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47)
2023(5996)
2022(4687)
2021(4520)
2020(3337)
2019(7111)
2018(6650)
2017(12022)
2016(6138)
2015(6682)
2014(5884)
2013(5642)
2012(5001)
2011(4483)
2010(4602)
2009(4284)
2008(4093)
2007(3842)
2006(3282)
2005(2818)
作者
(15708)
(13524)
(13128)
(12260)
(8152)
(6298)
(5778)
(5093)
(4812)
(4588)
(4495)
(4383)
(4166)
(4114)
(3950)
(3914)
(3823)
(3808)
(3793)
(3670)
(3167)
(3086)
(3080)
(3044)
(3022)
(2907)
(2896)
(2882)
(2589)
(2562)
学科
(24375)
经济(24363)
(22574)
管理(22100)
(19360)
企业(19360)
技术(13504)
技术管理(9611)
中国(8881)
(8338)
业经(7466)
农业(5979)
(5919)
地方(5673)
方法(5422)
(5364)
银行(5357)
(5207)
(5045)
(4918)
金融(4917)
(4682)
(4296)
贸易(4291)
理论(4263)
(4139)
数学(4006)
数学方法(3922)
产业(3887)
教育(3767)
机构
学院(81745)
大学(78776)
(34550)
经济(33825)
管理(32319)
研究(28837)
理学(27540)
理学院(27290)
管理学(26960)
管理学院(26794)
中国(21538)
科学(16157)
(15946)
(14748)
(13196)
中心(13077)
(12685)
研究所(11899)
财经(11328)
(11248)
(11228)
(10643)
师范(10580)
(10439)
(10253)
技术(10249)
业大(10176)
北京(10124)
经济学(10087)
经济学院(9018)
基金
项目(55882)
研究(46072)
科学(45528)
基金(38742)
(33123)
国家(32783)
社会(29874)
科学基金(28564)
社会科(28346)
社会科学(28340)
(23773)
教育(20216)
基金项目(20042)
(19153)
编号(18864)
(16302)
自然(15535)
成果(15439)
创新(15353)
自然科(15193)
自然科学(15187)
自然科学基金(14915)
(13843)
课题(13677)
资助(13367)
重点(12696)
国家社会(12635)
(12537)
项目编号(11727)
发展(11722)
期刊
(40975)
经济(40975)
研究(24915)
中国(21161)
管理(14292)
教育(13188)
(11932)
(10624)
科学(10437)
学报(9003)
(8937)
金融(8937)
技术(8880)
科技(8462)
业经(8045)
农业(7950)
大学(7626)
学学(6989)
(6666)
论坛(6666)
经济研究(6243)
财经(5161)
技术经济(4931)
问题(4808)
职业(4724)
(4551)
(4187)
国际(4153)
现代(4099)
(3960)
共检索到1284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邓美薇  张季风  
长期以来,在中日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框架下,双方在产学研联合研究、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多方位的合作,促进了中日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长期的合作与磨合,中日科技合作形成了完善的合作机制与渠道,具有互补性强、合作领域广泛、潜力巨大、双赢共赢效果突出等基本特点,结出了累累硕果。但是,随着国际政治与大国间博弈的加剧,日本对华科技竞争与防范意识提升已然影响双方高科技领域的合作。鉴于此,中国应立足双方互补性,系牢与日本在前沿与关键科技领域的利益链条,降低日本对华局部"脱钩"的可能性;聚焦双方共同利益,力争在碳中和领域深化中日合作,拓宽科技合作的领域边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邓美薇  
现阶段,中日科技合作面临“三重变局”影响——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势头一定程度超越日本、中美科技博弈加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复杂影响。通过系统梳理中日科技合作的发展过程,并聚焦“三重变局”背景下双方科技交往进展,从官方合作与民间合作、科学研究合作与技术合作等分层次探讨中日科技合作的新变化。可以发现在“三重变局”背景下的中日科技合作,官方合作明显受双边关系与国际形势影响,民间高科技合作阻力增加,双方在国际论文合作中的存在感发生变化;尽管中日双方技术合作紧密,但是日本对华高科技领域的局部“脱钩”存在可能性,而且面临来自日本国内与美国因素的双重挑战,中日科技合作的固有问题也可能愈加凸显。鉴于此,应强化政府间交流,以民间科技合作为着力点,围绕双方利益需求全方位强化中日科技合作的支撑链条,努力化解分歧与冲突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彦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刘春玉  任家乐  
在“数字印度”建设框架下,印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以此消除城乡信息鸿沟,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乡村治理的转型。数字乡村建设并非简单通过技术路线来强化乡村社会治理,而是融合乡村新组织建设、乡村领袖建设、社会意识变革这样的深度社会变革,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模式转变,内生出新的治理结构作为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数字技术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技术+人”构成数字乡村建设的完整结构,数字素养教育及实践在“人”的要素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有关印度乡村数字化政策及实践,分析在数字赋能导向下印度乡村的数字素养教育与服务的演进历程、路径选择与现实挑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洁  刘立  
本文对中欧科技合作管理制度体系进行了宏观上的归纳,发现中欧科技各领域合作均从具体项目着手,由点及面,最终形成了以《中欧科技合作协定》为指导、中欧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科技、能源和信息通信三个领域为主要发展平台的合作制度体系。中欧科技合作的管理模式经历了"一对多"集中管理、多头管理和协作管理三个时期,管理模式的改进有效地整合了中欧科技合作的现有资源,使双方的合作朝着高效平等的方向发展。欧盟研发框架计划(FP)的中欧合作是双方科技合作的主要形式,从FP4以来双方的合作项目数、合作资金、参与人员数等都有了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洁  刘立  
本文对中欧科技合作管理制度体系进行了宏观上的归纳,发现中欧科技各领域合作均从具体项目着手,由点及面,最终形成了以《中欧科技合作协定》为指导、中欧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科技、能源和信息通信三个领域为主要发展平台的合作制度体系。中欧科技合作的管理模式经历了"一对多"集中管理、多头管理和协作管理三个时期,管理模式的改进有效地整合了中欧科技合作的现有资源,使双方的合作朝着高效平等的方向发展。欧盟研发框架计划(FP)的中欧合作是双方科技合作的主要形式,从FP4以来双方的合作项目数、合作资金、参与人员数等都有了大幅提升,正在执行的"地平线2020计划"中的联合资助机制更使双方科技合作有突破性进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妍  
数据主权是各国在网络空间新领域中激烈争夺的国家资源,关乎国家安全与人民利益。追溯主权理论,其经历了从威斯特伐利亚主权到网络主权和数据主权的发展历程,在当下数字经济驱动时代背景下面临着主体维度拓宽、保护模式多元、法律形态多层次等治理挑战:互联网数据巨头利用其在数据市场的支配性地位削弱了国家在网络空间的权力,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多元的数据主权政策和巨大的数据体量差异加大了主权治理难度,互联网架构之物理层、逻辑层和内容层的特征差异导致对其治理无法采用统一的逻辑或标准。面向这些多维挑战,应以层级性的数据主权治理思想为指导,分主体规划治理原则、分区域建设治理模式、分层次完善治理框架,构建数据主权的层级规制,在全球数据争夺洪流中有效捍卫中国数据主权安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文博  张陆彪  冯东昕  路大光  
本文通过全面分析欧盟新一轮研究与创新计划"地平线2020"计划的新政策与新内容认为,在新形势下中欧农业科技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欧盟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国际合作政策更加积极;另一方面欧盟在愿意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同时,也期待中国在合作项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鉴于此,中欧双方应积极创新对话机制,加强交流与沟通,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双赢合作模式。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刘兆国  
中美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调整下,东亚价值链开始出现调整与重构。当前,中国正逐步成为东亚价值链的“价值枢纽”,价值引领能力显著提升,而日本仍为东亚价值链重要参与者与国外增加值(FVA)域内主要提供者。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因素对东亚价值链冲击加剧,日本对华政策受美国影响程度不断加大,并不断升级对华价值链竞争与防范措施,东亚价值链重构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RCEP生效为东亚价值链重构注入新动力,中日两国产业合作具有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对构建互利共赢的东亚价值链拥有共同期许。未来,中日两国可以立足互补性优势,以强大的区域市场新需求驱动东亚价值链创新升级,加快高水平经贸协定与行业规则标准制定合作,深入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驱动要素在区域内实现优化配置,推动东亚价值链向多方互利共赢方向重构与升级。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武涛  张永宏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科学技术一直是其外交的支撑杠杆。美国和非洲之间科技水平相距甚远,但这并未成为美非之间科技合作的障碍。相反,科技内涵渗透在美非合作的各个方面。从美非关系60多年的历史过程来看,美非科技合作主要渗透于美国对非的援助计划和美非经贸活动之中。特别是2000年以来,科技因素在两者之中的比重愈加突出。美国政府牵头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实施对非科技援助;美国企业通过对非经济合作,促进双边技术合作;美国政府与企业联动,推动双边科技合作,这三者是美国对非科技合作的主要途径。大国博弈非洲的21世纪初期,科技已成为美国在非进行利益争夺的"杀手锏"。未来,美国将会立足于其对非的外交战略布局...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翊  
促进国际钢铁产能合作,可以推动中国产能经济转型,加速合作国的工业化进程。当前形势下,非洲钢材消费量呈持续增长态势,产能数量急需提升。而中国国内钢铁产能生产过剩,急需与其它国家合作,有效缓解国内钢铁产能压力。为此,推进中非钢铁产能合作,已成为新形势下突破钢铁产业瓶颈的重要方式。本文深入探究了中非钢铁产能合作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随后进一步探究了双方合作的具体升级策略,以期提升我国钢铁产能的国际竞争力。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郭晓莹  吴昊  
近年来,埃及数字经济呈蓬勃发展态势,已成为推动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明显、成效显著,与埃及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战略契合度高、产业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目前,中埃在数字基建、数字人才、数字贸易等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两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较大代差、埃及的数字人才缺口与网络安全问题,以及西方大国数字霸权的胁迫威压等因素制约了中埃数字经济合作的纵深推进。面向未来,双方可通过共建数字基础设施、创新数字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网络安全与数字治理合作、构建良好舆论生态等方式进一步深化数字经济合作,推动共建“数字丝绸之路”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赵柯   张哲  
货币合作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欧盟在货币互换、建立离岸人民币交易市场、发放欧元债券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基础。面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和大国地缘政治关系的紧张,中欧对各自的货币战略做出了调整,双方均谋求提升各自货币的国际地位,这为深化货币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中欧在完善全球金融治理领域的共同诉求为双方货币合作的推进增添了动力。同时,深化中欧货币合作也面临诸多挑战,欧盟“中国观”发生变化,对中国企业的限制增多,以及美国因素等均给中欧货币合作带来不确定性。总体而言,中欧双方的货币战略仍有相当的契合度,未来双方在绿色债券发行、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等领域存在较大合作空间。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翊  
促进国际钢铁产能合作,可以推动中国产能经济转型,加速合作国的工业化进程。当前形势下,非洲钢材消费量呈持续增长态势,产能数量急需提升。而中国国内钢铁产能生产过剩,急需与其它国家合作,有效缓解国内钢铁产能压力。为此,推进中非钢铁产能合作,已成为新形势下突破钢铁产业瓶颈的重要方式。本文深入探究了中非钢铁产能合作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随后进一步探究了双方合作的具体升级策略,以期提升我国钢铁产能的国际竞争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黄成节  南旭光  
作为支撑人类社会产业变革的通用性技术,人工智能正在推动包括产学研合作在内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形态的创新和变革,这是借由支撑人类社会实现智慧治理的算法和数据这样两大技术基石而实现的。由于产学研合作领域当前存在治理结构僵化、治理方式低效、治理范围狭隘、治理机制碎片等问题,从而也对智能时代产学研合作治理提出了现实挑战。基于此,面向智能时代优化产学研合作治理的可选路径及政策框架,应着眼于智慧社会的内在特征,从推动治理模式变革、治理制度创新、治理机制重构、治理格局优化等方面入手,为推动产学研合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立和完善提供理论参考和实务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