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40)
2023(3387)
2022(2794)
2021(2666)
2020(2252)
2019(4919)
2018(5002)
2017(8604)
2016(5386)
2015(6565)
2014(6994)
2013(5924)
2012(5409)
2011(5054)
2010(5161)
2009(4559)
2008(4305)
2007(4219)
2006(3670)
2005(3295)
作者
(15468)
(12956)
(12619)
(12204)
(7999)
(6065)
(5967)
(5133)
(5020)
(4726)
(4362)
(4318)
(4186)
(4110)
(4069)
(3974)
(3847)
(3822)
(3800)
(3548)
(3394)
(3295)
(3050)
(3015)
(2996)
(2866)
(2823)
(2767)
(2738)
(2721)
学科
管理(13202)
(12601)
经济(12572)
(8792)
教育(7587)
(7134)
企业(7134)
中国(5919)
(5213)
理论(5171)
(5059)
(5028)
教学(4738)
(4572)
(3990)
方法(3734)
政治(3338)
思想(3277)
(3271)
银行(3258)
(3182)
思想政治(3153)
政治教育(3153)
治教(3153)
德育(3130)
(3100)
金融(3093)
业经(3027)
地方(3018)
体制(2921)
机构
学院(70254)
大学(70193)
研究(25993)
管理(21499)
(21036)
经济(20241)
理学(18101)
中国(17881)
理学院(17690)
科学(17140)
管理学(17050)
管理学院(16892)
(16405)
(13840)
(13742)
(13713)
师范(13547)
研究所(12556)
(12461)
教育(12058)
中心(11755)
技术(11606)
业大(11199)
(11051)
农业(10924)
师范大学(10638)
北京(10521)
(9773)
(9588)
职业(9256)
基金
项目(45661)
研究(36702)
科学(35212)
基金(29539)
(25853)
国家(25530)
科学基金(20904)
社会(20217)
教育(20086)
(19813)
社会科(18825)
社会科学(18820)
(17173)
编号(16937)
成果(15939)
基金项目(15023)
课题(13750)
自然(12926)
自然科(12618)
自然科学(12612)
自然科学基金(12356)
资助(12136)
(11626)
重点(10793)
(10374)
项目编号(10347)
(10028)
大学(9809)
(9714)
(9604)
期刊
(26341)
经济(26341)
教育(25282)
研究(23387)
中国(22630)
学报(13552)
(12847)
科学(10781)
大学(10325)
学学(9136)
(9074)
管理(8648)
农业(8583)
技术(8119)
职业(7532)
(5268)
金融(5268)
业经(4828)
图书(4736)
技术教育(4390)
职业技术(4390)
职业技术教育(4390)
(4366)
财经(4225)
(4164)
论坛(4164)
(4113)
经济研究(3974)
业大(3769)
(3731)
共检索到115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欧阳昱北  
今天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实施德育渗透的同时,应研究当代中学生的群体性的心理倾向,以实现班级政治思想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 必须看到:当代中学生是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作为教育的群体,他们正经历着从知识结构到社会意识,从生理机制到心理呈现的种种巨变。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规范、教育模式、家庭影响、班级导向、学生构成等等,又使他们在心理承受等方面呈现出群体性的不平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董丁戈  杨宝泉  田丽艳  
青年学生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不同,应属于常规群体的范畴,其群体行为具有自身的特点。青年学生群体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意向性、社会性、偶发性、爱国性、涉外性群体性行为。青年学生群体行为的诱发因素较多,要注意采取积极的调控措施。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范超  胡金生  
对643名中学生的测查结果表明,中文版中学生宽恕倾向量表包括宽恕他人、积极自我宽恕和消极自我宽恕三个较为清晰的维度,其克伦巴赫α系数依次为0.81、0.63和0.67,各分量表得分和攻击性得分间存在显著的关联,中学生宽恕倾向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均不显著。宽恕倾向和学校适应感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关联,它对学校适应感的解释率为3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霍虹  
文章以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心理特征的负面催化作用为切入点,客观分析其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心理特征,提出从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营造法治化校园环境;加强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影响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参与网络事件学生的心理疏导几方面采取措施,以期有效疏导、应对和化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中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张景焕李慎力问题的提出青春期教育的研究,在我国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还是一个崭新课题。无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青春期都是一个人从童年向成年转化的过渡时期,它对一个人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0年代初,上海...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冲  邹泓  
以北京市2所重点校和2所普通校的717名初高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中学生情绪智力和创造性倾向发展特点及二者的关系。结果发现:(1)中学生的情绪智力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在情绪感知、情绪理解、情绪管理3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情绪感知、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维度还存在学校和年级的交互作用;(2)中学生在创造性倾向的自信心维度存在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3)情绪智力与创造性倾向显著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情绪感知、情绪理解和情绪运用显著正向预测创造性倾向,情绪管理显著负向预测创造性倾向。情绪智力对创造性倾向总分的预测力为26%,其中情绪感知和情绪管理对创造性倾向的解释力最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薛源  
在课程评价中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受课程范式的制约与影响,课程范式集中体现了现代范式或后现代范式的精神与意髓。本文分析了导致课程评价中学生的主体性失落的根源——课程的现代范式,指出在课程评价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立足于新的课程范式和人的主体间性,并探讨了作为课程评价多元主体之一的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于蓉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高校学生利用网络平台集聚,在现实中爆发并对高校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行为事件。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主要由大学生利益受损和社会问题引发。群际偏见和群体认同是推动群体性事件演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不同,群际偏见和群体认同会以不同的作用方式推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以不同的模式演化。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宋香丽  
从利益博弈视角审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生活中正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大学生同高校和地方政府之间利益非均衡博弈,导致大学生的自身权益受损,这是诱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变化,是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潜在因素;消极心理,是引发大学生群体事件的自身因素。应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管理策略包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畅通大学生利益诉求机制;建立大学生群体事件预警机制;建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化解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魏亚  李继友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近年来上升势头明显,日渐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不利因素。切实有效地解决此类矛盾,保障高校稳定的教育秩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建设和谐校园,探索从心理和思想层面化解此类事件的诱因,是文章着重讨论的问题。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高述华  
一、中小学生班级群体的性质定位研究 群体(group)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每个人都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个体在群体中生活,并在群体中发展。中小学生的班级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但这种特殊群体的性质是什么,在心理学界却有不同的观点。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中小学生的班级群体是“工作群体”。Aldetfet(1977)、Hackman(1987)和Robbina(1994)曾给工作群体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它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相互协作的由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并总是置于一个或更大的社会系统中作为群体成员,他们要完成在群体中所担负的责任,同时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是影响到别人。具有这种定义特征的,不仅仅...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邓国彬  
目前,我国正处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在各种因素的诱发下呈多发趋势,已成为影响校园稳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潜在威胁。文章分析了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高校管理因素、学生心理因素,研究了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突发性、双向性、网络化和放大性。文章提出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应对策略:事前建立预防体系;事中突出快速反应;事后强调整改落实。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凤月  
我们的教育要做到全人教育,必须要对学生的性格给予热情的关怀。在对高中阶段的高才生与普通生群体性格类型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阶段的教育如何科学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并科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得到和谐发展,真正做到使我们的教育适应我们的学生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能提出了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