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43)
2023(9422)
2022(7605)
2021(6706)
2020(5812)
2019(12787)
2018(12309)
2017(23898)
2016(12628)
2015(14114)
2014(13756)
2013(13798)
2012(12546)
2011(11126)
2010(11300)
2009(10595)
2008(10859)
2007(9974)
2006(8821)
2005(8265)
作者
(37179)
(31355)
(31219)
(29455)
(20045)
(14947)
(13868)
(11973)
(11754)
(11162)
(10713)
(10387)
(10367)
(9937)
(9709)
(9425)
(9150)
(9012)
(8899)
(8873)
(7710)
(7687)
(7509)
(7133)
(7075)
(6934)
(6872)
(6757)
(6180)
(6126)
学科
(75094)
(70548)
企业(70548)
(65955)
经济(65883)
管理(56007)
方法(27942)
业经(26525)
(22835)
(22180)
数学(20128)
数学方法(20001)
(18451)
财务(18438)
财务管理(18430)
企业财务(17477)
农业(16791)
技术(16087)
中国(13726)
(13348)
(13318)
(12708)
(12242)
地方(12162)
企业经济(12090)
经营(11231)
理论(11178)
(11054)
贸易(11045)
(10691)
机构
学院(194109)
大学(186221)
(89827)
经济(88484)
管理(81655)
理学(70241)
理学院(69614)
管理学(68871)
管理学院(68487)
研究(61557)
中国(49575)
(40960)
(38250)
科学(34958)
(34383)
财经(32804)
(30692)
(29764)
(29743)
中心(28062)
业大(27892)
研究所(27489)
农业(26993)
经济学(26992)
经济学院(24575)
商学(24280)
财经大学(24189)
商学院(24072)
北京(23644)
经济管理(23253)
基金
项目(126373)
科学(102545)
基金(94940)
研究(92088)
(82332)
国家(81581)
科学基金(72551)
社会(62424)
社会科(59454)
社会科学(59438)
基金项目(50166)
(49797)
自然(46609)
自然科(45608)
自然科学(45596)
自然科学基金(44884)
(40124)
教育(39984)
资助(38275)
编号(35014)
(32939)
(30047)
重点(28111)
(27943)
(27817)
创新(27168)
国家社会(26802)
成果(25973)
(25385)
人文(24422)
期刊
(101980)
经济(101980)
研究(56483)
管理(36299)
(34952)
中国(33754)
(32318)
科学(26384)
学报(24710)
农业(22421)
大学(19667)
学学(19175)
业经(18875)
技术(18843)
(17969)
金融(17969)
财经(16843)
经济研究(16314)
(15166)
(14733)
问题(13320)
技术经济(13223)
现代(11201)
世界(11043)
(10979)
教育(10596)
财会(10529)
商业(10457)
经济管理(9605)
国际(9533)
共检索到2899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王良举  王永培  袁平红  
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使用半参数方法测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使用分位数方法识别中心区企业生产率优势的来源,揭示经济集聚以及异质性企业非随机的区位选择带来的选择效应与分类效应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心区企业生产率优势可能是集聚效应、选择效应与分类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大多数制造业细分行业而言,集聚效应显著提高了中心区企业的生产率;但是在部分细分行业中,在中心区集聚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生产率优势。此外,在少数细分行业中发现了双边分类效应存在的证据。上述发现从企业异质性视角为中心区企业生产率优势的来源以及中国地区生产率差异提供了一种新的微观解释,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刘海洋  刘玉海  袁鹏  
新经济地理理论通常认为集群地区的生产率优势源于集聚效应,而"新"新经济地理也认可选择效应(激烈竞争导致高效率企业才能生存)。本文证明了两种效应的存在性,进而运用企业微观数据分析,发现中国集群县市的企业(1)具有生产率优势;(2)低生产率企业少(左断尾),高生产率企业也少(无右移动);(3)企业初建时生产率高、淘汰率高、增长速度低,因而中国集群地区的生产率优势源于选择效应而不是集聚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永进  张国峰  
准确识别开发区生产率优势的来源,对于开发区的效率评价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从"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两个方面对开发区影响生产率的渠道进行了论证,进而运用Combes et al.(2012)的方法对开发区和非开发区的生产率分布进行了系统比较,并定量识别了开发区的"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研究发现:(1)"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都显著提高了开发区的生产率水平;(2)平均而言,开发区企业的生产率优势主要源自"集聚效应",但是这种"集聚效应"持续期非常短,在开发区成立三年后就基本消失。由制度和政策优惠所形成"选择效应"则是开发区长期生产率优势的主要源泉;(3)民营、小规模、年轻的低效...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国峰  李强  王永进  
本文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运用"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分析方法,通过控制"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考察了企业"群分效应"对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多数理论预期相反,大城市集聚了大量中等效率企业,而高效率企业与低效率企业会选择小城市;不考虑群分效应会使对大城市集聚效应的估计产生严重偏误,在生产率分布的25分位点处,集聚效应被高估1.82倍;随着生产率分位点的提高,高估程度不断加剧;大城市中的低效率企业从集聚效应中获益更大。因此,作为企业快速成长的"苗圃",大城市的发展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国峰  李强  王永进  
本文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运用"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分析方法,通过控制"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考察了企业"群分效应"对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多数理论预期相反,大城市集聚了大量中等效率企业,而高效率企业与低效率企业会选择小城市;不考虑群分效应会使对大城市集聚效应的估计产生严重偏误,在生产率分布的25分位点处,集聚效应被高估1.82倍;随着生产率分位点的提高,高估程度不断加剧;大城市中的低效率企业从集聚效应中获益更大。因此,作为企业快速成长的"苗圃",大城市的发展能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嵇正龙  郑江淮  肖艳  
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异质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源于集聚效应,或者选择效应,抑或两者共同作用。江苏实施南北结对帮扶政策,推动制造业从南往北梯度转移,促进了区域间均衡发展,也改善了企业生产率。为了识别、分析江苏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优势来源于集聚效应还是选择效应,选择2000—2020年江苏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散点拟合、面板回归“、左断尾—右移动”系统识别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江苏全域和苏南地区的制造企业同时存在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且集聚效应大于选择效应,苏中和苏北地区主要表现为集聚效应。基于此,提出江苏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布局获取空间外部经济,而政府则可以通过优化南北帮扶政策提升江苏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晓萍  李平  吕大国  江飞涛  
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模型与标准集聚模型相结合的嵌套模型,采用1999~2007年中国288个地级市工业企业层面的数据,实证检验经济集聚对于企业生产率及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从1999~2007年全国总体样本的检验结果来看,经济集聚对于多数制造业行业企业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即主要表现为拥挤效应而不是集聚效应;不同规模的城市对于不同生产率企业的空间选择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低效率企业倾向选择中小城市回避市场竞争,即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效应。(2)1999~2002年及2003~2007年分时段全国样本检验结果及比较显示,在两个不同时间段,经济集聚对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生...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壮雄  杨扬  
本文在Combes等人的分布特征-参数对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格点搜索的NLS回归来识别集聚效应与选择效应的方法;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分析表明,集聚效应是解释中国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基本原因,而选择效应并不存在。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集聚效应在城市与企业层面的表现截然不同,累计集聚效应与城市规模之间呈倒S型关系,小城镇向小城市以及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扩张能够带来更大的边际集聚效应,而集聚效应系数与企业规模之间呈倒U型关系,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在集聚中获益更多。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黎日荣  
根据异质性企业理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城市的生产率:即集聚的专业化分工和学习效应直接提升企业的生产率;企业的选址行为形成选择效应和分类效应,从而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提升生产率。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3-2007年的数据对理论预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学习效应是集聚效应的主要来源,并且与企业生产率显著正相关,这表明高生产率企业倾向选址在集聚区,存在选择效应。(2)拥挤效应显著存在,市辖区尤其严重,市辖区的拥挤效应平均比全地区高1. 22%。(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增加市辖区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每平方公里增加100个生产性服务就业,企业退出的概率增加26. 91%,分类效应在市辖区显著存在。(4)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是学习效应、分类效应和选择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可发展大都市圈,使制造业适度分散或与中心城区保持适度的距离,以更大程度地获得集聚效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鑫  朱英明  李玉见  
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框架,通过纳入集聚经济的LP半参数模型估计了集聚经济影响下的企业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利用截尾分位数回归分析集聚经济下的企业空间选择。研究发现:集聚经济影响下的企业生产率分布普遍表现出尖峰长尾的特征。在该分布影响下,集聚经济的水平效应不显著,而分类效应显著。在分类效应下,本地市场效应则是企业空间集聚的主要动力,表现为企业向大市场地区集聚。专业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作用体现在不同行业不同效率水平的企业上:专业化经济影响下,劳动密集型行业低效率企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高效率企业表现出集聚的偏好;城市化经济影响下,高生产率企业普遍表现出逃避倾向,表明多样化经济地区不利于高生产率企业成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邢志平  
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使用ACF方法估计了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比较了东、中、西部地区的平均生产率水平,发现:虽然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平均生产率低于东部地区,但是其增长速度却要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趋向缩小。再利用省级层面的城镇化率指标,实证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过程不仅拉动了经济增长,而且还能通过集聚效应提高企业生产率,然而该集聚效应却随城镇化水平提高而递减。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城镇化过程因交通设施滞后明显表现出拥挤效应,抑制企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辽  吴耸杰  
本文基于全要素生产率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视角,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理论阐释并实证检验了信息技术能力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和“平滑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与周期性波动均表现了明显的惯性特征,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能够显著改善企业信息分析与决策水平而有益于全要素生产率绝对水平的增进,即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效应”。同时也加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而未形成明显的“平滑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增进对其生产效率提升效果十分突出,但在中技术密集型子样本中却表现了显著的“平滑效应”。此外,信息技术能力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呈现了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但均未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生产率“平滑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韩峰   姜竹青  
数字化转型改变的不仅仅是企业的生产方式和资源配置模式,还会赋予企业的空间集聚形态以更为明显的网络特性。本文在社会网络理论和空间经济理论基础上构建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基于2001~2020年沪深上市制造业企业和城市面板数据的匹配数据检验了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企业集聚网络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空间作用边界为50公里,该范围内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均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二者在推进生产率提升中还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和相互强化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知识外溢效应是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机制,且多样化知识外溢的作用明显强于专业化知识外溢;集群内知识学习网络的发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试点和金融危机冲击均有效强化了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及其协同效应;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还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依赖于企业所在行业类型及所有制性质等方面。本文不仅为研究数字化转型的微观经济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数字经济下的企业集聚形态转变提供了证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苏丹妮  盛斌  邵朝对  陈帅  
本文将国际生产体系下的全球价值链(GVC)和国内生产体系下的本地化产业集群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阐述了全球价值链、产业集聚与企业生产率的互动机制,并在全方位测度企业GVC指标包括分工地位、上游环节参与度、下游环节参与度的基础上对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GVC分工地位越高的企业生产率亦越高,但通过阻滞资源互通与能力互仿"双壁垒"而实施的战略隔绝弱化了本地化聚集经济对企业生产率的正向溢出。从GVC不同嵌入方式来看,GVC上游环节参与度越高的企业与本地产业集群的空间关联度越弱,而GVC下游环节参与度越高的企业与本地产业集群的空间关联度越强。深入分析集聚三种空间外溢渠道后发现,主要通过劳动力蓄水池和知识技术溢出,企业不同GVC嵌入方式与产业集聚呈现了异质性的生产率互动效应,形成了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上游嵌入者-下游嵌入者"与国内生产体系互动的二元分割结构,而中间投入共享并未发挥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曜  柯善咨  
本文通过一个改进的新新经济地理异质企业模型考察城市与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理论分析表明,高效企业能制定较低的价格、占有较大的市场,因此倾向进入大城市,而低效企业倾向选择较小的城市;城市越大,对企业的门槛效率要求越高。大城市的企业效率分布曲线相比小城市有较高的左侧截尾,而小城市相对于大城市存在右侧截尾。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检验企业固定效率在城市间的分布特征,估计显示城市效率门槛随城市规模增长而增长,筛选效应至少相当于传统集聚经济的1/5~2/5,但集聚经济和筛选效应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影响有所差异。分析还表明,降低区间交易成本有助于城市间效率分布的趋同,市场一体化将提升中小城市生产率、缩小城市间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