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45)
- 2023(16571)
- 2022(14371)
- 2021(13341)
- 2020(10993)
- 2019(25461)
- 2018(25111)
- 2017(48267)
- 2016(26081)
- 2015(29221)
- 2014(29283)
- 2013(28645)
- 2012(26466)
- 2011(23840)
- 2010(23768)
- 2009(21317)
- 2008(20439)
- 2007(17689)
- 2006(15494)
- 2005(13460)
- 学科
- 济(109360)
- 经济(109248)
- 管理(71496)
- 业(68576)
- 企(54984)
- 企业(54984)
- 方法(46678)
- 数学(40646)
- 数学方法(40101)
- 中国(32531)
- 农(29978)
- 地方(29131)
- 业经(24534)
- 财(24032)
- 学(22818)
- 农业(20444)
- 贸(18281)
- 贸易(18268)
- 环境(17885)
- 易(17594)
- 制(17409)
- 理论(17148)
- 技术(16985)
- 和(16823)
- 银(15825)
- 银行(15780)
- 融(15768)
- 金融(15765)
- 发(15348)
- 行(15135)
- 机构
- 学院(362572)
- 大学(362085)
- 管理(143931)
- 济(143063)
- 经济(139810)
- 理学(124771)
- 研究(123519)
- 理学院(123303)
- 管理学(120987)
- 管理学院(120331)
- 中国(90493)
- 科学(77969)
- 京(77556)
- 财(63474)
- 所(61203)
- 农(59326)
- 中心(56283)
- 研究所(55999)
- 业大(55124)
- 江(52532)
- 财经(51063)
- 范(50186)
- 师范(49693)
- 北京(48802)
- 经(46544)
- 农业(46341)
- 院(45814)
- 州(43307)
- 经济学(42465)
- 师范大学(40256)
- 基金
- 项目(254332)
- 科学(200091)
- 研究(185210)
- 基金(183374)
- 家(159937)
- 国家(158592)
- 科学基金(136761)
- 社会(116083)
- 社会科(109951)
- 社会科学(109919)
- 省(100367)
- 基金项目(98068)
- 自然(89647)
- 自然科(87577)
- 自然科学(87556)
- 自然科学基金(85925)
- 教育(85177)
- 划(84059)
- 编号(75801)
- 资助(74901)
- 成果(60092)
- 发(57398)
- 重点(57101)
- 部(55159)
- 创(52619)
- 课题(52399)
- 创新(49074)
- 科研(48381)
- 国家社会(47331)
- 教育部(47173)
- 期刊
- 济(157118)
- 经济(157118)
- 研究(105895)
- 中国(69663)
- 学报(56971)
- 农(53895)
- 科学(53211)
- 管理(52612)
- 财(46505)
- 大学(43656)
- 教育(42500)
- 学学(41062)
- 农业(37939)
- 技术(33202)
- 融(30087)
- 金融(30087)
- 业经(27311)
- 经济研究(24385)
- 财经(23905)
- 问题(21855)
- 经(20410)
- 图书(19524)
- 业(19125)
- 科技(17919)
- 资源(17474)
- 技术经济(17212)
- 理论(17145)
- 版(16542)
- 现代(16467)
- 商业(16242)
共检索到5297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红玲
本文认为中部塌陷的主因就在城镇化严重滞后尤其是中心城市规模极不适应。广东省1995—2005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关键就在深圳、广州等超级巨城的崛起,辐射带动众多城镇向工业卫星城、专业化配套生产中心镇的非农化转型,结果形成了珠三角城市群并发展为经济强省。中部六省虽已在国家战略层面规划建设六大省域性城市群,但目前都还面临着中心城市规模不相适应、辐射带动作用力欠强的问题,唯有统筹城乡区域规划、适当调整行政区划以完善其发展功能,尽快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并加快非农化转型和城市群形成,才能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和持续有效地扩大内需。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城市群 扩大内需 中部地区崛起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彭荣胜
中部城市群的总体规模比较小,目前还没有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群,都还处在发展的雏形期,经济实力较弱,此外,还存在等级结构不健全、核心城市实力不强、产业结构层次低、创新能力不高以及范围界定主观性较大等问题。重点建设城市群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一个重要途径。应按照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思想,确定中部城市群的等级结构和功能定位,把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国家级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使其发挥组织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龙头”作用;中部城市群发展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学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城市内部一体化机制与城市群之间协调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
城市群 增长极 中部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翔 徐美
根据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省际边界城市的特点,构建湖南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选择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和聚类分析法,结合湖南实际,选择岳阳、郴州和怀化作为湖南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培育对象。在此基础上,从综合经济实力、中心性与辐射带动力、产业发展及区位交通条件等方面对其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由此认为湖南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培育提升可从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业、加快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省际边界中心城市 湖南 岳阳 郴州 怀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志宇 张扬
以湖南省为例,运用中心地理论与聚集分形模型分析了"3+5"战略规划下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等级体系。结果表明:"3+5"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兼有市场原则(K=3)与交通原则(K=4)的双重性质,且服从K=133的勒施市场等级指数,属第46级市场区;同时,"3+5"城市群以一级中心地为中心,其二级中心地空间分布紧凑合理,三级中心地较为松散,四级中心地呈现内松外紧的双分形结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强 陈怀录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系统组织的高级阶段。在总结已有都市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都市圈中心城市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心城市主导下的都市圈系统的发展演化;研究了中心城市通过各项城市功能的发挥,如何有效组织、带动和调控整个都市圈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
都市圈 中心城市 功能组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玲玲,魏晓,陈威
在东部开放、西部开发的现实背景下,中部塌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中部省份之一的湖南,如何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文章分析了湖南经济发展的现状,重点对湖南与中部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加快实现湖南经济崛起的对策。
关键词:
中部塌陷 中部崛起 湖南 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盛垒 杜德斌 钟辉华
回顾了“中部崛起”论提出的背景,结合湖南经济发展实际,分析了其在中部崛起中将获得的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并针对省情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
中部崛起 湖南 机遇 挑战 措施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秀生
一、城市与城市群城市是在“城”和“市”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区域经济学更关心的是如何从经济角度界定城市的特征。城市的特征。一是经济活动的高度聚集。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中心,经济活动和经济资源聚集使得城市在区域经济中要承担起重要的责任。二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相比,城市产业结构往往处于较高的阶段,领先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水平。三是开放性。城市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谢守红 刘春腊
中心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的核心,是区域发展的增长极。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实力薄弱是制约该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促进中心城市崛起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所在。文章从城市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科技教育、对外开放等4个方面选取15项核心指标,对我国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分析,并由此提出加快我国西部中心城市发展的若干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城市综合实力 西部大开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武清华 姚士谋 薛凤旋 张落成
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经济重心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中心城市实力较弱,辐射作用不强,城市群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群间缺乏沟通与合作。针对我国中部城市群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武汉都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都市圈等中部6大城市群的发展策略:尽快建成我国中部经济发展轴,壮大节点的经济实力,努力建成产业集聚的核心地区,发展传统农业,但要引导向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方向前进,强有力地提升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同时注重我国中部地区城乡统筹规划与示范区的建设,保护本区域的旅游生态区、建成重要的国际旅游区,促进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全面推动区域城镇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立荣 姜明军 陈娜
从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五大要素即节点、通道、流、等级和网络出发,系统分析了湖南长株谭城市群空间组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城市群中首位城市是长沙,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区,次级城市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城市群陆路交通的分布是以长株潭为中心,向外围呈环状逐渐降低的格局。城市群空间要素成集聚形式,且要素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即向长株潭核心区集聚。城市群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规模等级体系。最后提出了城市群空间组织优化的基本思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红 张平宇
高等级公路是城市群城际联系的快速通道,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22个入网城市的最短路径矩阵为基础,选取通达指数、伸展指数、趋中指数等指标,对辽中城市群高等级公路网络的发育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辽中城市群高等级公路网络的发育程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明显的"核心-外围"模式,通达指数最高的城市集中在中部地区(沈阳周围),较低的城市分布在外围地区;趋中指数排序与通达指数排序相吻合;作为城市群重要门户城市———营口的通达性丞待提高,城市群南北向高等级公路网络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艳 程遥 刘婧
以郑州及中原城市群为案例,从城市群产业整合的角度探讨如何发挥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作为城市群的经济重心仅仅是满足了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而是否形成城市群的服务中心、高端制造业中心和创新中心,才是中心城市扩散效应得以有效发挥进而促进城市群产业整合的关键。中原城市群现状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制造业的低端发展,群内缺少有效的经济结构联系,亟待进行产业整合。这与中心城市郑州的经济弱质性导致其扩散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密切相关。未来郑州的发展方向不在于追求提升经济总量进而提高首位度,而需要选择在生产性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创新等有限领域形成有高度的中心,以此来组织和推动中原城市群的产业整合。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城市群 产业整合 中原城市群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所地 胡丽娜 周莉清
人才是经济发展和创新的核心动力,各城市对人才求贤若渴,相继发布人才新政以招贤纳士。从城市硬条件和软因素角度,构建包含经济势能、创新投入和不动产结构的人才集聚影响因素体系,利用中国18个都市圈中心城市2008-2016年的数据,运用熵值法和随机效用模型分析影响人才集聚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心城市经济势能、创新投入和不动产结构与人才集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影响程度不同,不动产结构对人才集聚度的影响最大,是经济势能影响的2.23倍,是创新投入的1.64倍;其次是创新投入,其影响是经济势能的1.36倍。且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中心城市不动产结构、创新投入和经济势能每增加一个单位,人才集聚度将分别上升0.42、0.25和0.19个单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方创琳 张舰
中国城市群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全国生产力布局格局中起着战略支撑点、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的作用。本文针对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存在的新问题,从权力、财力、法力和能力四方面构建了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协调保障机制、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和资源环境保障机制等四大保障机制,提出了加快城市群健康发展的若干对策措施。包括:明确国家归口管理机关,组建国家级城市群协调发展管理委员会和跨城市的行业协调组织;建立城市群公共财政机制和公共财政储备制度;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立法工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衡阳在湖南“3+5”城市群产业发展中的金融对策研究
湖南“3+5”城市群中娄底市旅游生态足迹研究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中心城市功能扩散差异性研究——以杭州都市圈中心城市与紧密层城市为例
城市化过程对土地覆被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
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分形测度及影响因素——基于北京、上海、广州的实证研究
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影响时空特征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地区为例
VPAUI指数监测中部城市群2001年~2013年建设用地扩张——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例
科学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辐射效应研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效评价研究——基于湖南省长沙部省属公立医院运行数据的分析
中心城市房地产政策的区域溢出效应研究——基于11个城市群的时空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