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36)
2023(10865)
2022(9066)
2021(8704)
2020(7210)
2019(16521)
2018(16524)
2017(31055)
2016(17189)
2015(19123)
2014(18909)
2013(18729)
2012(17435)
2011(16150)
2010(16415)
2009(15688)
2008(15601)
2007(14138)
2006(12998)
2005(12014)
作者
(47140)
(40218)
(39616)
(37919)
(25135)
(19080)
(17745)
(15569)
(15322)
(14069)
(13975)
(13303)
(12993)
(12915)
(12754)
(12177)
(11613)
(11557)
(11371)
(11286)
(10442)
(9854)
(9587)
(9291)
(9105)
(8926)
(8906)
(8668)
(8035)
(7920)
学科
(73809)
经济(73706)
(52967)
(46605)
管理(45306)
(32088)
企业(32088)
农业(30707)
方法(25570)
中国(23824)
数学(22224)
数学方法(22036)
(22000)
业经(20853)
(18646)
(16274)
(15245)
贸易(15236)
(14997)
(13731)
银行(13722)
(13682)
(13310)
(12909)
(12663)
金融(12660)
体制(12615)
地方(11958)
(11498)
环境(11032)
机构
大学(247691)
学院(247003)
(114349)
经济(112411)
研究(92212)
管理(90317)
理学(76488)
理学院(75640)
管理学(74700)
管理学院(74226)
中国(73743)
(55400)
(54005)
(52911)
科学(51217)
(46552)
农业(42017)
研究所(41594)
财经(41283)
中心(41012)
(38046)
业大(37886)
(37646)
经济学(36053)
北京(33896)
(33698)
师范(33482)
经济学院(32204)
(31838)
财经大学(30151)
基金
项目(155758)
科学(124100)
研究(119670)
基金(115415)
(100405)
国家(99474)
科学基金(84202)
社会(79830)
社会科(75345)
社会科学(75328)
基金项目(60255)
(57781)
教育(53939)
自然(50010)
(48960)
自然科(48786)
自然科学(48775)
编号(48035)
自然科学基金(47944)
资助(46131)
成果(40604)
(37593)
(35768)
重点(35446)
(34676)
国家社会(34550)
课题(33589)
教育部(32421)
中国(32021)
(32002)
期刊
(137350)
经济(137350)
研究(83434)
(59218)
中国(58674)
(41504)
农业(39901)
学报(37378)
科学(36550)
管理(31798)
大学(30254)
(29045)
金融(29045)
教育(28797)
学学(28350)
业经(25004)
财经(22566)
经济研究(20178)
技术(19626)
(19623)
(19534)
问题(19436)
世界(16906)
(15097)
农村(14953)
(14953)
农业经济(14167)
(13445)
国际(13196)
经济问题(13013)
共检索到3971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鲍海君  张晓东  
研究目的:从历史视角分析中日两国农地制度,寻求当代中国农地制度演变的趋势和改革方向。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中日两国农地制度经过两次交汇与分野。以均田制和班田制为特征形成了第一次历史交汇;其后中国向着封建小农经营制度发展,而日本则走向庄园制度;应仁之乱后,日本的农地制度再一次与中国交汇于封建小农经营;面临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日两国农地制度分野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两国农地制度的历史演变表明,作为内因的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作为外因的国际环境共同影响着农地制度的选择。研究结论:当代日本在模仿西方私有制的农地利用实践中,结合国内历史传统和人多地少的国情,创造性地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罗必良  
科斯及其追随者关注于产权界定对生产制度结构的影响,从而使产权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中心命题。但产权界定与产权交易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尽管科斯定理并未否定产权界定所隐含的交易含义,但却未能顾及人格化财产及其交易性质。本文认为,基于中国农地制度的特殊性,并鉴于新一轮农地确权中"生不增、死不减"的身份产权固化与地块"四至"的空间产权界定,有必要将科斯的思想范式进一步拓展到农地产权的交易问题——当存在交易成本时,如果不能通过产权的重新调整来改善效率,那么就有必要选择适当的产权交易装置进行匹配来改善总的福利效果。作者强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自铎  
文章认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困难,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确定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改革的目标是形成高效利用土地的自发机制和土地强制流转的宏观环境,以最终利于促进农业企业化经营。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是:(1)农地的集中与流转中不能加大农业成本;(2)有利于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和集中;(3)做到耕者有其田;(4)有利于促进对农业的投入;(5)要从土地经济关系的现实出发进行安排。文章还就农地的有偿转让和农地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等问题上的认识误区进行了辩析,提出农地制度改革方案的总体设计:即采取国有村管民营方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秀玉  刘平方  
日本农地制度是依据1952年《农地法》的制定演变而来,《农地法》的颁布实施诞生了战后日本农业的零细规模、分散分布的私有权保护的"自耕农民"农地制度。为了缓解因农地利用限制方面影响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的障碍,1970年起日本相继实施了多次相关促进"农地流动化"的租地经营政策与"农地连片化"制度政策的农地改革,解除了限制农地租借行为的相关内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相关农地改革政策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农地所有者对于农地被转用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期待,大量耕作放弃地的出现而影响农地集中及经营规模扩大,农地被无秩序利用等其它农地问题。文章通过对日本1952年以来实施的相关农地法律改革内容的...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曙光  
受古史评家的启示,比照译著“信、达、雅”,文章提出了“真、细、全”的史著评价标准,并据以评论了《中国当代集体农地制度史(1978—2014):农地承包、调整和流转》,作者认为这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一部佳作,既充分肯定了其在农地承包、调整、流转方面的精到分析和深刻揭示,也指出了其在农地制度和政策总体考察方面的不足,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指明了方向。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胡亦琴  
农地交易在我国目前的土地制度框架下,还面临着较多的制度性约束,市场化程度不高。明晰产权边界,健全交易组织和中介组织,实现土地价值化、资本化管理,是我国未来农地交易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何道峰  
中国自70年代末期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归因于经济体制与政策的改革,而这场改革的发端在农村,农村改革的核心在农地制度。因此,正确地理解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成因、影响、问题和进一步改革的思路,是正确理解中国经济改革政策的基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何晓星  
中国农地的具体使用,正日益分化为两种制度:分户使用的确权确地制度,以及由农地组织使用的确权不确地制度。应当从农业外部而不是内部,从农业对于非农产业的相对价格变迁来探究当代农业成为弱质产业的根本原因,从而得出两种农地制度分别产生的理由。为此提出"双重合约"这一理论新框架。鉴于任何交易与合约都具有外部性,因此一切合约都是内外合约相结合的双重合约,其中"内公外私"双重合约是一般组织的基本特征。农地制度的双重合约,是分别由宏观外部和微观村社内部的农业与非农产业,以及内部农户之间的合约构成的,由于这些内外合约的产权性质不同而构成不同的农地制度。两种农地使用制度的分别产生,取决于组织即内公外私合约是否产生...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访苏考察团  
一、农村制度的基本背景在我们的短短考察中,确实感到苏联有许多积累很深的问题急待解决,从农业方面来看,问题是极为严重的,农产品产量在1990年丰产不丰收后,1991年的粮食产量减产5千万吨(由2.4亿吨减为1.9亿吨),畜牧业产量也出现下降,肉类产量在头5个月比去年减少12%,奶类产量减少11%,蛋类产量减少6%,农业产出的减少,加剧了城市已经出现的食品危机。具有
[期刊] 改革  [作者] 雷原  
一)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20个年头。在这20年中,我国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近期并不可能改变的约束条件下,在各个可能的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反复的试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土地制度形式,也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然而,不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家庭...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冰华  张安录  
建国后我国经历了四次农地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随之产生巨大的农地资源配置绩效差异。近20年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对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产权缺陷、规模缺陷以及保障缺陷已经构成我国农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的市场性、效率性、功能性障碍。为此,必须以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明确产权主体,高效配置农地资源;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培育农地配置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农地的生产功能。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西玉  
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地制度变迁是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众所周知,中国农村改革是从改变农民同土地的关系、改革土地经营方式入手的,并在短短的几年里,改革遍及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统一经营、集体劳动的制度模式,代之以土地按人承包的家庭经...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晓华  
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在影响农民收入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合理问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盘活农村土地资产,通过制度变革的力量将农村土地资产尽快转化为土地资本。当前重点一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关系,明确地租范畴;二是积极培育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实现农村土地权利的可交易化;三是统一城乡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本在城乡之间的市场化流动;四是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经营使用权;五是改革农村土地税赋制度,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长明  
本文介绍了一些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农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形式和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