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01)
2023(14238)
2022(12059)
2021(10923)
2020(9588)
2019(21864)
2018(21798)
2017(42313)
2016(23311)
2015(26259)
2014(26387)
2013(26346)
2012(24377)
2011(21974)
2010(22332)
2009(21425)
2008(21827)
2007(20343)
2006(18136)
2005(16556)
作者
(68068)
(57434)
(57263)
(54312)
(36373)
(27490)
(25952)
(22422)
(21561)
(20465)
(19559)
(19261)
(18446)
(18107)
(17944)
(17552)
(17376)
(16841)
(16644)
(16592)
(14364)
(14342)
(13956)
(13214)
(12920)
(12911)
(12907)
(12765)
(11647)
(11598)
学科
(101158)
经济(101010)
(99956)
管理(83517)
(81926)
企业(81926)
(47781)
方法(43986)
(35412)
数学(34925)
数学方法(34601)
业经(32372)
农业(31532)
(25437)
中国(24956)
(24533)
财务(24500)
财务管理(24458)
企业财务(23233)
技术(18974)
(18887)
贸易(18881)
(18472)
(18382)
(17916)
(17802)
(17752)
地方(17661)
(17367)
环境(16887)
机构
学院(346932)
大学(341791)
(147596)
经济(144682)
管理(137523)
理学(117936)
理学院(116763)
管理学(115158)
管理学院(114515)
研究(111664)
中国(89192)
(71258)
(71062)
(70538)
科学(66563)
(57378)
财经(55704)
(55254)
农业(54422)
业大(53869)
中心(52745)
研究所(51288)
(50295)
经济学(44602)
北京(44329)
(42801)
(41298)
师范(40877)
财经大学(40552)
经济学院(40394)
基金
项目(221951)
科学(175610)
研究(164036)
基金(161904)
(139562)
国家(138235)
科学基金(119536)
社会(106174)
社会科(100299)
社会科学(100270)
(88123)
基金项目(86263)
自然(76038)
自然科(74235)
自然科学(74212)
教育(73792)
自然科学基金(72949)
(72224)
编号(67223)
资助(65418)
成果(54152)
(50052)
重点(49294)
(48279)
(47990)
(45979)
(45828)
课题(44973)
创新(44553)
国家社会(43626)
期刊
(173603)
经济(173603)
研究(99370)
(70361)
中国(69955)
(59682)
管理(51534)
学报(51380)
科学(49229)
农业(46980)
大学(40018)
学学(38301)
(34923)
金融(34923)
业经(33446)
技术(30089)
教育(28767)
财经(28240)
经济研究(25233)
(24969)
(24249)
问题(23720)
技术经济(19335)
(18118)
世界(17735)
财会(17112)
(16798)
商业(16577)
现代(16489)
农村(15804)
共检索到5250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孙慧宗  
中国目前正处于"三农问题"的攻坚阶段,2007年两会期间"三农问题"仍被视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其核心层次就是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非农产业转移,而传统的制度构架已经构成现实转移的羁绊。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进程相比,战后日本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源于其有效的转移制度环境。为此,有必要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探寻更为有效的制度化方案。分析结果表明中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所处的制度环境既存在相似之处亦存在实质性的差异,土地产权的明晰化、逐步弱化、取消户籍制度在城乡间的屏障作用、实现教育公平将为"三农问题"正本清源。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葆红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使我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丽  
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入手,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性进行探讨,认为:制度创新、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加快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等都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祝爱武  周晓红  
本文认为,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日趋活跃,区域、城乡劳动力转移将形成主流与逆向支流相辅相成、同时并存的双向转移模式,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将主要是受教育水平较高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而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须对土地要素进行相应调整。文章提出,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基础,稳定家庭承包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严格土地管理制度。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蔡娅  任润生  
文章认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供给的"非均衡"性更多地受到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包括生产方式的制约、农业保护政策的制约、资本有效供给和就业成本不足的制约,以及政策环境的制约和农村经济级社区封闭的制约等。这种制度性约束只能用制度创新来打破,其措施为:1.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2.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丽明  郑平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上的不平衡,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东、中、西三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区。本文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探讨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规模、速度、结构层次、地域选择的区域差异及主要原因,对探求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简新华,张建伟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中国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非持久性的特殊现象 ,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制度上的缺陷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 ,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障碍 ,使大多数农民顺利有效、持久稳定地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工潮”和“民工荒”这两种延长转移过程、增加转移成本、损害农民利益、不利于“三农”问题解决的非正常现象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盛泽中  韩东娥  
在对山西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山西剩余劳动力转移慢、与一些省份相比差距大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城镇建设、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对策措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陆升军  
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区域差异和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应主要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向发达地区和城市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