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415)
2023(20422)
2022(17564)
2021(16214)
2020(13964)
2019(32098)
2018(31872)
2017(61598)
2016(33556)
2015(37824)
2014(37795)
2013(37523)
2012(34505)
2011(31019)
2010(31027)
2009(29103)
2008(29277)
2007(26228)
2006(22876)
2005(20567)
作者
(98340)
(82251)
(81768)
(78010)
(52388)
(39495)
(37259)
(32084)
(30955)
(29441)
(27812)
(27806)
(26125)
(26090)
(25492)
(25254)
(24897)
(24402)
(23672)
(23572)
(20333)
(20201)
(20084)
(18734)
(18360)
(18356)
(18310)
(18264)
(16679)
(16306)
学科
(138662)
经济(138479)
(112598)
管理(108692)
(98229)
企业(98229)
方法(66142)
数学(54894)
数学方法(54198)
(42650)
(40704)
业经(36395)
中国(33388)
(30225)
贸易(30211)
(29993)
(29301)
(29207)
财务(29118)
财务管理(29063)
(27758)
企业财务(27580)
农业(27527)
地方(25591)
理论(24833)
技术(23688)
(23147)
(21448)
银行(21388)
(21022)
机构
学院(488179)
大学(487280)
(197961)
经济(193757)
管理(192597)
理学(166168)
理学院(164375)
管理学(161486)
管理学院(160600)
研究(158788)
中国(120528)
(102816)
科学(98158)
(94351)
(83609)
(80445)
财经(75080)
业大(73698)
(73138)
研究所(72735)
中心(72608)
(68100)
农业(65821)
北京(64451)
(61091)
师范(60468)
经济学(59588)
(58371)
(57657)
财经大学(55553)
基金
项目(325406)
科学(255827)
基金(236902)
研究(235753)
(206175)
国家(204450)
科学基金(176154)
社会(148394)
社会科(140695)
社会科学(140659)
(127439)
基金项目(125252)
自然(115877)
自然科(113177)
自然科学(113145)
自然科学基金(111134)
教育(108615)
(106524)
资助(98483)
编号(95757)
成果(77516)
重点(72505)
(72071)
(68321)
(68270)
课题(65583)
创新(63429)
科研(62781)
教育部(61755)
大学(61173)
期刊
(217383)
经济(217383)
研究(140592)
中国(89612)
学报(77239)
(76517)
(76254)
管理(72756)
科学(70413)
大学(58896)
学学(55864)
农业(52240)
教育(48197)
技术(43231)
(43035)
金融(43035)
财经(37354)
业经(36609)
经济研究(33920)
(31980)
问题(29227)
(29059)
(25280)
技术经济(25068)
(23602)
统计(22912)
理论(22581)
现代(22277)
科技(22218)
商业(22127)
共检索到7159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伟文  黄圣平  
自中日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以前日本一直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贸易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两国之间存在着贸易互补性。文章利用近十年的制造业贸易统计数据,借助G—L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及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日贸易的依存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日双边贸易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建立在双方的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互补性还在不断地加强,这是中日贸易关系的主要方面,因此中日双方应客观看待和处理双边贸易竞争与摩擦。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徐永辉  
本文利用RCA指数对1995~2002年中韩两国制造业的互补性与竞争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TSI指数分析了两国互补性产业和竞争性产业对中国制造业贸易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 中国对韩国具有互补性的多半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中国制造业贸易净收入虽来自这些部门,但对贸易平衡的正向作用有限;韩国对中国具有互补性的是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产业,中国制造业贸易逆差主要来自于这些部门;两国具有竞争性的是计算机、家电等技术密集型高新产业,中国参与分工的产品处于技术低端,贸易额虽大但净收入较少。两国这种分工是导致中国制造业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中国应注重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的附加值,调整和完善重化工业结构,并向高端领...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佟家栋  刘钧霆  
本文采用SITC5分位数据,对1992-2002年间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日贸易结构仍然呈现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格局,但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比重正逐渐上升。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类型细分呈现出以低质量产业内贸易为主、高质量产业内贸易次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最低的格局。中日制造业低质量产业内贸易呈逐年上升态势,中国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培育人力资本要素方面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国安  范昌子  
自中欧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取得了快速进展。经过2004年东扩的欧盟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我国也成为了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不断扩大的双边贸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欧贸易的互补性。本文利用近十几年的贸易统计数据,分别以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依据对中欧贸易的互补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了以下结论:中欧双边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主要以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为主,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产业内贸易在中欧双边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正逐步向水平方向发展。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伟丽  袁畅  
文章基于产品内贸易理论视角,针对深圳市制造业中13-42类产业,与《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相协调,利用Hummels(2001)提出的垂直专业化概念,通过分析《海关进出口数据库》企业月度数据和深圳海关的宏观数据,得到各产业和深圳市的VS和VSS值,对深圳市制造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进行分析。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向丽  
通过对日本对华制造业FDI与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对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的结论。基于此,我国应加大力度吸引日本制造业对华投资,以加快发展我国的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这无疑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升级,也有利于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宗建亮  熊豪  
为证明中关贸易发展的真正原因,本文计算分析了1999年到2005年中美贸易结合度、显性比较优势和互补性以及出口产品相似度等方面的测度指数值及其变动趋势,分析结果均表明,中美两国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目前中关间的巨额贸易是贸易互补的一种表现,只要坚持两国的正常经贸往来,在自由贸易的框架下,这种互补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熊豪  胡伶俐  
以1996~2008年中美贸易数据为基础,借助贸易特化系数详细考察了中美在具体分类商品上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动情况。结果表明,中美两国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目前中美间的巨额贸易是贸易互补的一种表现,只要坚持两国的正常经贸往来,在自由贸易的框架下,这种互补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凤娇  
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特化系数对中新双边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产业内分工、相似需求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内互补成为中新两国贸易关系的主要特征。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贾利军  
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贸易结合度、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和互补性指数等工具研究了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双边贸易现状及发展、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双边贸易的产品结构,证明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存在越来越强的互补性,进而分析了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在哪些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为进一步发展中拉贸易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董锐  
中俄两国作为毗邻的世界大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双边经贸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对中俄贸易总体互补性分析、产业内贸易互补性分析、产业间贸易互补性分析,可以发现,中俄两国各具比较优势,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俄两国应继续加强经济合作、改善产品结构、促进相互投资、辟建自由贸易区、开展科技开发合作,加快经贸发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席艳乐  王开玉  
基于企业就业的二元边际视角,利用高度细化的关税数据和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中国制造业最终品和投入品贸易自由化水平,并在考虑企业异质性的基础上,实证分析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最终品和投入品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就业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变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会引起低生产率企业的就业损失和高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创造,同时导致低生产率企业死亡率上升以及高生产率企业死亡率下降;相较于投入品贸易自由化,最终品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更大。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梁中华  余淼杰  
本文采用中国制造业企业1998-2007年的微观面板数据,研究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我们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视为一次自然实验,以加工进口企业为"控制组",以一般进口企业为"处理组",采用倍差法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通过提高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可获得性,显著提高了劳动需求弹性。进口关税下降越多,企业的劳动需求弹性提高也越多。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曹驰  
本文在充分认识到中国企业生产率和出口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市场的特征事实,修改了Melitz模型关于国内外市场进入成本对比的假设,对理论模型进行拓展。在实证部分,本文主要使用2000年至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发现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自我选择效应"为负,存在"生产率悖论"的证据;分行业来讲,中国制造业企业不同行业的"出口自我选择效应"不同,但普遍存在负趋势。作者通过实践与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二:贸易性质1差别导致不同贸易模式2企业生产率的差异;中国行业的市场进入门槛相对高(排除贸易性质差别)。最后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市场高门槛的主要原因,试图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国内贸易和国际...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田东文  姚微  
文章在企业异质性视角下,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分析了影响2004~2007年中国制造业29个子产业出口的因素。研究表明多数子产业同质性程度较高,产出和出口主要集中于众多中小企业。考虑企业异质性情形下,产业内出口规模对贸易壁垒引起的贸易成本变化更加敏感。研究也发现较之距离缩短,技术性贸易措施减少引起的贸易成本降低有更明显的贸易促进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