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69)
- 2023(10686)
- 2022(9483)
- 2021(8867)
- 2020(7311)
- 2019(16965)
- 2018(17036)
- 2017(33362)
- 2016(18364)
- 2015(20610)
- 2014(20652)
- 2013(20528)
- 2012(18981)
- 2011(17170)
- 2010(16857)
- 2009(14929)
- 2008(14335)
- 2007(12312)
- 2006(10656)
- 2005(9252)
- 学科
- 济(74167)
- 经济(74090)
- 管理(52893)
- 业(49253)
- 企(40585)
- 企业(40585)
- 方法(35545)
- 数学(30735)
- 数学方法(30392)
- 农(19065)
- 中国(17830)
- 学(17609)
- 财(16694)
- 业经(16059)
- 环境(15409)
- 地方(14831)
- 贸(13813)
- 贸易(13808)
- 易(13323)
- 和(13097)
- 农业(12821)
- 理论(12082)
- 制(11674)
- 划(11656)
- 技术(11290)
- 务(10605)
- 财务(10545)
- 财务管理(10528)
- 融(10147)
- 金融(10146)
- 机构
- 大学(259421)
- 学院(256500)
- 管理(105470)
- 济(102931)
- 经济(100766)
- 理学(92220)
- 理学院(91226)
- 管理学(89678)
- 管理学院(89226)
- 研究(88003)
- 中国(63130)
- 京(55559)
- 科学(55136)
- 所(44445)
- 财(43775)
- 农(42141)
- 研究所(40861)
- 业大(40340)
- 中心(39306)
- 财经(36010)
- 江(35300)
- 北京(35197)
- 范(33606)
- 师范(33291)
- 农业(33205)
- 经(32827)
- 院(32267)
- 经济学(29979)
- 州(29078)
- 经济管理(27263)
- 基金
- 项目(182425)
- 科学(142961)
- 研究(132803)
- 基金(132546)
- 家(115995)
- 国家(115090)
- 科学基金(98519)
- 社会(82369)
- 社会科(78021)
- 社会科学(77999)
- 基金项目(70967)
- 省(70544)
- 自然(65238)
- 自然科(63697)
- 自然科学(63685)
- 自然科学基金(62519)
- 教育(59884)
- 划(59802)
- 资助(54989)
- 编号(54031)
- 成果(42888)
- 重点(40606)
- 部(40329)
- 发(38903)
- 创(37861)
- 课题(36435)
- 创新(35325)
- 科研(35108)
- 教育部(34283)
- 大学(33799)
- 期刊
- 济(107816)
- 经济(107816)
- 研究(74718)
- 中国(43823)
- 学报(41242)
- 科学(38352)
- 管理(37882)
- 农(37415)
- 大学(30901)
- 财(30522)
- 学学(28990)
- 教育(27447)
- 农业(26942)
- 技术(21935)
- 融(18842)
- 金融(18842)
- 业经(17139)
- 经济研究(17007)
- 财经(16228)
- 图书(14389)
- 业(14342)
- 问题(13948)
- 经(13790)
- 理论(13438)
- 科技(13144)
- 技术经济(12942)
- 实践(12530)
- 践(12530)
- 现代(11772)
- 资源(11728)
共检索到3641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苒 武胤 陈迎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中日两国发生贸易的22个部门中主要的9类出口产品的完全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对中日两国主要贸易产品完全碳生产率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与日本相比,中国在容易形成规模经济的产业上具有绝对"碳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低层次技术密集型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敏 黄玖立
本文借助企业要素密度异质性模型,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的相对要素密度能否构成企业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地区层面的比较优势能够传导给企业形成企业的比较优势。具体地,对于处在不同的地区-产业组但具有相同的相对要素密度的两个企业,处在要素丰裕地区-要素密集型产业组中的企业具有更高的销售产值,即具有比较优势。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高鸣 李杨 左杰
本文从资源禀赋角度入手,选取耕地、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与技术4个要素进行比较得出中关两国农业生产率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供政策建议以帮助中国农业利用自身优势,借鉴美国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农业生产率 资源禀赋 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晓雪 李冉冉
开展国际视角的固定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有助于认清我国财富水平与发展能力在国际上的地位。文章采用役龄-效率函数和役龄-价格函数测度2000—2020年中国的生产性资本存量和财富性资本存量,通过Tornqvist指数方法测度中国的资本服务指数,以Malmquist指数测度中美两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建筑投资、设备投资已显著超过美国;美国的固定资本存量高于中国固定资本存量,增长率低于中国固定资本存量增长率;中国和美国的资本服务指数均在2020年表现出降低趋势;中国和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未表现出明显增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夏明 彭春燕
随着生产过程跨国分散化愈演愈烈,国家之间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加大。很多产品的生产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或某个企业,其整个生产过程分散为由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来完成,由此为原有以出口量为基础的显示性比较优势的测度方法带来一定挑战。本文利用国际投入产出表,引入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联系,计算以收入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得出发达国家通过技术控制和输入,从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受益,降低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收益率和比较优势。因此,需要加强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
跨国生产 比较优势 投入产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何伟
作为服务贸易一个具体的产业部门,运输服务产业比较优势的测度一般基于国际收支统计数据。本文基于1992-2008年的贸易数据,对美中两国运输服务贸易产业竞争力的指标做了比较分析;并通过美中双边运输服务贸易分项数据,对美中两国在客运服务、货运服务和港口服务三个分部门的比较优势做了深入论述,认为美中两国在运输服务产业内部各具优势、各有分工;对服务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不能仅仅依靠BOP数据,更应该结合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化程度、贸易的自由化进程和要素资源禀赋等综合考虑。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孙楚仁 陈瑾 李丹
贸易自由化会如何影响企业生产率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考察。然而,这一影响在不同比较优势的行业是否不同,仍然缺乏足够的研究。本文利用中国加入WTO作为外生冲击,使用三重差分法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对不同比较优势行业的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会使比较优势行业的企业生产率相对于比较劣势行业上升得更快,且这种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出口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和沿海地区企业中更为明显。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任志成 刘梦 刘杨
利用DEA方法下的M-L指数测算了资源环境约束下各省全要素生产率演进以及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指数,基于2004—2014年我国30个省份数据的面板门限回归,重点考察了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水平门限前后对出口的作用变化。研究表明:对于经济水平欠发达的地区,技术进步作用不显著,效率改进是促进出口的重要要素来源;当经济发展突破门限后,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同时呈现对出口增长的强劲促进作用,而忽视两者间的协同作用可能是当前出口减速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人口红利与外商直接投资作用式微,社会保障等制度因素作用增强。随着我国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和东西部经济差距不断扩大,根据地区经济情况,重视推进全要素生产率演进...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池建宇 姚林青
本文使用面板数据对中、美、英三国之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表明,文化产业人均占有资本的数量对劳动生产率有重要影响。中国与英、美两国相比,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要提高中国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应该增加人均占有资本水平,但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关键在于提高该产业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劳动生产率 国际比较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楠 刘学敏 长谷部勇一
文章核算了1995-2011年中日两国"生产者"原则、"消费者"原则、"共同分担"原则下的碳排放总量及行业碳排放量,并运用基尼系数的"相对剥夺"对三种原则下的公平性进行分析,得出"共同分担"原则的碳排放公平性最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共同分担"原则的细分模型,比较了生产碳、国内消费碳及国外消费碳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原则分担的碳排放量,中国均高于日本。"消费者"原则下的日本对中国的相对剥夺系数最小,碳排放责任最大;"生产者"原则下的中国对日本的相对剥夺系数最小,碳排放责任最大。"共同分担"原则下,中国排放的CO2是日本的3.29倍。其中,两国中间投入及满足国内需求的生产碳大于国内消费碳大...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崔世广 李含
考察中日两国的忠孝观,会发现在看似相近的表象下隐藏着各自不同的伦理要素。这一对道德观念反映了两国不同的伦理体系及社会形态。忠、孝道德观念在两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反映出中日两国传统意识间的差异,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对于正确认识中日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梁军
本文对中日两国通货紧缩下的经济运行、通货紧缩的成因及政府政策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认为,中日两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出现了通货紧缩。两国在物价持续下降的同时,都出现了社会需求不足、经济衰退或经济增速下滑和失业率的上升,且近些年都出现过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好转后又趋恶化的情况,但两国在通货紧缩起点的表现和经济增长率方面有较大差异。消费者预期因素、不良债权问题以及外部性影响,是两国通货紧缩的共同成因,但两国在经济体制等深层次诱发因素上有很大差异。两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对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体制改革,但两国在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体制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有着较大差异。
关键词:
通货紧缩 有效需求 不良债权 财政支出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周见
资本积累的先天不足是近代中日两国工业化面临的共同难题,因此能否成功地引进和普及西方股份公司企业制度可以说是决定两国工业化进程和最终结局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中日两国政府在引进和普及股份公司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对所采取的方针、步骤、措施显现出差异,因此,可以说明近代中日两国工业化不同历史结局的主观性原因。
关键词:
股份公司企业制度 引进 方针 措施 差异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吴爱武
比较了中日两国借鉴他国研究生教育的情况,主要比较了两国借鉴他国研究生教育的 过程、特点并进行了归因分析,以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有所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