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12)
2023(15950)
2022(13374)
2021(12143)
2020(10087)
2019(22837)
2018(22650)
2017(43328)
2016(24168)
2015(27025)
2014(27034)
2013(26460)
2012(24260)
2011(21755)
2010(21430)
2009(19379)
2008(18964)
2007(16681)
2006(14611)
2005(12735)
作者
(72861)
(60431)
(60233)
(57098)
(38319)
(29185)
(27119)
(23972)
(23071)
(21510)
(20658)
(20412)
(19204)
(18947)
(18615)
(18601)
(18576)
(18156)
(17370)
(17205)
(15349)
(14735)
(14732)
(13727)
(13636)
(13490)
(13307)
(13240)
(12187)
(12077)
学科
(94207)
经济(94103)
管理(69731)
(64436)
(52829)
企业(52829)
方法(42999)
数学(37067)
数学方法(36615)
(26667)
中国(25565)
(23536)
(22407)
业经(22143)
地方(18672)
环境(18368)
农业(17822)
(17685)
贸易(17677)
(17171)
(16251)
理论(15876)
(15470)
技术(15095)
(14520)
(14371)
财务(14297)
财务管理(14272)
(13524)
企业财务(13518)
机构
大学(345260)
学院(342547)
管理(133152)
(131047)
经济(128168)
研究(116881)
理学(116161)
理学院(114831)
管理学(112549)
管理学院(111984)
中国(84208)
科学(77525)
(74020)
(65247)
(60262)
业大(58647)
(56867)
研究所(55608)
中心(52299)
农业(51794)
(49382)
财经(46604)
北京(46140)
(45492)
师范(44916)
(42447)
(42353)
(40052)
经济学(38643)
技术(37409)
基金
项目(242230)
科学(188437)
基金(174818)
研究(170071)
(155784)
国家(154511)
科学基金(130897)
社会(106192)
社会科(100553)
社会科学(100526)
(95301)
基金项目(93488)
自然(87721)
自然科(85688)
自然科学(85662)
自然科学基金(84109)
(80981)
教育(77678)
资助(71201)
编号(68262)
重点(54660)
成果(54181)
(51889)
(51475)
(50006)
课题(47185)
科研(46939)
创新(46732)
计划(46267)
大学(44152)
期刊
(139879)
经济(139879)
研究(95699)
学报(65331)
中国(63179)
(59464)
科学(56399)
大学(48148)
管理(47581)
学学(45480)
(41733)
农业(41064)
教育(37822)
技术(28415)
(25577)
金融(25577)
业经(23725)
经济研究(22259)
财经(22107)
(21288)
(18898)
问题(18616)
图书(18610)
科技(18447)
(18243)
业大(17992)
技术经济(16389)
理论(15837)
资源(15349)
现代(15057)
共检索到4880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刘红琴  王宪恩  段海燕  
应对气候变化、控制碳排放量增长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日本作为典型的工业化国家,二战后经历了压缩式工业化进程,步入后工业化阶段;日本的工业化、后工业化特点较明显,不同工业化阶段的碳排放规律也各具特色。工业化进程消费大量能源、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研究日本不同工业化阶段各碳排放影响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贡献特点,分析其影响规律,可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减排提供指导和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勇  张乐勤  包婷婷  
通过对安徽省2000~2011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测算分析,并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因子主成分回归方法,构建影响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子模型,对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安徽省2000~2011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逐年递增态势,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均逐年递减态势;安徽省在城市化快速进程中,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建成区面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时,碳排放总量将增加1.208 8%、0.202 0%、0.502 3%、4.793 8%、1.066 0%;当能源强度每下降1%时,碳排放总量将减少0.120 ...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湘梅  叶慧君  
采用2004~2010年中国各行业不同能源类型的相关统计数据,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计算方法,计算了中国工业分行业各类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并应用LMDI法对中国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7年中,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年均增长8.18%,比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5.26%;在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四个因素的分析中可知,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的升高是中国能源碳排放持续增长的主导原因,能源结构对减少碳排放有较小贡献,产业结构对促进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减少有很大贡献。通过对中国工业三大行业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中...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孙建  王胜  代春艳  毛明明  
采用我国48个老工业基地37个工业行业2006—2012年的数据,核算其碳排放量及变化趋势,并运用LMDI方法从区域和行业两个层面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从地区层面看,行业规模和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拉动因素,行业结构和行业能源强度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制约因素;从行业层面看,行业规模对37个行业的碳排放均表现出拉动作用,能源强度对7个行业的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能源结构对28个行业的碳排放量具有拉动作用。应适度控制工业行业规模,优化行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加快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佟新华  
日本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与水体有机物污染排放处于相对脱钩状态,本文运用STIRPAT模型研究这一时期人口、经济、技术、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5种影响因素对BOD排放的影响。拟合结果表明,技术是控制BOD排放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是减排BOD的根本途径,而适宜的城市化水平是遏制BOD排放量快速增加趋势的重要环节。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沈友娣  章庆  严霜  
应用STIRPAT模型,以江苏省为例,分析高级城镇化进程中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规模、富裕程度、碳排放强度和人口城镇化率,弹性系数分别为4.5058、0.3135、0.2829和0.2890;而且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其正处于排放量上升、排放强度下降的"相对解锁"状态。最后提出要以低碳理念引领城镇化进程、以财税政策引领产业的低碳化转型、以碳交易市场激发企业的低碳转型动力等调控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菁  
文章利用STIRPAT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1997~2010年工业化阶段投资、工业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认为投资是影响碳排放规模的最主要因素,中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受投资影响最大,技术进步对环境压力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最为明显,技术要素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通过政策支持来加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欧元明  周少甫  
分析碳排放情况,本文发现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密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碳排放密度存在明显的空间群集效应。基于LMDI方法分解,发现人均产出起拉动作用,而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则主要是抑制作用。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发现人均总产出水平、单位产出的化石能源消耗量、煤炭消费占比均对碳排放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建议:大力发展便捷的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减轻交通对大城市碳排放的压力;通过改变能源结构,通过电力能源生产外迁等方式降低排放密度超高的地区碳排放压力、开发清洁能源,降低二氧化碳高排放能源消费占比;对高能耗产业逐步实施"产能总量控制——限制出口——进口替代"路径的产业优化措施,逐步减轻"输入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卞利花  吉敏全  
科学考察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碳减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利用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2002—2016年青海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表示)、交通自身影响(客、货运周转量)、技术进步(以能源强度表示)、城市化率和私人汽车拥有量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通过岭回归模拟结果可知,各影响因素与交通碳排放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城市化率>能源强度>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人均GDP>私人汽车拥有量。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基准情景和6种减排情景,预测了青海交通未来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青海交通碳减排的重点是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交通碳排放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博  
采用LMDI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基于1991~2008年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量变动趋势。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与人均碳排放量成正比关系,与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成反比关系,且这两个因素与人均碳排放量呈倒U型曲线关系。这说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碳排放量仍在增加。因此,我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尤其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庄颖  夏斌  
中国的经济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对碳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建立全国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1年间,我国工业化比城市化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更大,2002—2014年间城市化比工业化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大;对于三类收入水平不同的地区,工业化、人均GDP及建成区面积因素均对碳排放起正向拉动作用,而城市化因素因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碳排放的作用不尽相同。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范体军  骆瑞玲  范耀东  张莉莉  常香云  
本文基于因素分解方法(LMDI)研究了影响我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包括部门能源消费、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化石能源结构、能源碳排放强度、经济增长、化学工业产出比例、化学工业的部门结构、能耗强度等8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了经济活动和能耗强度下降是影响中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能耗强度的下降明显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仍无法抵消经济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化学工业能源结构的优化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起到了减量作用;能源结构及具体部门结构效应对碳排量的影响最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巍  尚丽  
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计算了2005—2014年陕西省37个主要工业产业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运用LMDI方法建立了陕西省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碳排放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陕西省工业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产业经济规模,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应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优化等方面促进节能减排,以减少陕西省工业碳排放量。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孙少勤  郭琴琴  
文章通过建立LMDI模型对我国工业碳排放变化进行机理分析。以此为基础,根据能源消费特征将工业行业分为能源密集型行业和非能源密集型行业,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检验,研究行业异质性对碳排放变化的长短期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行业对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子迥异,并且长期关系也表现出不一致性。两类行业与碳排放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短期调节,可以自动实现行业发展与碳排放的长期均衡,但调整力度和方向不尽相同。此外,文章为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晓燕  
对2003—2017年江苏省工业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估算,采用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规模、碳排放强度与劳均产出之间的关系分别为"N"型与倒"N"型;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产生促进作用的因素为煤炭消费比重,对其产生抑制作用的因素为研发强度、能源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规模具有促进作用,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府低碳政策支持、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技术创新等建议降低碳排放规模与强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