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79)
- 2023(13626)
- 2022(11536)
- 2021(10470)
- 2020(9071)
- 2019(21105)
- 2018(20638)
- 2017(40207)
- 2016(21216)
- 2015(23934)
- 2014(24059)
- 2013(23868)
- 2012(22140)
- 2011(19852)
- 2010(19799)
- 2009(18482)
- 2008(18029)
- 2007(15941)
- 2006(13817)
- 2005(12311)
- 学科
- 济(112467)
- 经济(112374)
- 管理(60992)
- 业(57900)
- 方法(48613)
- 企(46837)
- 企业(46837)
- 数学(43428)
- 数学方法(42985)
- 财(25354)
- 贸(24680)
- 贸易(24670)
- 地方(24366)
- 农(24316)
- 易(23887)
- 中国(22887)
- 业经(20011)
- 学(19813)
- 农业(16495)
- 务(16318)
- 财务(16275)
- 财务管理(16242)
- 制(15538)
- 企业财务(15378)
- 地方经济(14937)
- 环境(14913)
- 融(13873)
- 金融(13869)
- 和(13827)
- 理论(13142)
- 机构
- 学院(313152)
- 大学(312556)
- 济(145815)
- 经济(143257)
- 管理(121681)
- 理学(105617)
- 研究(105487)
- 理学院(104520)
- 管理学(102782)
- 管理学院(102196)
- 中国(78332)
- 京(63145)
- 财(63010)
- 科学(61634)
- 所(52446)
- 财经(51302)
- 农(48733)
- 中心(48349)
- 研究所(47610)
- 经(46527)
- 经济学(46436)
- 江(45237)
- 业大(44525)
- 经济学院(41910)
- 北京(39097)
- 农业(38234)
- 院(38082)
- 财经大学(38030)
- 范(37447)
- 师范(37089)
- 基金
- 项目(209502)
- 科学(165793)
- 基金(155168)
- 研究(150164)
- 家(135028)
- 国家(134014)
- 科学基金(115748)
- 社会(98550)
- 社会科(93756)
- 社会科学(93730)
- 基金项目(82118)
- 省(80430)
- 自然(74900)
- 自然科(73183)
- 自然科学(73164)
- 自然科学基金(71860)
- 教育(68473)
- 划(67514)
- 资助(64321)
- 编号(59068)
- 部(47281)
- 重点(47163)
- 成果(46334)
- 发(45600)
- 创(43312)
- 国家社会(41857)
- 教育部(41025)
- 科研(40843)
- 创新(40664)
- 人文(40047)
- 期刊
- 济(156720)
- 经济(156720)
- 研究(90792)
- 中国(50841)
- 财(50113)
- 学报(45770)
- 管理(43926)
- 科学(42629)
- 农(42513)
- 大学(35090)
- 学学(33730)
- 农业(28768)
- 技术(28066)
- 经济研究(27232)
- 融(26605)
- 金融(26605)
- 财经(25902)
- 业经(22997)
- 经(22398)
- 贸(21800)
- 问题(21762)
- 教育(21501)
- 国际(19271)
- 技术经济(17796)
- 统计(17593)
- 业(15697)
- 世界(15631)
- 策(15567)
- 商业(15149)
- 决策(14253)
共检索到4562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杨秋菊 杨权
文章从贸易增加值角度重新分析欧元区进出口贸易的中国增加值及中欧双边投资对各国人均GDP的影响。门槛效应显示,欧元区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越大、进口贸易的本地增加值越大以及出口贸易的本地增加值越小越有利于本国经济增长。同时,随着失业率的降低和欧元区最终需求产品的本地增加值与中国增加值比值趋于平衡(降低),欧元区最终需求产品的中国增加值对欧元区人均GDP的负向作用有所缓解。研究结论显示,加强中欧经贸合作,尤其是增加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增加值对欧洲经济复苏和稳定增长的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会政 宗喆
基于传统总值统计方式的中欧双边贸易数据夸大了中国的贸易利得并导致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压力骤升。根据总贸易分解框架,重新测算了2001—2011年的中欧双边真实贸易量、贸易结构和要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统计方式高估了中欧双边贸易差额,在考察期内,以增加值贸易统计的中国同欧盟出口、进口及贸易差额与总值贸易相比平均下降了23.41%、16.29%和48.81%;中国向欧盟出口中的增加值以资本和低技术劳动力创造的最终产品为主,主要从事低端加工组装环节的工作,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位置,获益能力较低,但有一定的攀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韩中 孙岩
本文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世界投入产出表及环境账户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对1995—2009年中国与欧盟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传统贸易数据存在"重复核算"成分,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中国出口规模。中国向欧盟增加值出口规模持续上升,但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增加值贸易规模有所下降;中国生产侧碳排放以"内需排放"为主,"外需排放"中由欧盟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规模稳步上升,中国消费侧碳排放中由欧盟承担的部分逐年增加;从碳排放行业结构来看,制造业和能源产业是中欧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来源,且能源产业碳排放所占比重有所提升。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发彬
通常认为,外贸依存度提高,意味着经济增长更依赖于国际市场,易受到全球经济风波的冲击。以韩国为例,用国际投入产出模型计算韩国的总体外贸依存度、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电子及光学设备部门的外贸依存度,结果显示,外贸依存度高,并不意味着韩国经济就易受到了外部的负面冲击。究其原因在于,韩国经济具有消费需求驱动的特征,并且在微观上产品创新以及品牌化策略富有成效。这些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贸易增加值 国际投入产出表 外贸依存度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肖志敏 冯晟昊
文章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影响,分析方法创新在于GTAP模拟结果引入了增加值分解。模拟结果显示,以出口总值衡量的贸易影响极大地高估了中国出口损失,以出口增加值衡量的中国出口受损程度要小于美国,这主要源于中国出口被征税行业出口总值下降中包含更多的国外增加值,因此美国对自中国进口产品加征关税的"价值链直接效应"更突显,日韩作为中国被征税行业加工生产重要中间品供应国,在此次贸易摩擦中受损严重。美国对自中国进口产品加征关税,尽管中国向美国直接出口减少了,但通过第三方间接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却有所增加。从世界其他国家出口总值分解来看,中美贸易摩擦主要抑制了以生产国际分割为特征的产品贸易规模,影响到全球价值链的正常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清晨 郑乐凯
目前,制造企业产业链正逐渐从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本文使用贸易增加值前向分解法,将出口品中的外国要素剔除后测算各国各产业的真实出口规模,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糅合制造和服务产业的出口经济复杂度指数,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出口经济复杂度对经济增长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经济复杂度水平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在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条件下该结论依然稳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对外贸易方式亟待升级,对外贸易模式应逐渐从过分追求贸易的"量"向"质"转变,提高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增强服务出口能力,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联动协调发展,提升本国出口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曾勇 彭水军 黄峰
本文通过构建SbA-GTAP模型并与贸易增加值分解框架有机结合,量化评估了中日韩自贸区的贸易增加值效应及福利影响。结果显示:成立中日韩自贸区将有利于提升三国的实际贸易利益,并进一步强化三国间的价值链关联,同时,自贸区生效将显著提升三国的福利水平;就产业层面而言,中日韩自贸区成立将促进三国在电子电气设备产业价值链上的分工协作,中国与日韩在汽车及石化产业链上的合作也将进一步深化;不同于电子电气设备产业,中国在纺织服装产业仍将保持较大优势;在中日韩自贸区深度一体化情形下,三国出口的贸易增加值将进一步攀升且国内增加值占比大幅提高,表明自贸区深度一体化不仅可以促进贸易增加值规模的扩大,而且对三国在出口中所获实际贸易利益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同时,中日韩三国的福利将获得更大幅度提升,自贸区深度一体化显著放大了自贸区所带来的福利增进效应。本文为量化评估自由贸易协定对成员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华锋
文章认为,欧元的出现对中欧贸易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欧元给中欧贸易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可以减少贸易中的不平等现象,减少汇率风险,取消对中国贸易的岐视,促进中欧贸易繁荣等方面。欧元对中欧贸易的挑战主要包括中国传统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可能减弱,我国出口企...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叶作义 车春鹂
文章基于全球价值链研究的最新进展—出口增加值分解模型,对我国与中东欧地区的出口额按照增加值进行国家层面和行业的分解,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其一,出口额快速增加,但是出口形成的国内增加值的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二,出口贸易形成的国内增加值中,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出口的贡献度比较大,但均呈下降趋势;而经过加工后又作为中间产品再出口到第三国形成的国内增加值(TDV)大幅上升,意味着制造业正在进行相应的产业优化升级,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间环节爬升。其三,从产业层面来看,轻工制品制造部门的最终产品获得的增加值比重最高,而加工后再出口到第三国所获得的国内增加值基本集中在电子交通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且连年上...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贸易增加值 投入产出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戴枫 刘瑞翔
文章采用假设抽取的方法厘清了双边增加值贸易统计的三种主流指标,并结合生产侧与消费侧特点,提出一种新的核算指标,对现有增加值贸易理论和方法研究进行了补充。通过对2000—2014年中美56个产业部门的双边增加值贸易进行重新测算、比较和分解,发现在中美贸易中,美国的消费性功能大于生产性功能。单纯计算消费侧的贸易差额高估了中美贸易不平衡,而单纯计算生产侧的贸易差额又低估了中美贸易顺差,只有将生产侧与消费侧相结合才能更客观地反映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状况。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美增加值贸易顺差中生产侧的比重在上升,而消费侧的比重在下降。在行业层面,中国初级产品的增加值更多的是包含在工业制成品中为美国的消费环节而非最终生产环节所吸收;在制造业内部,传统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消费侧增加值出口比重下降较为缓慢,技术密集型部门基于消费侧的增加值出口比重下降;在服务业部门,中美增加值贸易一直为逆差,但是在2013年和2014年,中美在最终品服务贸易环节的增加值贸易为顺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忠杰
文章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的投入产出表数据,系统核算了中国1995—2011年的增加值贸易情况,研究结果发现:(1)从1995—2011年,增加值进口和增加值出口均有增加的趋势,中国的增加值贸易存在顺差,中国的增加值贸易低于传统贸易。(2)从1995—2011年,中国主要的增加值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发生了变化,增加值进出口的主要行业也发生了变化。在1995年,中国最主要的增加值进口来源地是日本,出口目的地是美国,在35个行业中,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进口额最大;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出口
关键词:
增加值贸易 传统贸易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忠杰
文章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的投入产出表数据,系统核算了中国1995—2011年的增加值贸易情况,研究结果发现:(1)从1995—2011年,增加值进口和增加值出口均有增加的趋势,中国的增加值贸易存在顺差,中国的增加值贸易低于传统贸易。(2)从1995—2011年,中国主要的增加值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发生了变化,增加值进出口的主要行业也发生了变化。在1995年,中国最主要的增加值进口来源地是日本,出口目的地是美国,在35个行业中,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进口额最大;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出口额最大;在2011年,中国最主要的增加值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均是美国,在35个行业中,采矿业的增加值进口额最大,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的中国增加值出口额最大。
关键词:
增加值贸易 传统贸易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亚斌 马莉莉
本文通过构建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创新性地融合多种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与欧洲国家制造业及细分部门的贸易价值构成、显性比较优势、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分工地位和价值网络结构。研究发现:(1)总体上,中国对欧洲制造业间接出口国内增加值的规模及其年均增长率均大于出口国外增加值,德国占中国对欧洲出口增加值总额的比重高达25.59%;中国为增加值贸易顺差,技术密集型部门增加值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增加值进口。(2)中国劳动密集型部门增加值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高,但技术密集型部门较低,中欧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多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增加值显性竞争优势指数有所提升。(3)中国制造业的前向参与度总体上大于后向参与度,价值链分工地位普遍提升;中国的计算机、电子、光学设备以及机械设备部门前向参与度低于欧洲五国,但呈现出了先降后升趋势,后向参与度正好相反。(4)中欧制造业价值网络的“中心-外围”结构特征非常显著,德国大多数部门的网络中心度和网络权力指数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仅次于德国;中国正由价值网络中的“从属者”向“主导者”转型,双边增加值贸易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