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11)
2023(9613)
2022(7885)
2021(6936)
2020(5345)
2019(12027)
2018(11531)
2017(21706)
2016(11567)
2015(12486)
2014(12511)
2013(12487)
2012(11966)
2011(11136)
2010(11305)
2009(10167)
2008(9921)
2007(8795)
2006(8070)
2005(7595)
作者
(34622)
(28925)
(28714)
(26916)
(18440)
(13820)
(12869)
(11216)
(11107)
(10228)
(9891)
(9658)
(9349)
(9138)
(9015)
(8904)
(8581)
(8294)
(8280)
(8275)
(7217)
(7156)
(6987)
(6636)
(6496)
(6332)
(6324)
(6321)
(5850)
(5693)
学科
(61511)
经济(61459)
管理(29161)
(26395)
地方(24370)
中国(22955)
(18009)
企业(18009)
方法(17078)
(15839)
数学(15034)
数学方法(14930)
地方经济(13560)
业经(13418)
(11798)
环境(11585)
农业(11328)
(10737)
金融(10736)
(10241)
(9828)
银行(9818)
(9680)
(9670)
贸易(9660)
(9177)
(8770)
(8739)
技术(8549)
发展(8350)
机构
学院(168606)
大学(165873)
(73212)
经济(71542)
研究(65628)
管理(60810)
理学(51380)
理学院(50630)
管理学(49850)
管理学院(49508)
中国(48661)
科学(39835)
(36750)
(33085)
(31451)
研究所(29896)
中心(29296)
(27470)
(26706)
(25730)
师范(25499)
财经(24581)
(24483)
北京(23418)
经济学(23001)
业大(22936)
(22262)
(21873)
农业(21217)
经济学院(20718)
基金
项目(113801)
科学(91327)
研究(84044)
基金(81965)
(71712)
国家(71118)
科学基金(61212)
社会(55970)
社会科(53277)
社会科学(53266)
(45712)
基金项目(43486)
(38595)
自然(37384)
教育(36740)
自然科(36543)
自然科学(36537)
自然科学基金(35826)
编号(32838)
(32012)
资助(31760)
重点(26376)
发展(26150)
成果(25737)
(25700)
课题(24376)
(24053)
(23881)
国家社会(23764)
创新(22530)
期刊
(88500)
经济(88500)
研究(55684)
中国(38983)
(26219)
科学(24182)
学报(23806)
管理(23273)
(20761)
教育(19452)
农业(18270)
(18181)
金融(18181)
大学(17936)
学学(16861)
业经(15615)
技术(14970)
经济研究(14379)
问题(13101)
财经(11668)
(10238)
(9980)
资源(9876)
(9443)
商业(8909)
(8758)
现代(8501)
科技(8477)
技术经济(8242)
世界(7945)
共检索到2683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柳卸林  王宁  吉晓慧  杨博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试图通过发挥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的溢出效应,带动其周边城市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但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基于增长极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构建考虑空间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利用2004—2018年全国31个中心城市和248个非中心城市的统计数据,对省域内经济增长极的虹吸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同一省域内的周边城市存在虹吸效应,产业同构强化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而经济距离对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没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战略参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兵兵  陈羽佳  朱晶  闫志俊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是高水平开放的重大制度创新,更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首先厘清了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然后以2015-2019年先后分四批次设立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其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净效应。研究发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能够显著提高设立城市与未设立城市之间的经济周期同步性,这表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城市的地域分布、人力资本、金融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不同而显著不同。机制检验表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主要通过制度创新的引领示范效应和资源再配置效应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文章还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文本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都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政策工具。因此,持续扩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的覆盖范围,形成多网络中心节点空间布局,探索差异化制度创新,合理优化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太虎  
由于城市发展集聚与扩散效应的客观规律,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提升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动态演化关系。文章提出通过中心城市太原合理化再配置区域生产要素、调整区域产业分工、抓住新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技术应用推广的契机,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质量,重新规划次级城市的发展路径,辐射带动次级城市要素承载能力和要素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从而在“集中”的同时“辐射”,在“聚合”的同时“联动”,在作为增长极率先发展的同时防止区域差异进一步扩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毛月平  加年丰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区域经济则是中心城市的依托和支撑。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路径是,以城市为中心由面——点——面的进程。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在现代社会,载体及其传导机制主要是企业、产业和城镇体系三者的相互作用。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是在比较利益推动、市场机制驱动、制度变迁促动、人居环境拉动等动力机制的合力作用下通过企业、产业、城镇体系等载体实现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俊杰   徐淑云   周怡  
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它不仅体现在区域间的不均衡,也存在于特定区域内,例如中部六省之间的差异。省会城市作为省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是推动省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其发展状况对整个区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中部六省的发展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虹吸效应和囚徒困境现象。相对发达的省份,尤其是那些发展迅速的省会城市,会虹吸相对落后省份的资源。这导致人才、资金和物资等资源从落后地区省份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对后者的发展构成不利影响。此外,随着一些省份实施以强化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强省会”战略,地方政府之间开始显现出明显的“囚徒困境”特征。即当一个省份致力于扩大其省会城市的规模和影响力时,邻近省份为了不失去竞争力,也被迫采取相似的策略,以防止资源流失。基于中部六省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虹吸效应的存在。特别是江西省,其省会城市首位度在过去十年左右呈现下降趋势,在吸引人口、人才、金融和产业等关键资源方面的能力明显不如其他省份,这是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缩小与邻近省会城市的经济差距,那些省会城市首位度较低的省份需要加强省会城市的建设,以集聚更多资源于本省,并尽可能吸引邻近省份的资源。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立华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一直受到人们关注,但是对于造成区域之间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区域间的乘数效应却往往被忽略。以国内外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或者具体政策研究为理论背景,对中国现行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进行客观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目前主要的几种区域协调机制还是不尽完善,要么在实施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要么实施的效果差强人意。因此,不妨将区域间的乘数效应作为理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来构建区域协调机制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换句话说,在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关联乘数效应后,一项好的具有可实施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至少要对所有区域造成的总效应呈现为正的状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俊成  杨益明  黄继发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区域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作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心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部省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潜力与条件、竞争力差异等进行了研究,认为中部地区多中心竞争是限制竞争力、协调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合作与互动是中部地区整合优势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从区域经济、产业、要素流等方面提出了通过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区域合作、发展现代服务经济等培育竞争力与协调发展战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楼洪豪  
苏浙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结构上存在着差距甚大的三大地带。中间地带的“二传手”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是加大区域经济在空间结构上的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统筹长三角的协调发展中应该将中间地带城市的发展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文章以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建设为例对此提出相应的若干对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桐  
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努力探索区域一体化和均衡发展的今天,重新回顾和梳理杜能、弗里德曼、克鲁格曼、伯吉斯等学者有关"中心—边缘"结构的理论脉络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变革和未来的理论建构都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心—边缘结构的视角下,工业社会在总体上呈现出的就是一种"中心—边缘"结构,在区域发展中尤其如此,即中心区在资源占有、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占据优势甚至强势地位,并借此对边缘区域进行支配或控制。自人类进入后工业化进程以来,作为工业社会成熟形态的"中心—边缘"结构在总体上已经表现出了许多去中心化的迹象与趋势,但要完全消解这一不平等结构仍然充满障碍。因此,我们需要同时在实践与理论层面上明确提出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任务与命题。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方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探索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研究中国整体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同群效应,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内部存在着正向的同群效应;较大规模城市对较小规模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积极的同群效应;较小规模城市对较大规模城市有正向的同群效应;相同规模城市之间也有正向的同群效应。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对不同规模的城市进行科学定位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栋生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这样多民族的大国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论文科学地诠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的演变与现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系统准确地阐释了党中央有关宏观区域经济的政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党兴华  郭子彦  赵璟  
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出发,并通过关中城市群实例,分析得出市场外部性与政府行为外部性是导致城市群内部利益矛盾的重要原因,进而造成城市群发展不协调。要减弱外部效应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解决思路是外部效应的内部化,通过制度的合理制定,达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小龙  安冰洁  刘建伟  
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主要内容之一,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城市是最重要的增长极。本文根据2009年城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报表数据,分析研究我国城市区域发展总体情况,并侧重于对我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比较分析。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姚常成  阮嘉馨  朱宝清  
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指导的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进程,虽然取得了诸多成绩,但其理论对于如何破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两极分化等问题还存在一定局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空间演化规律等方面的分析能为协调发展提供较好的理论参考。它强调多中心城市群协调发展实践需要从把握空间演化的主要矛盾变化出发,在遵循生产力发展逻辑的前提下,注重“空间的生产”观念转变以及“时空修复”逻辑工具的运用。除此之外,在“空间正义”成为协调发展的优先价值情境下,还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内涵。如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多中心城市群协调发展空间新格局得以形成和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永浩,周军  
建设大韶关中心城市设想──韶关曲江协调发展探讨曾永浩周军(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广州510030)(中山大学城市与资源规划系,广州510275)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城镇密集地区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相距很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