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05)
2023(5432)
2022(4818)
2021(4392)
2020(4030)
2019(9582)
2018(9561)
2017(18865)
2016(10796)
2015(12584)
2014(13042)
2013(13071)
2012(12442)
2011(11272)
2010(11264)
2009(10566)
2008(10648)
2007(9904)
2006(8358)
2005(7541)
作者
(32037)
(27061)
(26875)
(25822)
(17059)
(13086)
(12587)
(10653)
(10003)
(9696)
(9074)
(9007)
(8769)
(8555)
(8507)
(8507)
(8419)
(7913)
(7851)
(7761)
(6851)
(6644)
(6629)
(6216)
(6145)
(6142)
(6115)
(5995)
(5576)
(5564)
学科
(46162)
经济(46122)
(32294)
管理(28260)
方法(25121)
(25072)
企业(25072)
数学(22945)
数学方法(22710)
(15680)
(13700)
中国(11335)
农业(9494)
(9223)
收入(8961)
(8850)
贸易(8850)
地方(8808)
(8588)
业经(8159)
(8113)
财务(8099)
财务管理(8078)
(7780)
企业财务(7644)
(6717)
(6709)
银行(6688)
(6294)
(6234)
机构
大学(161607)
学院(160290)
(67463)
经济(66025)
管理(59644)
研究(53363)
理学(51765)
理学院(51152)
管理学(50220)
管理学院(49911)
中国(38825)
(33790)
科学(33583)
(30555)
(29600)
(28056)
研究所(25578)
中心(25271)
业大(24932)
(24752)
财经(24550)
(23883)
师范(23683)
农业(23557)
(22213)
经济学(21866)
北京(21407)
经济学院(20100)
(19297)
师范大学(19017)
基金
项目(104196)
科学(81346)
研究(76547)
基金(74500)
(64378)
国家(63819)
科学基金(53762)
社会(47533)
社会科(45039)
社会科学(45022)
(41311)
基金项目(39675)
教育(37292)
(35216)
自然(34186)
自然科(33372)
自然科学(33360)
自然科学基金(32757)
编号(32094)
资助(31320)
成果(27094)
(24297)
重点(23895)
(22927)
课题(22486)
(21161)
教育部(20837)
科研(20547)
人文(19898)
大学(19880)
期刊
(70295)
经济(70295)
研究(46177)
中国(29311)
(25844)
学报(25753)
(24700)
科学(23121)
教育(20952)
大学(18867)
管理(18612)
学学(17728)
农业(17170)
技术(14026)
(13403)
金融(13403)
财经(12324)
经济研究(11571)
业经(11283)
(10596)
问题(10011)
(9572)
技术经济(8945)
统计(8511)
(7984)
理论(7957)
(7813)
商业(7789)
(7406)
实践(7171)
共检索到2299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沈有禄  
通过对全国15044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学段及城乡间的中小学女性教师在职称及工资收入上均明显低于男性教师,女教师不仅获得初级及以下职称、较低收入的占比均要明显高于男教师,且获得中高级职称、中高收入的占比要明显低于男教师。女性青年教师在职称晋升上难度更大,还有较大比例的教师职称未定级。东部地区女教师、农村及乡镇女教师的职称晋升相对较难,较难晋升到中高级职称;而县城及农村女教师、小学女教师和中部地区女教师则深陷中低收入陷阱,较难进入到较高及高收入段,她们在职称晋升及工资收入上与男性教师差距明显。因此,应对真正在农村地区工作的教师给予更多补助,要关注并提高县城及中部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在职称晋升与评审中应增设一些体现性别平等结果的指标要求,以阻止性别差距进一步扩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蔡茹   张新平   姚继军   周世科  
从性别视角来看,中小学校长队伍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现有研究表明,该问题受社会、组织、家庭及个人等综合因素影响。但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并未厘清失衡的根源是性别差异,还是性别歧视?针对于此,基于省域大规模调查数据,探究中小学教师“女兵男将”现象的根源,发现:性别是获得校长职位机会的重要影响因素,江苏省中小学女性教师在学历、职称、工作经验方面的资历优于男性教师,且女校长在领导力、行动力方面的能力显著优于男校长,但女性教师在竞选校长时机会显著少于男性教师。这一发现厘清了中小学教师“女兵男将”问题的根源是性别歧视而非性别差异。对此,建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政策适当向女教师倾斜,畅通女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缩短女校长职前教龄,延长女校长职业发展关键期;充分考虑学校特征和校长领导性别特质,合理搭建校领导班子;宣传女校长领导成效,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发挥女性在办学治校上的优势。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意见》指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重要任务,是推进职称制度分类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将围绕健全制度体系,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俊杰  
中小学教师职务结构初探●朱俊杰在职称改革中建立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已经实施十年了,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制度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的确立和职务试行条例的颁布实施,规范了各级教师职务的职责和任职条件,为教师队伍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姜金秋  杜育红  
中小学教师行业工资水平的高低将影响高素质人才是否选择从事教师职业,进而影响教师队伍的结构和质量。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国家政策法规,选取与中小学教师学历相当行业、公务员、国民经济中等偏上水平、物价作为参照系,分析1990—2010年我国教师的相对工资水平,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增长很大一部分被物价上涨所抵消;中小学教师工资低于学历相当行业劳动者;中小学教师工资在2010年前低于公务员工资;中小学教师工资始终未能达到国民经济行业中等偏上的水平。提出以最低标准、法定标准、市场标准、学历标准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四种方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廷洲  金晨  金志峰  
2015年,我国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基于多元评估理论框架,采用访谈、问卷调查、文本计量分析等方法,在全国11个省、48个县(区、旗)开展评估研究,发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矛盾:中高级岗位急缺;学校自主权体现不足;"评聘分开"积累待聘人员;部分高级岗位教师职业倦怠;部门协同机制未理顺;高级岗位分布不合理等。研究认为:改革将职称定位为专业技术职务符合一般规律;改革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高级岗位稀缺的矛盾更加尖锐。为此建议: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制度",按照各自规律进行设计;构建人社部门授权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治理机制;在待聘人员集中地区投放过渡指标;完善工资结构;落实学校自主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安雪慧  
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结构不仅是影响中小学教师供给的重要因素,而且对吸引、培养和保留高素质的教师十分关键,并由此影响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稳定增长,逐步保障了教师数量供给充裕,但现存的教师工资外部差异,影响着对优质教师的吸引、保留以及紧缺学科教师的供给。教师工资的内部差异和结构,则造成教师资源的单向流动和结构性短缺,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各级政府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努力,提高和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尤其是津补贴标准和项目,消除实际存在的教师工资外部和内部差异,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晓光  
研究取向是芬兰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突出特点,目标是培养教师的教学思维,以研究方法的学习为根基,以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为培养方式,注重研究与探究的关系、研究的生产者与研究的消费者的关系、外显与内隐的关系以及大学与中小学的关系。借鉴芬兰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教师职前教育,应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发挥教师教育者的榜样作用,强化大中小学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动教师成为研究的生产者,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动态融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郑建君  付晓洁  
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成长机会与知识共享的关系,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考察知识共享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和组织支持感的调节效应。通过问卷调查,对20所中小学校的1 342名教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共享效能感在职业成长机会与知识共享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即职业成长机会通过知识共享效能感间接影响中小学教师的知识共享;职业成长机会与知识共享效能感的直接关系,以及其通过知识共享效能感的间接关系受到组织支持感的调节,且其直接效应在低组织支持感的教师中成立,而间接效应在高组织支持感的教师中成立。提升教师的知识共享表现、加强学校内部的知识交流水平、提高学校的整体学习能力与办学质量,应在今后的管理实践中给予教师更多的职业成长机会,提供便利条件和组织支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耿文侠  冯春明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韶峰  
当前,中小学教师职务的评聘关系处理有多种方式。评聘合一的模式导致教师的三大任用制度在结构上不尽合理。完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须将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与现行教师资格的认定合并,将教师职务的聘任与现行教师聘任制度合并,形成新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和教师聘任制度。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朱宁波  朱刚琴  
目前 ,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党和国家再一次提出要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这意味着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应该采取理论分析的方法 ,结合社会现实要求 ,更加全面系统地完善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睿娟  申敬红  李敏  游旭群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建设。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的内容,始终包含"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规范""个人品德修养"三个方面。近年来,我国的教师职业规范建设呈现出从工具本位转向教师本位、从提倡到提倡与禁止并重、日益注重规范的针对性、科学化、国际化等特征,形成了教育、宣传、考核、激励、监督、惩处、保障七方面的实施机制。注重地方性、校本性教师行为规范细则的制订,加强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强化师德教育中的以能养德,是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建设应该关注的方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邢克超  
国外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启示邢克超一在欧洲──近现代师范教育的发祥地,随着教会和地方政府权力的加强,教师自生自长、自由执业、一人一校的身份等现象逐步发生变化,或先后,或同时,或分别受制于宗教和政治权力,成为神职或公职人员,或同时具有双重身份。文艺复兴...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安海燕  刘洪福  
通过对135名参加资格培训的教师进行职业承诺和职业认同问卷的调查发现,参加资格培训教师的职业承诺和职业认同水平较高,其中规范承诺水平最高,其次是情感承诺,而继续承诺较低;职业价值观水平较高,其次是职业行为倾向,依次为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不同教学年级的教师在情感承诺和角色价值观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表现为高中教师的情感承诺水平和角色价值观水平高于初中教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