(12941)
- 2007(10971)
- 2006(9485)
- 2005(8042)
- 学科
- 济(66684)
- 经济(66616)
- 管理(49176)
- 业(44420)
- 企(36588)
- 企业(36588)
- 方法(33017)
- 数学(28197)
- 数学方法(27907)
- 贸(21797)
- 贸易(21786)
- 易(21147)
- 农(17517)
- 中国(15687)
- 学(15471)
- 财(15346)
- 环境(15089)
- 业经(14283)
- 地方(14242)
- 和(12088)
- 农业(11763)
- 理论(11529)
- 划(10841)
- 技术(10300)
- 制(9797)
- 务(9721)
- 财务(9663)
- 财务管理(9649)
- 企业财务(9013)
- 出(8849)
- 机构
- 大学(239032)
- 学院(237390)
- 管理(98180)
- 济(95224)
- 经济(93236)
- 理学(86221)
- 理学院(85330)
- 管理学(83944)
- 管理学院(83550)
- 研究(77442)
- 中国(54567)
- 京(50093)
- 科学(48477)
- 财(39614)
- 所(38100)
- 业大(36397)
- 农(35855)
- 研究所(35087)
- 中心(34241)
- 财经(32921)
- 江(31941)
- 北京(31357)
- 范(30761)
- 师范(30515)
- 经(29962)
- 院(28698)
- 农业(28223)
- 经济学(27549)
- 州(26545)
- 商学(25385)
- 基金
- 项目(169799)
- 科学(132837)
- 研究(125008)
- 基金(123038)
- 家(106699)
- 国家(105861)
- 科学基金(90862)
- 社会(77162)
- 社会科(73176)
- 社会科学(73157)
- 基金项目(66566)
- 省(66171)
- 自然(59895)
- 自然科(58430)
- 自然科学(58420)
- 自然科学基金(57340)
- 教育(56333)
- 划(55661)
- 编号(51596)
- 资助(50489)
- 成果(40863)
- 重点(37498)
- 部(37325)
- 发(36165)
- 创(35246)
- 课题(34475)
- 创新(32846)
- 科研(32839)
- 教育部(32023)
- 项目编号(31918)
共检索到3307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闫云风
中欧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中欧商品贸易转移的碳排放对中国和全球的碳排放也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欧盟一直是节能减排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但如果欧盟是通过增加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而减少其国内生产从而实现其减排目标,则其承诺将是毫无意义的。本文建立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对1995-2010年中欧贸易的碳排放转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国际贸易,中国有2.99-8.85%碳排放是为欧盟消费而排放的,而从欧盟进口所承载的碳排放只占0.17-0.73%。产生巨大的碳排放转移的原因除了中欧贸易不平衡外,还有贸易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差异,因此,中国为欧盟各国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欧盟应为中国提...
关键词:
中欧贸易 碳排放转移 投入产出分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献金 李妍芳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较十年前增长了两倍多,然而日本的碳排放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中日两国是否由于贸易产生了碳排放转移现象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分别分析了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和日本由于贸易引起的相应部门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量;利用LMDI法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和日本碳排放转移变化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这三年中国由于出口到日本引起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要大于日本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中日贸易存在着碳排放转移现象。规模效应对转移至中国和日本的碳排放量在三年的变化一直起正向作用,结构效应和技...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杨成玉
中美贸易摩擦存在长期性和反复性,欧盟作为最大发达经济体,转移与承接部分中美贸易份额,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外贸压力。从总值贸易和增加值贸易维度,文章在理论层面进行中欧转移与承接中美贸易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发现,欧盟对于中国出口美国存在替代效应的产品主要包括通信设备、数据处理设备、电气机械设备、服装、鞋、配电设备、特殊工业设备、风电设备等,中国相关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较高,欧美处于较为下游地位且对华依赖较强,具备贸易替代的必要条件;欧盟对于中国进口美国存在替代效应的产品主要包括飞行器、乘用车、电子元器件、测量仪器、特殊工业设备、药物、汽车零部件、电诊断仪、医用设备、肉类(含猪肉)等,欧盟相关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国际分工地位更高,对美国产品替代性强且对华出口意愿更为积极。欧盟是中美贸易的重要替代市场,深化中欧经贸关系并对美形成触动有助于中国在贸易摩擦中争取主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代迪尔
文章通过引入中间产品贸易建立定量核算方法,精确计算了OECD国家与我国的碳排放转移趋势与基本格局。模型第一步计算产业转移的规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核算碳排放转移规模。计算结果表明:中国与OECD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载体是混合型的,既存在高排放产业,也存在清洁产业,然而整体上中国显示出较大的碳排放净收入效应;高耗能的污染生产环节布局到中国,再通过中间产品贸易渠道供外国最终消费,由此隐性地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减排压力。
关键词:
中间产品贸易 碳排放 转移 投入产出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富佳
区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是导致区际碳泄漏、碳减排权责失衡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对全球碳排放格局及碳减排效果影响重大。研究区际碳转移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和内在驱动机理,研制针对性碳转移优化调控方案,对提升区域整体碳减排效率和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区际碳转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重点总结了对中国省际隐含碳转移问题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应用情况,展望了区际贸易碳转移问题未来研究的方向:进一步重视国际、省际碳排放转移间的协同研究,揭示区际碳排放转移的动态驱动力及驱动机理,探索创新基于共同责任的省际碳转移减排机制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余慧超 王礼茂
中美两国均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且双边贸易额巨大。由于两国在基础设施、技术、能源综合效率和资源禀赋上存在差异,使得中美商品贸易中存在碳排放转移。论文采用投入产出法的思想,结合经济、能源与贸易三系统,建立了基于国际商品贸易的碳排放转移模型,并分别测算了1997年与2002年中美商品贸易中各相应部门的碳排放转移量。研究表明:①1997年与2002年,基于中美商品贸易的中国部门载碳量分别达到4010.13×104t碳与5056.21×104t碳,占中国相应部门载碳总量的6.61%与8.33%;而美国部门载碳量仅为290.65×104t碳与335.61×104t碳,仅占美国部门载碳总量的0.53%与0....
关键词:
商品贸易 碳转移 投入产出 中美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韩中 孙岩
本文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世界投入产出表及环境账户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对1995—2009年中国与欧盟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传统贸易数据存在"重复核算"成分,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中国出口规模。中国向欧盟增加值出口规模持续上升,但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增加值贸易规模有所下降;中国生产侧碳排放以"内需排放"为主,"外需排放"中由欧盟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规模稳步上升,中国消费侧碳排放中由欧盟承担的部分逐年增加;从碳排放行业结构来看,制造业和能源产业是中欧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来源,且能源产业碳排放所占比重有所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钟冰平
首先计算出1998—2014年金砖国家与美国贸易间高碳产业与低碳产业的净出口消费指数,通过对比分析该指数研究是否存在高碳产业跨国界转移现象。然后基于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和广义矩估计控制相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利用金砖国家1992—2012年的面板数据考察国际贸易与碳排放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碳产业与低碳产业均发生了产业转移,并且表现为双向转移;国际贸易开放度提高使得金砖国家碳排放以及人均碳排放增加。由此,笔者认为金砖国家应优化贸易结构,以减少对其贸易伙伴国的隐含碳排放。
关键词:
跨国界产业转移 碳排放 国际贸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钟冰平
首先计算出1998—2014年金砖国家与美国贸易间高碳产业与低碳产业的净出口消费指数,通过对比分析该指数研究是否存在高碳产业跨国界转移现象。然后基于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和广义矩估计控制相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利用金砖国家1992—2012年的面板数据考察国际贸易与碳排放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碳产业与低碳产业均发生了产业转移,并且表现为双向转移;国际贸易开放度提高使得金砖国家碳排放以及人均碳排放增加。由此,笔者认为金砖国家应优化贸易结构,以减少对其贸易伙伴国的隐含碳排放。
关键词:
跨国界产业转移 碳排放 国际贸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路正南 李晓洁
定量测算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量及省区间碳排放空间转移量,是科学制定区域减排规划、合理分配碳减排责任的前提。文章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建立了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碳排放转移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和省区间调入及调出的碳转移量,为界定各省区在区域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责任及减排配额分配提供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蒋雪梅 郑可馨
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地区间投入产出表,从区域间产业转移和贸易的角度,对京津冀地区间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隐含的碳排放转移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量呈上升趋势,且天津与河北在制造业上的相对优势导致其单位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强度要远高于北京单位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强度。北京和河北最终需求引致的天津碳排放转移的50%以上由间接贸易贡献,天津和河北最终需求引致的北京的碳排放转移则多由直接贸易贡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何凌云 林祥燕
理论上讲,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效应既包括直接能耗效应,又涵盖通过产业总量、结构、技术产生的间接调节效应。通过构建贸易与碳排放的长期关系、产业调节效应及状态空间模型,借助VAR、岭回归等方法研究发现:江苏省对外贸易的直接能耗效应显著,应成为争取国际碳排放配额的论据;而通过产业总量、结构和技术对碳排放产生有效的正向、负向和反向调节,正向效力的强度大于负向。因此,贸易发展的同时要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需充分发掘产业结构和技术渠道的减排作用。
关键词:
对外贸易 产业发展 碳转移 岭回归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彭水军 余丽丽
本文基于GTAP数据库构建一个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和分析了2004-2011年附件I国家与非附件I国家间贸易中的转移排放,并重点考察中国对外贸易转移排放的变化趋势、国别(区域)流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间附件I国家对非附件I国家存在大量转移碳排放,而中国成为附件I国家转出排放的主要目的国,占比高达49.4%-54.7%。(2)2004-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导致大规模的碳排放"净转入",而其中约62%-75%来自于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3)进一步对中国净转入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后发现,中国对美国、能源净出口国的贸易顺差效应是其净转入排放的最主要原因,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马翠萍 史丹
库兹涅兹曲线显示,1960~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存在"N"形曲线关系,贸易开放对中国人均碳排放存在正向影响,贸易开放程度每提高1%,人均碳排放量增加0.3%。投入产出模型揭示,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27.1亿吨,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39.76%。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碳排放最高,占出口碳排放21.2%。依次为化学工业(10.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8%)、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68%)、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7.53%)。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安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江苏、浙江等碳排放净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