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89)
2023(12647)
2022(11233)
2021(10561)
2020(8861)
2019(20380)
2018(20326)
2017(39354)
2016(21886)
2015(24342)
2014(24321)
2013(24119)
2012(22250)
2011(20136)
2010(19931)
2009(18041)
2008(17781)
2007(15354)
2006(13308)
2005(11560)
作者
(65631)
(54617)
(54122)
(51713)
(35062)
(26245)
(24537)
(21291)
(20826)
(19498)
(18714)
(18684)
(17526)
(17240)
(17078)
(16866)
(16494)
(16188)
(15620)
(15617)
(13622)
(13429)
(13242)
(12506)
(12306)
(12182)
(12045)
(11983)
(11142)
(11023)
学科
(84182)
经济(84082)
管理(59116)
(57798)
(47371)
企业(47371)
方法(41901)
数学(36323)
数学方法(35859)
(22853)
(21846)
(20339)
中国(20295)
业经(18420)
地方(16087)
农业(15530)
(15019)
贸易(15015)
理论(14980)
(14563)
(13963)
技术(13673)
(13581)
(13210)
财务(13147)
财务管理(13125)
环境(13099)
企业财务(12517)
(12090)
银行(12031)
机构
大学(316309)
学院(311898)
管理(122003)
(118619)
经济(116039)
研究(107471)
理学(107086)
理学院(105785)
管理学(103700)
管理学院(103145)
中国(75722)
科学(71256)
(67545)
(59295)
(56000)
业大(53060)
(52636)
研究所(51978)
中心(47457)
农业(47426)
(44506)
财经(43485)
(42308)
北京(41914)
师范(41817)
(39673)
(38321)
(35902)
经济学(35484)
师范大学(34153)
基金
项目(222851)
科学(174052)
基金(161939)
研究(156889)
(144181)
国家(143037)
科学基金(120916)
社会(97201)
社会科(92033)
社会科学(92007)
(87043)
基金项目(86502)
自然(81592)
自然科(79727)
自然科学(79703)
自然科学基金(78274)
(74503)
教育(72218)
资助(67111)
编号(62603)
成果(50880)
重点(50380)
(49068)
(46831)
(46128)
科研(43386)
课题(43335)
创新(43092)
计划(42568)
教育部(41154)
期刊
(122729)
经济(122729)
研究(87417)
学报(58538)
中国(53917)
(53283)
科学(51429)
大学(42854)
管理(42180)
学学(40516)
农业(37888)
(37659)
教育(34173)
技术(25194)
(22449)
金融(22449)
财经(20387)
业经(19622)
(19602)
经济研究(19389)
(17325)
图书(16654)
业大(16309)
(16306)
问题(16186)
科技(15979)
理论(15055)
技术经济(14883)
资源(14056)
实践(13961)
共检索到435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薛思蒙  刘瀛弢  毛世平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薛思蒙  刘瀛弢  毛世平  
水稻是中日两国共有的重要粮食作物,在资源短缺与经营规模较小的共同客观条件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对中日两国的水稻生产能力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中日两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趋势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两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水稻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0.987)低于日本(1.017),技术进步因素是导致中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重要原因。第二,中国18省份间、日本9大地区间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各地区的差距虽不稳定但有所减小,中日各地区及中日两国间均存在低效率地区追赶高效率地区的现象,趋向于共同的稳态水平。第三,与中国相比,日本各地区间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较小,且"追赶效应"更加显著。研究结论对中国水稻产业的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文华  刘冲  杨华蔚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10年西部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了三次产业间要素流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对区域间全要素增长率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阶段波动性,而西部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效率为正,但自2006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而空间上,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带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但收敛性分析表明,各省三次产业的全要素增长呈现出长期的收敛趋势。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韩中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 ,测算了1978~2008年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演进和空间分布,并对其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4.3%的速度增长,其中技术进步年均增长4.7%,而技术效率年均下降0.4%,可见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促使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稳步增长的主要源泉动力。同时,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增长率明显地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技术效率上,中、西部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恶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泳泽  
本文从核算方法调整入手,采用检验后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1978-2012年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再估算并对空间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两种资本存量核算方法下,中国TFP年均增幅分别为1.679%和1.630%,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2)在考虑了TFP空间外溢效应的情况下,中国省际TFP的收敛速度加快,收敛周期缩短,这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采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得出的省际TFP空间收敛速度有差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省际TFP空间收敛速度降低。(3)加入"中国式分权"的制度因素后,省际TFP的空间收敛速度有所提升,说明在"中国式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跃群  唐静  
运用1978~2007年的样本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实证结果表明:1978~2007年间中国第三产业TFP年均增长率为3.1%,整体呈广口U形分布,即先波动下降后加速上升;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第三产业TFP增长率及其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在较长的样本区间内,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存在σ收敛与β收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魏静  孙慧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2008~2014年间31家中国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其时序演变及差异情况,并分别考察了全部石油企业、国有石油企业、民营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结果表明:12008~2014年,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均下降3.3%,其中技术进步平均下降5.1%,成为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2全部、国有及民营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趋势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M”型,民营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下降速度高于国有石油企业6%,高于平均水平3.3%,主要原因是民营石油企业技术进步下降幅度大,高于国有石油企业9.6%。3通过σ收敛检验发现,全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健  刘恋  
将中国30个省市分为八大区域,基于2007~2017年省际物流业面板数据,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运用ESDA和空间收敛模型进行时空差异和空间收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剔除了管理无效率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后,全国GTFP均值下降至0.985,南部沿海、北部沿海、西北、东部沿海区域的GTFP值上升,长江中游、东北、西南、黄河中游区域的GTFP值下降;(2)在时间差异上GTFP指数分三个时段,2007~2012年,GTFP指数大于1,2012~2014年,GTFP指数小于1,2014~2017年,GTFP指数大于1,总体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3)全国各省市间物流业GTFP全局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东北、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区域体现出了正相关拉动作用,北京、天津、山东始终是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带动地区。全国物流业发展不平衡,各地区间发展差异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4)我国物流业GTFP水平呈现"M型"波动变化,最后逐渐趋于收敛态势。八大区域可分为两类,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区域趋于收敛态势;黄河中游、东北、西南、西北区域趋于发散态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永红  
采用Met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2005—2020年中国284个城市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组内效率变化、最佳实践差距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同时,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三种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研究样本期间全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最佳实践差距变化上升,而组内效率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略有下降;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的组内效率变化平均值最大,说明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来自组内效率变化,东部地区技术领先差距变化均值等于1,说明东部地区具有技术领先效应;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城市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增长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梅辉扬   傅志华   梅霞  
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通过构建全要素碳生产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6—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全要素碳生产率,运用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方法考察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和差异来源,使用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检验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是地区差异明显,呈现东部地区>全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分布特征,并且这种差异呈扩大的趋势;(2)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其贡献率整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波动下降的趋势;(3)全国及三大区域全要素碳生产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特征,但是均表现出典型的β收敛特征,全要素碳生产率最高的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最慢,全要素碳生产率最低的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4)产业结构、财政支出水平等是影响全要素碳生产率收敛速度的重要因素。本文最后从清晰认识推动中国绿色低碳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重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问题、重视绿色低碳协调发展工程的实施路径问题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有助于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江涛涛  郑宝华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考虑各区域在能源约束和碳排放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得日益重要。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29个省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考虑低碳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增加;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由技术进步率的变化主导,低碳技术效率变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限;西部地区不存在绝对收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俱乐部收敛",我国总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都存在明显的条件收敛趋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孙传旺  刘希颖  林静  
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碳强度指标,表明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碳强度约束。针对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没有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本文提出了碳强度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通过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比较,表明碳强度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碳强度目标相吻合,能够实现对低碳经济发展中全要素生产率较准确的评价。经过进一步对碳强度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分解,推动生产可能性边际外移的创新者分析,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进步是推动碳强度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引导技术进步的创新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平均碳强度最大,目前碳强度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袁吉伟  赵杰  
近年来,我国信托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管理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上,也体现在经营效率的提升方面。本文基于Malmquist模型,使用2007—2013年51家信托公司经营数据测度了信托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实证研究表明,样本数据期内我国信托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速为4.6%,主要受到技术效率增长推动,技术进步增速表现不佳。信托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区域特征非常显著,中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和东部地区。同时,通过σ检验和绝对β收敛检验发现,我国信托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具有显著的收敛性,各地区差距呈现缩小态势,不过行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水平  
文章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测算了安徽省以及皖江城市带和皖北地区在碳排放约束下2001~2009年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构成及其变动情况,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碳排放约束下安徽省工业TFP增长明显且波动较大。收敛性分析表明,皖江城市带的平均碳强度要小于安徽省平均水平,所以全要素生产率收敛的趋势较显著。皖北地区的平均碳强度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因此存在较弱的σ收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永红  
采用Met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2005—2020年中国284个城市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组内效率变化、最佳实践差距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同时,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三种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研究样本期间全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最佳实践差距变化上升,而组内效率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略有下降;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的组内效率变化平均值最大,说明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来自组内效率变化,东部地区技术领先差距变化均值等于1,说明东部地区具有技术领先效应;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城市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增长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