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94)
2023(6851)
2022(5596)
2021(5153)
2020(4116)
2019(9013)
2018(8797)
2017(16622)
2016(9255)
2015(10311)
2014(10482)
2013(9894)
2012(9231)
2011(8457)
2010(8653)
2009(8396)
2008(8602)
2007(7807)
2006(7128)
2005(6840)
作者
(25052)
(21008)
(20773)
(20000)
(13450)
(9915)
(9505)
(7992)
(7896)
(7629)
(7096)
(7016)
(6856)
(6786)
(6730)
(6484)
(6110)
(6109)
(6026)
(5974)
(5397)
(5077)
(5011)
(4843)
(4794)
(4685)
(4656)
(4619)
(4240)
(4059)
学科
管理(36180)
(34053)
经济(33974)
(33742)
(31807)
企业(31807)
(14895)
(13860)
方法(12529)
业经(10268)
(10114)
中国(9753)
(9616)
财务(9599)
财务管理(9578)
数学(9454)
数学方法(9266)
企业财务(9214)
(9047)
体制(8649)
理论(7992)
(7523)
银行(7518)
(7168)
(7089)
(6945)
金融(6943)
(6811)
环境(6278)
(5841)
机构
大学(138662)
学院(136875)
(56409)
经济(55110)
管理(51177)
研究(44733)
理学(43731)
理学院(43274)
管理学(42680)
管理学院(42402)
中国(33758)
(32208)
(28567)
财经(24410)
科学(23559)
(21989)
(21659)
(21013)
(20376)
师范(20257)
中心(20115)
研究所(18404)
经济学(18338)
财经大学(18155)
北京(18083)
(16895)
师范大学(16396)
(16310)
经济学院(16238)
(15748)
基金
项目(84988)
科学(68793)
研究(68235)
基金(62299)
(52207)
国家(51718)
科学基金(45281)
社会(45123)
社会科(42656)
社会科学(42647)
教育(33444)
(32474)
基金项目(31839)
编号(28043)
(27572)
自然(25978)
成果(25609)
自然科(25329)
自然科学(25323)
自然科学基金(24889)
资助(24226)
(23639)
课题(20653)
(20491)
重点(19768)
国家社会(18990)
(18977)
教育部(18651)
(18232)
(17893)
期刊
(68113)
经济(68113)
研究(46514)
中国(30607)
(27822)
教育(23212)
管理(21371)
学报(17350)
科学(17282)
(15590)
大学(14620)
(14616)
金融(14616)
学学(13599)
财经(13455)
(11578)
技术(11320)
经济研究(10265)
业经(9835)
农业(9772)
问题(8663)
财会(7099)
(6707)
会计(6643)
(6541)
现代(6374)
理论(6285)
改革(6047)
(6047)
职业(6045)
共检索到2137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廷洲  郅庭瑾  吴晶  
编制是我国教师人事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是确定学校人员总量及其种类、结构的依据,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关键功能。但在实践中,教师编制存在诸多矛盾。诸如,关于编制总量余缺的认识存在对立且对这种对立的归因存在分歧,地方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出现竞争博弈,教师个体对编制的认知与制度定位之间也存在深刻矛盾。教师编制具有多重属性,对执政党而言,是执政资源和政治资源;对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而言,是重要的行政资源;对教师个体而言,是象征身份、职业稳定性和社会地位的符号资本。同时,教师编制还具备公共资源的属性,很容易陷入“公地悲剧”式的治理困境。推动教师编制的有效治理,应明晰编制的多重属性,并按照其特有规律综合施策:坚持制度自信,发展完善编制制度;回归教师编制的制度初心,剥离其人事管理功能;依据行政资源的治理规律,理顺政府部门间的权责关系和工作机制;依据公共资源的治理规律,充分授权学校依托聘任制度自主建立和完善规则,实现学校的自主组织治理;澄明编制作为符号资本的积极价值,保障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工作预期。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曲恒昌  曾晓东  
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是未来我国"十二五"期间甚至更远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但是和日渐深入的教师劳动制度改革相比,教育理论对教师劳动制度的研究基础还很薄弱,这极容易导致教师劳动制度的经验主义倾向。本文试图用工资理论解释OECD国家教师工资制度及其所处的制度选择困境,并指出必要的效率工资机制及在专业主义和集体协议之间的制度选择,是进行教师工资制度改革必须明确的制度前提。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柳丽娜  朱家存  
城乡教育统筹是城乡统筹的重中之重,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统筹是城乡教育统筹的必然要求。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城乡倒挂"现象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亟待统筹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必须确定科学合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对中小学教师编制进行动态管理、设置中小学教师流动编制、充分发挥国家"特岗计划"的调控作用从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唐信焱  
从科学发展观和人才培养的视角,剖析中小学校本培训传统经验做法的现状、特点与问题,并基于人才发展工作的系统性、持续性和实践性原则,构建校本培训体系发展逻辑架构,从区域管理、培训管理、分层规划提出实践路径,从而促进中小学教师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经验获取转向专业能力和素质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新翠  
中小学教师配置标准政策对师资配置科学与否具有关键性作用。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政策变迁历程分析发现,在城乡二元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宏观背景下,教师配置编制标准也由城乡差别走向城乡统一,越来越突出公平取向。师资配置标准政策变迁表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历经渐进式和决裂式。师资配置标准政策创新需突破政府编制管理在主观博弈格局下的单纯数量规划,实现从基于服务对象数量的制度到基于服务工作量的制度的决裂式制度变迁,突出质量逻辑和专业价值。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彭昊  杨婕  唐智松  
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关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变迁逻辑进行梳理与分析显得意义非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历经了恢复式、渐进式与内涵式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变迁历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权力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及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是其变迁背后的深层结构;政策制定主体的自我强化和教师教育院校的利益依附是其产生路径依赖的重要原因;供需矛盾导致的内生性驱动与示范效应催生的外源性驱动则是推动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变迁的重要动力。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段兆兵  朱家存  
我国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目前还存在"双短缺"的现象。农村学校普遍师多生少,但优秀教师、中青年教师和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师结构性短缺,城区学校普遍生多师少,教师总量代偿性短缺。纾困之策在于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校教育质量,稳定生源;培养大量高水平教师,做大做强优质教师资源存量和增量;以城乡一体化统筹区域和城乡,通过灵活调整,化解城乡中小学教师"双短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韶峰  
自《教师法》实施以来,我国大陆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身份之争就没有停止过。从政策法规的走向来看,教师与普通劳动者的界线正在不断淡化。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私立学校的教师身份多为雇员,公立学校的教师身份有公务员、公务雇员和学校雇员之分。我国大陆地区民办中小学与教师的聘任关系,定性为劳动合同关系是合适的;但公办中小学的教师任用即便坚持实行聘任制,其聘任关系亦当定性为行政合同关系比较合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石亚兵  刘君玲  
我国历年发布的教师教育政策都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做了明确规定,对其研究可以明晰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发展的特征和演变逻辑,从而有助于教育理论界对政策文件的把握和实践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对1980—2012年我国主要教师教育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实践性、反思性与个性化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结构性取向;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变迁受教育改革事件的影响;造就"教育家"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优化的最终目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蒋建华   冯力   晋家洪  
教师培训是教师发展的重要依靠,探究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变迁逻辑有助于总结政策演进历程中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教师培训政策调整的方向。运用支持联盟框架对41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发现核心信仰呈现出外延逐步扩大、适应教育变革、整体素质与专业发展并重等特征,次要信仰呈现出培训模式多元化、培训理念人本化、培训技术不断进步、培训工作规范化与精细化等特征。结合政策取向学习、外部因素与内部震荡等变迁因素,发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呈现出伴随着信仰体系的变化而变化、内部震荡引起核心信仰变化、政策取向学习引起次要信仰变化、外部因素是政策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的变迁逻辑。为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调整向度,需要升华教师培训的信仰体系、优化教师培训的具体措施、加强教师培训的主体交流、推进教师培训的数字化转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薛欣晨  
教育学从原初时期到杜威时代都以寻求实践价值为目的,是作为"实践学科"的面目出现的。然而,至查尔斯·贾德主导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以后,教育学的理论方式发生了从"育儿艺术"到"纯粹科学"的转向。与其它经典学科一样,教育学术不再以实践功能为主要宗旨,而是以追求知识本身的生产为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学及其理论方式改变的重要标志。伴随着教育理论方式的改变,教育理论逐渐淡化甚至抛弃教育的实践责任,将追求一流学术与成果视为学科的最高价值。这一转向给基础教育的实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教育理论不再像过去那样主动关注并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越来越得不到教育理论的保护而处于孤立无援之中。这一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动摇基础教育的理论根基,甚至损害基础教育数十年改革的发展成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毛齐明  
教师学习发生在"心际"和"内心"两个层面,包含四个基本环节。但正规教师教育和培训往往忽略了发生在"内心"层面的内隐学习,结果导致教师发展不充分。教育理论研究者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对促进教师内隐学习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在探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案例阐述教育理论研究者介入中小学教师学习的内在机制其自身应该具备的条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克松  熊晴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需"与职业院校的"能为",以及双方合作实现的互惠共赢是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职业院校以课程为中介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有两种向度,即介入作为学科课程和作为活动课程的劳动教育。按照课程开发主体与资源要素的流向,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主要有单向被动输送式、单向主动介入式和双向互动合作式三种样态。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铁成  
对中小学教师的实践反思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新的探索。首先明确了实践反思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实践反思对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最后重点论述了中小学教师实践反思的具体策略,包括观察反思、对话反思、写作反思和教育教学研究反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