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26)
2023(15894)
2022(13564)
2021(12577)
2020(10410)
2019(24101)
2018(23543)
2017(44786)
2016(24517)
2015(27399)
2014(26907)
2013(26935)
2012(24730)
2011(22501)
2010(22011)
2009(20086)
2008(19463)
2007(16533)
2006(14444)
2005(12541)
作者
(73157)
(61149)
(60476)
(57572)
(38707)
(29210)
(27366)
(24035)
(23347)
(21340)
(20743)
(20572)
(19295)
(19074)
(18747)
(18743)
(18365)
(18122)
(17424)
(17145)
(15267)
(14696)
(14692)
(13654)
(13630)
(13365)
(13320)
(13282)
(12250)
(12105)
学科
(100194)
经济(100087)
管理(66888)
(62897)
(49873)
企业(49873)
方法(46575)
数学(41275)
数学方法(40892)
中国(29672)
(26362)
(22634)
(22179)
业经(20893)
(20514)
贸易(20506)
(19982)
地方(19143)
农业(17835)
环境(17799)
(15929)
技术(15247)
(15117)
理论(14520)
(14080)
银行(14011)
(13946)
(13684)
金融(13682)
(13427)
机构
大学(353770)
学院(349378)
(143765)
经济(140953)
管理(136530)
研究(125335)
理学(119711)
理学院(118317)
管理学(116271)
管理学院(115669)
中国(91173)
科学(80161)
(76118)
(65128)
(63916)
(59961)
研究所(59320)
业大(58226)
中心(54752)
农业(51857)
财经(49838)
北京(48016)
(47350)
(45721)
(45313)
(45249)
师范(44768)
经济学(44088)
经济学院(39951)
(38397)
基金
项目(250327)
科学(196032)
基金(183672)
研究(174919)
(164043)
国家(162767)
科学基金(138010)
社会(112061)
社会科(106308)
社会科学(106279)
基金项目(97762)
(95129)
自然(91908)
自然科(89818)
自然科学(89791)
自然科学基金(88176)
(82097)
教育(78798)
资助(75519)
编号(68002)
重点(56550)
(55045)
成果(53558)
(53413)
(51793)
创新(48511)
科研(48362)
国家社会(47141)
计划(47121)
课题(46949)
期刊
(147327)
经济(147327)
研究(101035)
学报(64126)
中国(61361)
(58101)
科学(56890)
管理(47307)
大学(47262)
学学(44878)
(41766)
农业(40824)
教育(32758)
技术(27025)
(25868)
金融(25868)
经济研究(25219)
财经(23671)
业经(22866)
(22188)
问题(20857)
(20328)
科技(18280)
业大(17142)
(17094)
技术经济(16710)
(16702)
图书(16656)
资源(16208)
世界(15682)
共检索到4937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挺   陈周永  
作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陆上贸易通道,中欧班列的开通运行对我国经济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2008—2019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交叠DID方法探究中欧班列开通对我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欧班列开通显著促进了我国节点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其影响存在通道、地区以及覆盖范围间的异质性,且中欧班列主要通过促进绿色创新、产业集聚以及缓解融资约束等提高节点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由此,需鼓励、支持和引导更多的中国城市成为中欧班列的节点城市,扩展国内节点城市辐射海外市场的范围。同时,节点城市应提升其绿色创新水平,完善相关的基础建设,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吸引更多资本及高端产业,以助力其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建清  龚恩泽  
中欧班列连通欧亚的属性导致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有别于一般铁路线路,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有必要厘清中欧班列和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文章构造了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中欧班列对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第一,中欧班列的开通对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刺激作用,其"轴-辐"范围在200公里以上300公里以内;第二,中欧班列的开通会通过刺激技术创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从而间接提升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但是会通过提高制造业占比降低政府支出,从而抵消掉部分正向刺激效应;第三,中欧班列的开通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和处于不同位置的企业影响效应较均衡,不会造成区域内企业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第四,中欧班列对中小城市、对外开放水平高的城市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带的城市影响效应更显著。当前中欧班列运行面临补贴退坡、逆全球化加深和地区竞争加剧的困境,未来需要提高城市对外开放的质量,拓展稳定的国际产品市场,优化中欧班列运行模式以维持班列的经济效益。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邵汉华  夏海波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是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蔓延已成为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2004—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城市蔓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异质性关系。研究发现:①城市适度蔓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起显著提升作用,蔓延过度则呈现抑制效应或者影响不明显;②就人口集聚的区域差异而言,城市蔓延对东部地区促进作用突出,而对中西部地区更多表现出抑制效应;③此外,随着经济超过最优集聚区间,两者之间的反方向关联变为同向关系,进一步发现,两者之间显著存在基于制造业集聚的"倒U型"门槛效应,而在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城市,城市蔓延的促进效应并不显著。本文深化了对城市蔓延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中国正在推进的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也有着启示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卫兵  涂蕾  
采用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测度了我国27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三大区域以及五大城市群三个维度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城市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城市最低,且其增长主要源于绿色技术进步;全国总体以及三大区域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四个城市群则存在绝对β收敛,但成渝城市群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五大城市群均存在条件β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卫兵  涂蕾  
采用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测度了我国27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三大区域以及五大城市群三个维度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城市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城市最低,且其增长主要源于绿色技术进步;全国总体以及三大区域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四个城市群则存在绝对β收敛,但成渝城市群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五大城市群均存在条件β收敛;三大区域或不同城市群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向其自身稳态水平收敛,但城市之间的差距仍会存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尚海燕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动力源,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否有效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以我国2010年开始推行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试验,基于2003-2018年254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方法系统评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甄别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的间接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低碳城市试点实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考虑了识别假设条件和一系列其他可能干扰估计结果的因素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低碳城市试点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影响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邵泽  
本文选取2012-2021年我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究流通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进一步的,将样本划分一线、二线、三线以及四线城市展开异质性分析,同时考察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流通产业集聚可显著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一线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四线城市则不明显。流通产业集聚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间接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莎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于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样本数据,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ML)指数测度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引入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从空间维度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外溢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相对较弱;考虑到绿色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在不同门槛值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存在双门槛效应,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单门槛效应。因此,建议从注重产业间融合发展、加强科技研发及提高创新水平等方面入手,实现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乌静  肖鸿波  陈兵  
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地区间的异质性,并进一步探索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中存在的技术和资本门槛效应。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时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性;从"本地—邻地"视角看,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区域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要强于东部地区;研发投入在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中发挥了单一门槛作用,当跨越门槛值后促进效应会呈现递减的规律。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艳琴  
基于环境成本和技术创新两个视角,文章对环境规制影响绿色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环境污染现状以及现行的环境规制政策,提出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完善政府环境规制职能和采用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的建议,以期能为政府制定环境政策提供参考,从而促进中国工业沿着持续、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振清  谷文姗  成晓斐  
当前碳交易已成为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战略,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文章基于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对碳交易政策实施下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了评估,且通过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对其稳健性进行了检验,最后通过机制分析验证了文中提出的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碳交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较为显著,且通过PSM-DID进一步评估后结果并无明显差异;在动态性检验过程中可以看出,碳交易试点开展后短期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无明显提升反而有所下降,从2016年开始呈显著提升状态,表明碳交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时效性;机制分析验证了碳交易通过驱动低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源结构清洁化、资源要素替代等效应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因此,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及碳交易全国推广的背景下,探讨碳交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问题,对推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增长、碳市场的完善和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毛丰付  邵芳琴  邵慰  
数字产业化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重要基础底座,能否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这一问题有待讨论和进一步确认。本文结合中国21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研究了数字产业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数字产业化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数字产业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并且数字产业化能够通过创新活力、绿色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升级渠道作用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产业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和区域异质性。本文为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布局,为绿色发展提质增效提供重要启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许瑜   唐梦晗   王敏  
经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战略决策,政府环境审计在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基于2013~2022年我国281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政府环境审计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政府环境审计可以有效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种促进作用在环境规制水平高、数字经济赋能强以及东部地区更为显著。作用路径检验发现,政府环境审计通过增强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公众环境关注度以及地区污染治理等方面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时,政府环境审计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还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王金营   王思敏  
选取2007—2021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ML指数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检验人力资本对GTFP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本地GTFP的影响呈“U”形,对周边地区GTFP的影响呈倒“U”形。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在人力资本对本地GTFP的影响中起遮掩作用,而污染排放强度起部分中介作用;且在不同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污染排放强度区间内,人力资本对GTFP的影响均具有单门槛效应。人力资本对GTFP的溢出效应均呈倒“U”形,但本地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对东部地区GTFP的本地效应呈“U”形,对中部地区GTFP的本地效应呈倒“U”形,对西部地区GTFP的本地效应不显著。因此,应着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和区域人才协作,提高其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为绿色生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人力资本保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雪梅  张琳彦  李晓丹  
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结合Global Malmquist(GM)指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日本、美国和德国在1995—201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了中国与美日德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和产生差距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值比美日德三国的小。对比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发现中国的经济仍然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8年之后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中国的技术效率在大多数年份小于1,日本、美国和德国的技术效率在大多数年份大于1。中国在绝大多数年份都表现出技术进步,但是技术进步速度仍然比美国、德国和日本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