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14)
2023(10056)
2022(8772)
2021(7932)
2020(6995)
2019(16414)
2018(16392)
2017(32593)
2016(17692)
2015(20376)
2014(20739)
2013(20762)
2012(19433)
2011(17567)
2010(18229)
2009(17205)
2008(16895)
2007(15475)
2006(13640)
2005(12424)
作者
(53105)
(44709)
(44454)
(42586)
(28621)
(21431)
(20411)
(17453)
(16690)
(15928)
(15267)
(14950)
(14355)
(14338)
(14014)
(13874)
(13258)
(13195)
(12978)
(12854)
(11310)
(11141)
(10988)
(10252)
(10190)
(10059)
(9829)
(9683)
(9124)
(8808)
学科
(98319)
经济(98246)
管理(47683)
(45351)
方法(41954)
数学(37954)
数学方法(37340)
(35833)
企业(35833)
地方(21330)
(21143)
中国(20421)
(19721)
(18628)
业经(16870)
(14642)
贸易(14633)
(14322)
农业(14277)
(14121)
地方经济(13974)
理论(12531)
(12362)
(11897)
金融(11895)
(11835)
银行(11807)
环境(11368)
(11222)
(10779)
机构
大学(266316)
学院(266169)
(120929)
经济(118554)
管理(100924)
研究(92312)
理学(86845)
理学院(85850)
管理学(84106)
管理学院(83605)
中国(69664)
(56026)
科学(55661)
(52412)
(48043)
(44258)
研究所(43564)
中心(42018)
财经(41806)
(40519)
业大(38705)
经济学(38526)
(37662)
北京(35687)
农业(34736)
经济学院(34540)
(33555)
师范(33219)
(32309)
(31797)
基金
项目(170021)
科学(133098)
基金(123132)
研究(122113)
(107284)
国家(106473)
科学基金(90651)
社会(77829)
社会科(73790)
社会科学(73766)
(66436)
基金项目(64095)
自然(58402)
自然科(57068)
自然科学(57051)
教育(56814)
自然科学基金(56026)
(55684)
资助(52868)
编号(49199)
成果(40294)
重点(38618)
(38034)
(37411)
(34451)
课题(34240)
科研(32837)
教育部(32580)
创新(32353)
国家社会(32192)
期刊
(136262)
经济(136262)
研究(79839)
中国(48970)
(41534)
学报(40257)
(39602)
科学(37200)
管理(36810)
大学(30366)
学学(28830)
农业(26312)
技术(25206)
教育(24225)
(23648)
金融(23648)
经济研究(23445)
财经(21491)
业经(19870)
(18565)
统计(17824)
问题(17746)
技术经济(16041)
(15484)
决策(14427)
(14394)
(13724)
商业(13040)
世界(12674)
理论(12223)
共检索到3990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罗丽娟  方栓喜  
中日两国同是人口大国,同为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同样经历过较长时间的高速经济增长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日本形成了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结构;而中国到目前中产阶层只占人口总数的23%左右,远低于1975年日本工业化中后期的77%。这一现象来自于两国服务发展、教育、人口城市化、社会保障、税制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高劲  吴刘杰  
本文基于阶层收入差距的角度,采用我国1982-2007年的基尼系数以及1979-2009年宏观经济数据,实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的变化,并得出相关结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祁京梅  
1979~201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过分依赖外需的高增长动力被弱化,同时经济依赖廉价丰富生产要素的高增长时代趋于结束,经济运行进入了一个拐点转折期。经过最近几年的调整转型,可以确认,我国经济增长逐渐由过去的高增长步入中速增长时期。未来一个时期将会维持6%~8%的中速增长。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定东,赵明  
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 ,中产阶层作为社会分层的中心又被视为社会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中俄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 ,中俄两国的中产阶层均处于不成熟状态 ,有待于进一步培育和发展 ;中国中产阶层的稳固性强 ,导致了中国社会的相对稳定 ,而俄罗斯中产阶层的无根性将导致俄罗斯社会的发展仍将有一段曲折的路要走。但无论如何 ,他们都已经开始在社会发展中担当起稳定和示范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耿  
文章提出了一种数值方法对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进行跨国跨期分析:(1)中国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相当大,不支持卢卡斯论断,而美国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支持卢卡斯论断,即经济波动不具有重要的福利价值;(2)中美之间的福利成本差异并非特例,而是具有一般性意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波动整体上位于"具有重要福利价值"的区间,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整体上位于"不具有重要福利价值"区间;(3)当高速增长期结束后,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也有所下降,但这一阶段的经济波动仍然不支持卢卡斯论断。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任若恩  李洁  郑海涛  柏满迎  
本研究主要讨论中国与日本的经济规模比较。在综述了各研究者对中国国际可比CDP 的测算方法和结果的基础上,以1995年为基年用生产法测算了中日的可直接比较行业的双边购买力平价(PPP),并利用三种方法测算了非直接比较行业的 PPP 以得到国民经济总体的 PPP,利用增长率法和 GDP 减缩指数法推算了1996~2004年日本的以人民币表示的 GDP。本文发现至少从2003年开始,中国 GDP 与日本相当,在2004年,中国的 GDP 是日本的1.03~1.11倍。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施锦芳  吴学艳  
本文以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EKC曲线为基础,收集整理了1984—2014年中国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数据以及1960—2014年日本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数据,对比分析了中日两国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EKC曲线呈倒"N"型,存在拐点;日本的EKC曲线呈"N"型,存在拐点。最后,通过研究日本1960—2014年的EKC曲线,预测中国EKC曲线的未来走势,发现中国的碳排放有上升趋势。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施锦芳  吴学艳  
本文以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EKC曲线为基础,收集整理了1984—2014年中国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数据以及1960—2014年日本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数据,对比分析了中日两国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EKC曲线呈倒"N"型,存在拐点;日本的EKC曲线呈"N"型,存在拐点。最后,通过研究日本1960—2014年的EKC曲线,预测中国EKC曲线的未来走势,发现中国的碳排放有上升趋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赵国庆  
一、问题的提及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研究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历史上,索洛(Solow)和斯旺(swan)1956年同时发表了称为新古典派增长理论的论文,认为经济增长的来源大部分是由外生技术进步来决定的。通过市场的作用和调节使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达到完全的利用,可以说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主要特征。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江夏  
波兰经济进入增长期江夏波兰是东欧国家中最早实行经济体制和职能改革的国家之一。改革之初,波兰社会经济产生很大震荡,导致物价飞涨,生产迅速下滑,有效供给不足,由此导致政治动荡。然而,波兰经济改革的进程并没有中止。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波兰社会经济生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欧阳进  
宏观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源于19世纪各方面的数量经济研究,在某种更窄的意义上讲,本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计量学会和考尔斯经济研究委员会的合并才标志着该学科大踏步发展的开始。而世界范围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其渊源可追溯到策动者Jacob Marchak,他于1943-1944年间在考尔斯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研究队伍。从那时起,发展到今天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建模与研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邓恒进  胡树华  
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而引发的矛盾日益突现,关于是否应该发展汽车产业和如何发展汽车产业的争论不断升级。本文从分析汽车保有量的历史数据出发,引入基于目前我国国情可以最大可容纳的汽车保有量这一概念,利用Logistic模型近乎理想化地预测了汽车保有量增长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利益相关者应采取的策略。文章旨在引起有关各方对汽车保有量增长的关注,以便尽早谋划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