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73)
2023(5091)
2022(4419)
2021(4000)
2020(3463)
2019(7380)
2018(7301)
2017(14549)
2016(7796)
2015(9069)
2014(9030)
2013(9165)
2012(8747)
2011(7874)
2010(8108)
2009(7838)
2008(8058)
2007(7503)
2006(6534)
2005(6007)
作者
(23973)
(19847)
(19684)
(18771)
(12676)
(9544)
(9209)
(7701)
(7442)
(7329)
(6712)
(6632)
(6433)
(6211)
(6208)
(6041)
(5998)
(5842)
(5801)
(5642)
(5107)
(4876)
(4813)
(4496)
(4456)
(4444)
(4370)
(4300)
(4081)
(4016)
学科
(38949)
经济(38908)
(26754)
管理(25584)
(23513)
企业(23513)
方法(14395)
数学(11345)
数学方法(11146)
业经(9919)
产业(9208)
(9154)
中国(8655)
地方(8189)
(8097)
(7725)
贸易(7721)
(7493)
(7445)
(6728)
(6599)
供销(6593)
技术(6352)
理论(6321)
(6088)
金融(6088)
(6008)
(5584)
银行(5572)
农业(5468)
机构
学院(120552)
大学(120312)
(52057)
经济(51064)
管理(45801)
研究(43329)
理学(39095)
理学院(38668)
管理学(38001)
管理学院(37770)
中国(31814)
(26457)
科学(25336)
(22496)
(21755)
研究所(20224)
中心(19224)
(18563)
(18432)
财经(17238)
北京(17160)
业大(16430)
(16342)
师范(16177)
(15589)
经济学(15375)
(15364)
(14910)
农业(14580)
经济学院(13755)
基金
项目(75335)
科学(59271)
研究(55739)
基金(53805)
(46539)
国家(46157)
科学基金(39370)
社会(35705)
社会科(33906)
社会科学(33900)
(29739)
基金项目(27531)
教育(24854)
自然(24582)
(24581)
自然科(24010)
自然科学(24007)
自然科学基金(23596)
资助(22871)
编号(22212)
成果(18555)
(17585)
重点(16954)
(16439)
(15850)
课题(15644)
创新(14720)
发展(14632)
国家社会(14525)
(14442)
期刊
(61962)
经济(61962)
研究(36760)
中国(23776)
管理(19207)
学报(17545)
(17189)
(16872)
科学(16667)
教育(13549)
大学(13537)
学学(12619)
农业(12009)
技术(11365)
业经(10453)
(10371)
金融(10371)
经济研究(10189)
财经(8677)
问题(7958)
(7767)
国际(7663)
(7581)
(7002)
世界(6988)
技术经济(6750)
商业(6735)
统计(6141)
(5932)
论坛(5932)
共检索到1878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大伟  
目前,日本在最终产品的研发、营销、品牌等环节以及高技术中间产品的生产环节具有明显优势;韩国在平板电脑、手机等部分产品的品牌营造环节以及液晶面板等部分高技术中间产品的生产环节开始追上甚至超越日本;我国在大部分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环节上保持优势,但在中间产品的生产环节与最终产品的研发、营销、品牌构建等环节与日韩相比整体上仍有差距。未来,我国提升价值链位势路径,除要向高附加值的中间产品生产环节延伸外,更要注重通过"软环境"的构造,向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最终消费品的研发和品牌构建环节攀升。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闫云凤  
运用WIOD的最新数据,测算中日韩三国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GVC(1)地位指数、GVC参与度指数和增加值RCA(2)指数,可以对三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中日韩三国不同程度地嵌入到了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中。日本和中国服务业整体的GVC地位相对较高,具有增加值显性比较优势,但韩国服务业GVC参与度超过中国和日本。中日韩三国的服务业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呈现出差异与互补共存的特征。我国应培育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特色服务行业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闫云凤  
东亚地区作为全球经济重要引擎和贸易重地,其核心国家中日韩在国际生产分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文章从增加值贸易角度测算和比较了中日韩3国的贸易趋势和结构特征,了解3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增加值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逐年上升,而日本逐渐下降,韩国趋势稳定。中国和韩国进口大量中间品加工后再出口,出口中属于本国的增加值较少,而日本出口中的本国增加值较多。中日韩3国的"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以及日韩两国的"运输设备制造业"都是重点出口行业,且增加值出口占比都远小于海关出口,说明这两个行业的中间品贸易占有很大比例,出口中包含了大量的国外增加值。因此,建立增加值贸易统计体系可以更好地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国亮  范云翠  张秋红  
目前移动数据业务成为运营商利润的增长点,而发展数据业务关键在于处理与产业价值链各环节之间关系,在这方面日韩两个国家发展比较成熟。分析日韩电信产业价值链模式的特点,并与国内的几种价值链模式进行对比,从客户目标、SP/CP管理、与终端关系、利益分成与环境适应性等几个方面总结出我国电信产业价值链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大伟  
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提升位势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从附加值较低的最终产品生产环节向附加值较高的中间产品生产环节转移;二是从最终产品的生产环节向研发、营销环节转移。实证研究表明,虽然第二条路径所创造的价值要高于第一条路径,我国在第一条路径上的绩效要优于第二条路经。未来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政策取向应在两条路径并重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围绕第二条路径进行制度设计。为此,应在中长期内逐渐弱化直接对某个产业、某个产品的直接支持;采取"以内促外"战略,将完善和优化国内市场环境作为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强调对企业研发、品牌构建等行为的各种直接间接支持措施;从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和交通、能源、科技信息等基础...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阳  
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出发,对日本和韩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升级过程中采用的升级路径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当一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陷入"低端锁定"时,可以采用两国所实施的升级路径,以求得向全球价值链高端附加值较高的方向发展。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彦  
以中日韩高端制造业合作为例,探索和重构具有"区域特色"和"高质发展"的区域价值链分工体系,既有助于RCEP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亦是构建"国内-区域双循环"大格局中的前沿课题。研究发现,中日韩高端制造业区域价值链合作的基础夯实,但链主地位之争、竞合关系调整、外部不确定因素等关键问题可能演变为风险。中日韩三国可在合作中探索"高融合新理念""多层次新模式""多维度+双循环新路径"三位一体的"中日韩+X"区域价值链合作新框架。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戴艳娟  泉宏志  
推算多国间购买力平价(简称PPP)所用的方法繁多,本文推算的PPP是以转换可比价格的投入产出表为目的,因此PPP需满足行列整合性、基国不变性、推移性等特征。本文利用可以满足上述三个特征的GK(Geary-Khamis)法和独创的国际平均全劳动法估算了中日韩三国分产业的PPP,利用此推算结果,将2005年中日韩各产业的投入产出表转换为可比价格投入产出表,并比较中日韩的经济规模和产业生产的依存结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晓涛  
近年来,国际上产业保护主义抬头,对高技术等关键产业的干预尤为严重,以中日韩为主的东亚生产网络受到严重冲击,中日韩产业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中日韩现有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明显的脆弱性,体现在三国自由贸易协定水平偏低、政治互信程度不足、生产网络依赖性偏弱等。通过构建包括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等多指标体系,对中日韩产业优势与产业合作分析可知,除受外部干扰较大的信息通信产业外,中日韩三国在食品、工业等很多传统领域具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当前,要多措并举稳住中日韩产业合作;运筹大国博弈,巩固中日韩信息通信产业等重点领域合作;深耕中日韩食品、工业等传统领域合作,选择合作基础好的领域重点开拓;抢抓科技革命新机遇,开拓中日韩新兴领域合作。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晓涛  
中日韩生产网络是我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在逆全球化和疫情的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区域化、近岸化、本地化趋势,日韩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与北美和欧洲生产网络相比,中日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我国在中日韩生产网络中的核心地位也还不突出。当前,中日韩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着美国因素的挑战,日韩自身也更关注维持产业竞争优势和产业链自主可控。同时,中日韩产业合作面临新机遇,包括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大量高技术人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RCEP等经贸合作协议的推进等。未来,要积极寻找中日韩利益共同点,构建优势互补、协同高效、开拓创新、利益相容的中日韩产业链供应链。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李本贵  刘馨颖  
通过对中日韩三国APA实施情况及程序的比较,得出以下启示:中国的APA不仅要针对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还要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相应的税收服务;应多签订双边或多边APA;APA的重点应放在制造业和零售业的纳税人;APA的管理权限应相对集中;APA适用的时间应与国际惯例基本一致。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重力  盛玮  
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作为东亚区域一体化合作的主要成员国中、日、韩三国,也纷纷开始了各自的RTA/FTA体系的尝试,以避免被排除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外。但由于目标的不同,中、日、韩三国FTA战略也大相径庭。各国优先考虑的谈判对象和建立FTA的进度也各不相同,建立FTA所涵盖的内容也存在很大差异。建立三国稳定的政治互信关系和固定的磋商机制、确立时间表、与日本协调FTA战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将加速中、日、韩FTA合作进程。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慧智  
随着中、日、韩贸易投资合作日益密切,区域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不断增加,三国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讨论日益激烈。分析比较三国产业竞争力,可以看到我国的整体产业竞争力与韩日相差较大,处于三国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分工结构的低端。在这一背景下缔结三国FTA,我国的主要产业和相关企业短期内会受到一定冲击,但长远看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为对应中日韩FTA,我国政府应改善产业环境,放宽市场限制,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场机制。企业需要适应贸易投资环境的变化,从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和管理与营销等方面加强与竞争对手的抗衡能力。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张文玺  
通过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日韩两国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呈现出"三二一"型结构。虽然不同时期两国产业政策也存在许多问题,但合理化、高级化的总体发展趋向使其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典范。中国目前仍属于"二三一"型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滞后于日韩两国。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应借鉴日韩经验,制定正确合理的产业政策,有效利用关税政策,重视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推动科技进步,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金明玉  王桂敏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双边或多边FTA的建设和发展,是当前国际经济体系变革中的主要趋势之一。中日韩合作以及三国间双边、多边FTA建设,也是当前三国政界和学界探讨的重点和焦点课题。为此,有必要研究三国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比较优势模式的变化。基于中日韩三国的出口结构的变化,利用相关系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可以系统考察三国间的比较优势模式变化的趋势及其特征。根据中日韩三国间的贸易特征,我国在制定相应对策时,应根据相关国家的政策倾向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及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