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16)
- 2023(8774)
- 2022(7519)
- 2021(7006)
- 2020(6192)
- 2019(14729)
- 2018(14270)
- 2017(27719)
- 2016(14970)
- 2015(17550)
- 2014(17473)
- 2013(17824)
- 2012(16974)
- 2011(15474)
- 2010(15431)
- 2009(14550)
- 2008(14595)
- 2007(12961)
- 2006(10993)
- 2005(9941)
- 学科
- 济(73722)
- 经济(73655)
- 管理(40672)
- 业(40025)
- 方法(38694)
- 数学(35578)
- 数学方法(35375)
- 企(30964)
- 企业(30964)
- 中国(20711)
- 农(18069)
- 财(17712)
- 贸(16521)
- 贸易(16516)
- 易(16104)
- 学(12689)
- 制(12514)
- 业经(12392)
- 地方(12151)
- 农业(11792)
- 融(11234)
- 金融(11232)
- 银(10907)
- 银行(10887)
- 务(10702)
- 财务(10684)
- 财务管理(10654)
- 行(10392)
- 企业财务(10136)
- 和(9891)
- 机构
- 大学(229934)
- 学院(224893)
- 济(105723)
- 经济(103968)
- 管理(86452)
- 研究(79909)
- 理学(74886)
- 理学院(74063)
- 管理学(73119)
- 管理学院(72685)
- 中国(61982)
- 京(48071)
- 财(46685)
- 科学(45543)
- 所(40239)
- 财经(38151)
- 农(36766)
- 研究所(36613)
- 中心(36555)
- 经济学(35084)
- 经(34940)
- 经济学院(31985)
- 江(31423)
- 业大(31308)
- 北京(30871)
- 农业(29231)
- 财经大学(28558)
- 范(28301)
- 师范(28052)
- 院(28046)
- 基金
- 项目(147695)
- 科学(117121)
- 基金(111037)
- 研究(107501)
- 家(96440)
- 国家(95722)
- 科学基金(81547)
- 社会(71258)
- 社会科(67782)
- 社会科学(67764)
- 基金项目(57966)
- 省(53602)
- 自然(50978)
- 自然科(49841)
- 自然科学(49824)
- 教育(49568)
- 自然科学基金(49019)
- 资助(46987)
- 划(46609)
- 编号(41462)
- 部(35536)
- 成果(34364)
- 重点(33494)
- 发(31739)
- 国家社会(30971)
- 教育部(30867)
- 创(30188)
- 中国(29745)
- 人文(29140)
- 大学(28829)
共检索到3292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焰 熊玉珍
回顾了前人对中心外围论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贸易条件和出口产品附加值这两种方法对我国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外围国家的特征,但并没有被边缘化,而是有潜力向中心国家靠近的结论。
关键词:
中心外围论 贸易条件 出口产品附加值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梁碧波
基于产业转移及要素流动的"双转移战略"的本质是政府对特定区域内的产业和劳动力进行空间上的重新布局和安排,以提高区域内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双转移战略"的渠道存在两种路径选择:一是基于行政手段的"强制性转移";二是基于要素运行环境和相对价格变化的"自愿转移"。基于中心-外围理论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表明,依赖市场杠杆、通过制定和实施旨在改变"双转移"临界条件的稳定、透明的调控政策,是确保"双转移战略"成功实施的合适渠道。模型的结论还表明,改善本区域内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是"双转移战略"的关键,而政府和企业在"双转移"过程中的清晰定位和"互不侵权"也是确保"双转移战略"实现既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许钊 高煜 霍治方
以“中心—外围”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将是否开通高铁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83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来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铁开通不利于能源效率的技术变化,有利于能源效率的规模效率变化,对技术变化的抑制作用在整体上“拖累”了能源效率。(2)高铁开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城市等级和高铁站选址异质性,高铁站距离城市中心的30公里以内的距离是高铁开通对城市能源效率的有效影响范围。(3)区域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产生虹吸效应,产生作用的有效范围为周边200-400公里。(4)通过对作用机制的分析发现,创新能力的“驱动效应”在高铁开通影响能源效率技术变化过程中存在遮掩效应,而房价上涨的“挤出效应”在这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政府干预减少在高铁开通影响能源规模效率变化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市场规模扩大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英武 郑江淮
空间经济学的经典模型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市场因素会自发形成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的模式,而当运输成本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又会有所弱化。以江苏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为例,将这一研究拓展到转型背景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在计划体制下,由于价格剪刀差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体也会出现中心外围的特征。进入转型体制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中心外围的特征还将得到维持甚至强化,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服务业中心。当要素成本上升到一定阶段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后,这种特征可能会演变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心——普通制造业、农业外围的新模式。
关键词:
中心—外围 转型 产业结构 产业转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延建林
中心/外围分析框架是探讨全球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基本理论框架。按照这一框架,中心与外围构成了当今国际教育不均衡格局中对立的两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二者之间构成一种控制与依附的关系。这种不均衡的结构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出路在于走"内生发展"的道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雪梅 刘海涛 刘恩山
全球教育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着类似经济领域的"中心-外围"现象。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也表现出这一趋向,如过分追求课程的国际化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忽视本国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国际化"与"民族化"的适当张力,在课程国际化的同时力争实现我们的高等教育目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课程国际化 中心 外围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翟婵 程恩富
本文在阐述国外"中心—外围""中心—半外围—外围"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外贸、金融、对外投资和援助、综合竞争力、"一带一路"等指标及其国内外数据分析,说明中国虽然与主要中心国家尚存差距,但其取得的长足进步,明显区别于外围或"半外围"国家,须用"准中心"这一新概念来客观描述和界定2012年以来的新时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准中心"概念是对"中心—外围"二元理论的补充和创新,形成"中心-准中心-外围"或"中心-准中心-半外围—外围"三层结构或四层结构新理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许政 陈钊 陆铭
本文利用中国城市级面板数据,考察了到大港口和大城市的距离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和到大港口(香港或上海)的地理距离存在"∽型"关系,这与新经济地理学的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是一致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距离区域性的大城市越近,越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但省际行政边界的存在降低了区域性大城市对外省城市的吸纳效应,这也证实了省际市场分割的存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梁涛
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作者所论述的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作者所论述的"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实现压迫、剥削其他国家"的情形不一样不一样,进入牙买加体系后,受到美元霸权的影响,"中心—外围"博弈纳什均衡发生了变化。文章运用博弈模型解释美国如何在与新兴经济体的博弈中博弈模型解释美国如何在与新兴经济体的博弈中,在大幅增加美元供给的情况下实现"资本输出"向""资本输入"角色的转换以及由此形成的"金融国家对贸易国家"的国际分工新格局对中国的影响。建议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改变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一股独大"的局面,遏制美元霸权对外围国家的金融扼制金融扼制;主动推进"世界加工工厂"向"世界制造工厂"的升级;把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纳入宏观审慎管理重点来应对管理重点来应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洪阵 谢玲 刘沁萍 何英彬
文章采用1984年和2014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计算了市辖区内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建成区面积的变化率等指标,来衡量城市的发展情况;选择列车时刻信息、城市空间距离和城市行政区划信息,来衡量周围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分析了城市的发展速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靠近中心城市的城市并没有发展得更快。
关键词:
距离 中心城市 发展指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洪阵 谢玲 刘沁萍 何英彬
文章采用1984年和2014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计算了市辖区内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建成区面积的变化率等指标,来衡量城市的发展情况;选择列车时刻信息、城市空间距离和城市行政区划信息,来衡量周围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分析了城市的发展速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靠近中心城市的城市并没有发展得更快。
关键词:
距离 中心城市 发展指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为彪 吴玉鸣 许丽萍
高速铁路的发展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核心因素之一。基于2003—2019年的面板数据,将城市是否开通高铁作为准自然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铁网络,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系统考察了高铁开通对长三角中心与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加剧了长三角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且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然保持不变。城市规模异质性研究表明,高铁开通加剧了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对大城市影响不明显;高铁网络中拥有度数中心度越高的地区,越有利于缩小其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影响机制表明,高铁开通加速了劳动力流动进而加剧了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极化效应,且该机制对外围小城市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高铁开通降低了外围小城市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拉大了其与中心城市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研究表明,多中心、网络化的高铁网络有利于缓解因高铁开通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此外,高铁开通明显扩大了距离中心城市300-400公里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本研究为从多中心、网络化的中心—外围视角理解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解释,也为政府推动高铁网络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高云虹 符迪贤
基于中心—外围模型,引入异质劳动力构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考察高、低技能两类劳动力的流动及其相互影响发现:当交易成本较低时,两类劳动力的流动均可促进流入地产业集聚;当交易成本较高时,两类劳动力需集聚到一定程度,才能促进高技能劳动力流动,进而促进产业集聚发生。进一步地,采用2002—2012年31省(市、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两类劳动力流动均对工业集聚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同时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在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技能劳动力对工业集聚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低技能劳动力对工业集聚存在显著反向影响;在西部地区,两类劳动力都未能对工业集聚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书华 姚璐
从金融地理学视角出发,研究金融供给的空间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地方金融发展和省域中心金融发展可以提升所在城市的创新能力,并且省域中心金融发展对邻近城市的创新能力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对传导机制进行检验,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在地方金融发展以及省域中心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的作用。并且在异质性检验中发现,地方金融发展和省域中心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城市之间的表现不同。进一步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地方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地方金融发展可以提升邻近城市的创新能力,并且西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最明显。研究结论为理解金融供给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从空间结构上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中国进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董小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阻力,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自上而下的变革机制、传统学校角色的根深蒂固及学校变革能力的缺乏。要走出课程改革的困境,需要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课程变革模式相结合,实施转型的学校领导,发展变革性质的教师文化,超越学校范围的课程变革。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外围 中心 重心转移 动力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