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36)
2023(13885)
2022(12298)
2021(11533)
2020(9651)
2019(22635)
2018(22259)
2017(43146)
2016(22915)
2015(25711)
2014(25499)
2013(24737)
2012(22418)
2011(19910)
2010(19506)
2009(17352)
2008(16532)
2007(13811)
2006(11819)
2005(9812)
作者
(62459)
(52196)
(51543)
(49035)
(33049)
(24893)
(23711)
(20641)
(19676)
(18132)
(17687)
(17290)
(16234)
(16057)
(16032)
(15601)
(15521)
(15480)
(14882)
(14691)
(12645)
(12403)
(12390)
(11930)
(11569)
(11354)
(11271)
(11251)
(10314)
(10263)
学科
(90534)
经济(90441)
管理(65022)
(60832)
(50805)
企业(50805)
方法(46720)
数学(40833)
数学方法(40298)
(27821)
贸易(27810)
(27091)
(23727)
(23102)
中国(21700)
业经(19654)
(18100)
地方(17602)
农业(15256)
理论(14931)
技术(14887)
(14809)
(14642)
财务(14566)
财务管理(14532)
(13866)
(13860)
环境(13818)
企业财务(13640)
(11922)
机构
大学(314401)
学院(312220)
管理(129154)
(127961)
经济(125429)
理学(113746)
理学院(112597)
管理学(110554)
管理学院(110003)
研究(98936)
中国(71953)
(64958)
科学(60719)
(55064)
(47019)
业大(46712)
(46236)
中心(45906)
财经(45615)
研究所(43308)
(42300)
(41800)
北京(39959)
(39931)
师范(39578)
经济学(38471)
(37012)
农业(36282)
经济学院(35111)
(34685)
基金
项目(226146)
科学(178431)
研究(165748)
基金(165719)
(143660)
国家(142538)
科学基金(123692)
社会(104722)
社会科(99460)
社会科学(99435)
基金项目(88397)
(86989)
自然(81084)
自然科(79249)
自然科学(79231)
自然科学基金(77767)
教育(76117)
(73149)
资助(68361)
编号(67905)
成果(53031)
(50251)
重点(49906)
(47351)
(47251)
课题(44823)
创新(44067)
科研(43808)
教育部(43664)
国家社会(43313)
期刊
(126462)
经济(126462)
研究(86993)
中国(50173)
学报(47461)
管理(44886)
科学(43206)
(40730)
(40471)
大学(36908)
学学(34583)
教育(31766)
农业(29026)
技术(27707)
(21537)
金融(21537)
业经(21421)
经济研究(21400)
财经(20866)
(19038)
问题(17822)
(17768)
图书(17753)
国际(15729)
理论(15167)
科技(15001)
(14997)
技术经济(14759)
商业(14217)
实践(14063)
共检索到4344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蒋庚华  林丽敏  
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对1995~2011年间中日双边贸易按最终流向和价值含量的国别来源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中日双边贸易以中间产品贸易为主,最终产品贸易为辅,中间产品贸易和通过双边贸易间接出口到第三国的贸易量显著上升,中国对日出口的最终产品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的中间产品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日本对华出口的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双边贸易出口中价值含量来源上则表现为本国价值均占绝大多数,东亚地区的价值在中日双边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大。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郭沛  吴云霞  
本研究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从双边贸易总体、最终品和中间品贸易、不同行业贸易3个层面,对1995—2009年中日双边贸易中两国所使用的国内生产要素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附加值贸易的角度来看,虽然中日两国在双边贸易中所使用的资本、高技术劳动、中技术劳动和低技术劳动这4种国内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不断增加,但中国对日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由资本和低技术劳动来完成的,日本对华出口主要是由资本和中技术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来完成的;日本对华出口所使用国内生产要素中高技术劳动占比相对中国对日出口所使用国内生产要素中高技术劳动占比要高,且这种情况在中日双边制造业贸易和最终品贸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说明...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鑫茹  陈锡康  段玉婉  杨翠红  
资本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外资企业在东道国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生产活动依赖于大量的外国要素投入,由此产生要素收入跨国分配现象。现有的贸易总值和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忽视了资本、劳动等要素报酬的属权性质,在此基础上衡量贸易收益和贸易平衡将失之偏颇。为此,本文利用反映要素国别属性的国际投入产出模型构建全球收入链研究框架,提出收入链分解模型,并实证分析中国、美国、欧盟之间的双边贸易平衡。2014年的核算结果显示,国民收入视角下中美贸易顺差为1526亿美元,比贸易总值和增加值视角下的顺差分别缩小35%和18%;中欧贸易顺差为332亿美元,分别缩小63%和48%;欧美贸易顺差也大幅收窄。若以贸易收益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衡量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国民收入视角下中美、中欧贸易的双边经济贡献之差相比增加值视角也有所减小。本文借助收入链研究补充和修正贸易核算,揭示贸易总值和贸易增加值口径对主要经济体间贸易失衡程度的夸大,突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贸易事实,对于缓和经贸摩擦、对抗"逆全球化"思潮、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伟如  张贤  查冬兰  
笔者基于中日两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1995年~2012年中日贸易内涵能源进行了测算,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模型的加权平均分解法对影响中日内涵能源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解。测算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中国对日本出口内涵能源和进口内涵能源整体都呈现增长的态势,但中国一直是内涵能源净出口国。分解结果表明:出口规模的扩大和中间投入结构均促进了出口内涵能源的增加,其中出口规模的影响最为显著;直接能耗强度的下降和出口结构的优化抑制了出口内涵能源的增加,但不足以抵消出口规模所引起的内涵能源的增加。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宇  
贸易隐含碳排放对于一个国家实际排放量的估算非常关键。国内外学者对贸易中的隐含二氧化碳排放做了很多研究,发现其价值很大,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严重高估。本文使用最新的2007年区分加工贸易进口非竞争型的投入产出表重新测算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欧盟以及其他国家双边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结果显示,2007年中国因贸易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4亿吨,远远低于目前的估计。2007年我国消费侧二氧化碳排放只下降了4亿吨,为56.28亿吨,按照百分比看,贸易转移碳排放只占生产侧排放的6.6%。因此,中国隐含碳排放量实际上远远没有那么大,不应再强调贸易转移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而应该立足于我国自身的...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龚静  尹忠明  
结合全球价值链中的上游度指数以及基于国内增加值核算下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利用最新版本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从服务贸易整体、服务大类、细分服务部门三维度深入分析我国2000~2014年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分工地位与竞争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在上游度指数层面,我国整体服务贸易出口具有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环节攀升的趋势,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指数值更大;(2)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层面,我国整体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偏弱,其中生活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而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弱,资本密集型以及公益服务型两类服务业具有微弱的竞争优势,而劳动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戴艳娟  许华杰  
文章通过投入产出skyline分析方法,测算中日各产业占比、进口率、出口率、自给率及加工贸易率,绘制出skyline图,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日本相比,中国的第一产业占比仍然偏高,而第三产业不到40%,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0年以前,中日间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2000年以后,中国重化学工业的自给率上升,中日产业内贸易增加,中日贸易的竞争关系加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加工贸易比重增加,以及加工贸易方式的改变,使加工贸易的波及效应增加,导致中国的加工贸易诱发额占比大幅上升。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戴艳娟  许华杰  
文章通过投入产出skyline分析方法,测算中日各产业占比、进口率、出口率、自给率及加工贸易率,绘制出skyline图,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日本相比,中国的第一产业占比仍然偏高,而第三产业不到40%,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0年以前,中日间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2000年以后,中国重化学工业的自给率上升,中日产业内贸易增加,中日贸易的竞争关系加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加工贸易比重增加,以及加工贸易方式的改变,使加工贸易的波及效应增加,导致中国的加工贸易诱发额占比大幅上升。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梁俊伟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积极探索,也是推动亚太经济深入合作的有益尝试。谈判过程面临各种障碍,贸易壁垒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尤其是农产品关税减让难度最大。通过测算,第一,考察期内,中日韩3国平均最惠国税率明显下降,但中国水平依然较高。农产品关税水平显著高于非农产品,韩国最为显著。第二,中日韩3国双边关税等价贸易成本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中韩平均贸易成本最高,但下降幅度最显著,中日平均贸易成本最低,日韩贸易成本降幅最小。第三,贸易品替代弹性对3国贸易成本的变化幅度影响甚微。中韩之间的贸易成本下降前景最为明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兆丹  赵敏  Upmanu LALL  马超  
文章基于最新的我国各省投入产出表,采用双约束引力模型并结合交叉熵法,区分42部门产品或服务估算了我国30个省中任意两省之间的不同流向的贸易量;分析比较了我国各省省间贸易量、各部门省间贸易量及各省省间贸易比重等有关指标,得出各省或各部门省间贸易的活跃程度、各省省间贸易对经济和贸易中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胡晓伟  
举世公认,无论是从地理位置来讲,还是基于市场潜力来考虑,中国都应该成为日本产品的一个潜在大市场。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现状及两国的贸易发展规模与发展潜力相比极不相称:中国对日出口仅占日本进口总额的5.3%,日本对华出口仅占日本对外出口总额的3.1%。且双边贸易额仍呈下降趋势。据中方的统计数字,中日双边贸易额(含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已由1985年的30%锐降至1990年的15.1%。不仅如此,在历经十几年之后,日本对华投资规模也并未出现重大改观,与日本私营企业在亚洲地区的投资及其它国家在华投资规模相比,日本相形见绌。据统计,日本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沛  李亚成  
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对中国不同技能劳动者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扩大了中国不同技术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差距,中国承接服务行业离岸服务外包对中国不同技术劳动者工资报酬差距的作用大于其所承接的货物贸易行业离岸服务外包;中国承接的来自美国的离岸服务外包对中国高技术劳动者与中技术劳动者之间工资报酬之间差距的影响最大;来自东亚的离岸服务外包对中国中技术劳动者与低技术劳动者之间工资报酬之间差距的影响最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尹伟华  
文章利用WWZ模型和WIOT数据,对比分析了中美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程度与地位的演变情况。研究表明:(1)中美服务业都已成为GVC分工的重要受益者,但中国服务业出口贸易中的国内增加值占比显著低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出口获益能力相对较弱。(2)中美服务业中以最终服务环节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下降,而以中间服务环节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上升,表明中美服务业参与GVC分工地位在不断攀升。(3)中国服务业前向垂直专业化程度明显低于美国,但其后向垂直专业化程度却明显高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参与GVC分工地位较低。(4)中国服务业中来自于国外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占比明显小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的价值链较短,延伸不足。(5)中国服务业中来自于国内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占比和增幅显著高于美国,表明中国较好地实现了国内生产分工与合作。(6)中国服务业参与GVC分工地位低于美国,且其间接增加值贡献也明显小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处于GVC分工下游位置。(7)中国服务业参与GVC分工的地位指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尹伟华  
文章利用WWZ模型和WIOT数据,对比分析了中美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程度与地位的演变情况。研究表明:(1)中美服务业都已成为GVC分工的重要受益者,但中国服务业出口贸易中的国内增加值占比显著低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出口获益能力相对较弱。(2)中美服务业中以最终服务环节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下降,而以中间服务环节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上升,表明中美服务业参与GVC分工地位在不断攀升。(3)中国服务业前向垂直专业化程度明显低于美国,但其后向垂直专业化程度却明显高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参与GVC分工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梁琦  王洪亮  黄瑞玲  
本文分别对中美及中日双边贸易收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将贸易收支分为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两个层次,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中美双边实际汇率在中美双边贸易收支变动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但中日双边实际汇率在长期中却是中日双边贸易收支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和美国的需求共同影响了中美的双边贸易收支变动,其中美国需求的贸易收支弹性很大。对于中美和中日之间双边贸易收支影响因素的差异,我们主要从贸易结构和贸易条件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存在差异的部分原因是中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当地货币定价比例高于中日。本文最后建议目前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外部均衡,并充分发挥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