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63)
- 2023(13627)
- 2022(11924)
- 2021(11102)
- 2020(9356)
- 2019(21108)
- 2018(20948)
- 2017(40128)
- 2016(22016)
- 2015(24435)
- 2014(23967)
- 2013(23752)
- 2012(21641)
- 2011(19479)
- 2010(19233)
- 2009(17592)
- 2008(16944)
- 2007(14654)
- 2006(12777)
- 2005(10708)
- 学科
- 济(82748)
- 经济(82564)
- 管理(64914)
- 业(58219)
- 企(48802)
- 企业(48802)
- 方法(40132)
- 数学(33644)
- 数学方法(33309)
- 农(23684)
- 学(21886)
- 中国(21291)
- 财(21212)
- 环境(20001)
- 业经(19722)
- 地方(16964)
- 和(16107)
- 农业(15656)
- 贸(15421)
- 贸易(15417)
- 易(14961)
- 理论(14799)
- 划(14449)
- 技术(13864)
- 制(13770)
- 务(13450)
- 财务(13389)
- 财务管理(13363)
- 企业财务(12692)
- 银(11256)
- 机构
- 大学(311107)
- 学院(308772)
- 管理(123252)
- 济(116855)
- 经济(114310)
- 理学(108270)
- 理学院(107029)
- 管理学(105095)
- 管理学院(104565)
- 研究(103641)
- 中国(74155)
- 科学(69306)
- 京(65995)
- 农(57623)
- 业大(53035)
- 所(52755)
- 财(51576)
- 研究所(48911)
- 中心(46641)
- 农业(45610)
- 江(43201)
- 财经(42441)
- 北京(41161)
- 范(40648)
- 师范(40156)
- 经(38647)
- 院(37693)
- 州(35227)
- 经济学(34146)
- 师范大学(32676)
- 基金
- 项目(224479)
- 科学(174626)
- 基金(162797)
- 研究(157513)
- 家(144718)
- 国家(143505)
- 科学基金(121831)
- 社会(99994)
- 社会科(93929)
- 社会科学(93896)
- 基金项目(87866)
- 省(87847)
- 自然(81824)
- 自然科(79758)
- 自然科学(79731)
- 自然科学基金(78285)
- 划(74668)
- 教育(70973)
- 资助(65788)
- 编号(63125)
- 重点(50249)
- 成果(49403)
- 部(48316)
- 发(47119)
- 创(46419)
- 科研(43657)
- 创新(43277)
- 课题(42667)
- 计划(42628)
- 大学(40842)
- 期刊
- 济(122969)
- 经济(122969)
- 研究(84164)
- 学报(58903)
- 中国(54374)
- 农(51559)
- 科学(50693)
- 大学(43157)
- 管理(41461)
- 学学(41019)
- 财(37607)
- 农业(35761)
- 教育(30495)
- 技术(23032)
- 业经(21306)
- 融(20988)
- 金融(20988)
- 财经(19883)
- 经济研究(19319)
- 业(17866)
- 科技(17216)
- 经(16833)
- 版(16495)
- 图书(16431)
- 问题(16253)
- 业大(16052)
- 资源(15670)
- 理论(14382)
- 林业(13825)
- 技术经济(13750)
共检索到4291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萌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实施以来,对政策成效的分析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然而,现有研究较少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基于对全国各个省份的问卷调查,从社会大众的视角出发提出两项研究假设,并采用Order Probit模型的半参估计方法,研判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社会影响和实施成效,以期能够增加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开展,尽管建立了投诉举报的社会参与机制,但是该机制在实施效果上并未完全达到社会的心理预期,从总体上看,公众并不认为这一投诉举报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另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开展能够起到改变公众消费习惯的作用,使社会消费更加倾向于绿色和环保。这一政策激励效果还会随着督察制度实施有效性的提升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郭雪萌 马佳欣
本文以2008-2017年我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样本,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为准自然实验,以重污染制造业企业为实验组、非重污染制造业企业为对照组,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环境问责制对重污染企业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问责制显著降低重污染企业的审计费用;机制检验发现,环境问责制通过提升重污染企业绿色治理水平、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层语调可靠度,来降低重污染企业审计费用;异质性检验发现,在政企关联强、风险承担水平低、地区公众环境关注高的企业,环境问责制对重污染企业审计费用的影响更显著。本研究拓展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微观后果,为规范环境风险挑战下重污染企业的审计定价、优化环境规制体系提供理论与决策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佐群 杨嘉露
环保督察是我国现代化治理的创新制度,具有行政督察和党内督察的双重性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党政问责是落实环保督察的有效手段。学界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其党政问责机制做了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其制度特征、优势,但鲜有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的问责为研究对象。通过公开信息渠道获取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责数据,从问责对象、级别人数、问责情形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有助于总结实践经验,提高问责效率。运用实证方法评估问责级别与问责情形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研究证明,部分问责情形与问责级别存在相关性。根据研究结论,可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责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建设的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佐群 杨嘉露
环保督察是我国现代化治理的创新制度,具有行政督察和党内督察的双重性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党政问责是落实环保督察的有效手段。学界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其党政问责机制做了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其制度特征、优势,但鲜有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的问责为研究对象。通过公开信息渠道获取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责数据,从问责对象、级别人数、问责情形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有助于总结实践经验,提高问责效率。运用实证方法评估问责级别与问责情形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研究证明,部分问责情形与问责级别存在相关性。根据研究结论,可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责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建设的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屈满学 李玮萱 董战峰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国家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论文以2011—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PSM-DDD模型,分析验证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使重点城市重点行业的企业债务融资规模显著下降,并且其影响在市场化进程较快的地区以及非国有控股的企业中尤为显著,这表明生态环境保护督查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规制政策,而且具有引导企业外部融资的效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屈满学 李玮萱 董战峰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国家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论文以2011—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PSM-DDD模型,分析验证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使重点城市重点行业的企业债务融资规模显著下降,并且其影响在市场化进程较快的地区以及非国有控股的企业中尤为显著,这表明生态环境保护督查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规制政策,而且具有引导企业外部融资的效果。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罗伟
本文以2014—2020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样本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央环保督察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研究中央环保督查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央环保督察能改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且在督察后仍保持显著的正效应。更重要的是,内部控制是中央环保督察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中介变量,在中央环保督察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之间发挥中介传导效应。
关键词:
中央环保督察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内部控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胜利 邓祥艳 赵礼强
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协调发展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利用2012至2021年中国县级面板数据,通过渐进DID分析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为准自然实验与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生态环保督察通过资源调控、纵横联动、监督威慑、约谈问责等多元化的行为,形成要素集聚、组织变革、文化重构及服务整合等多种效应显著促进了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县域政府竞争对这一关系通过“创新补偿效应”和“遵循成本效应”起到先增后减的倒U形非线性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环保督察政策对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会因地理区位、粮食生产区域属性以及电子商务示范县资格的不同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因此,在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政府竞争强度和县域差异,有效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胜利 邓祥艳 赵礼强
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协调发展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利用2012至2021年中国县级面板数据,通过渐进DID分析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为准自然实验与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生态环保督察通过资源调控、纵横联动、监督威慑、约谈问责等多元化的行为,形成要素集聚、组织变革、文化重构及服务整合等多种效应显著促进了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县域政府竞争对这一关系通过“创新补偿效应”和“遵循成本效应”起到先增后减的倒U形非线性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环保督察政策对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会因地理区位、粮食生产区域属性以及电子商务示范县资格的不同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因此,在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政府竞争强度和县域差异,有效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姜雅婷 杜焱强
作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一项重大体制创新和改革举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运行8年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关于其制度成效如何生成的因果机制尚未被揭示。本文运用理论建构型过程追踪对内蒙古自治区岱海湖治理过程展开长时段纵向跟踪研究,研究发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与地方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间存在由“情境建构—行为调适—效能生成”3个部件持续互动所构成的因果机制;其中,制度成效取得的关键在于“压力—能力—动力”逻辑,这一逻辑不仅实现了环境治理委托—代理机制下央地纵向关系的良性运转,而且体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本文从过程研究范式出发创新性地识别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成效”间的因果机制,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优势何以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提供了借鉴与启示,也为解决西方语境下环境治理委托—代理困境、形成具有中国话语意义的理论思考提供了方向。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马洁琼 赵海峰
不同于常规的环境规制政策,中央环保督察因具有运动式治理特征,对被督察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值得研究。为探究中央环保督察何时起效,本文致力于中央环保督察的时滞效应研究,采用2012—2019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央环保督察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时滞效应及其相关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央环保督察的效果存在时滞效应,且对不同类型污染物减排的时滞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异质性;(2)中西部地区城市具有明显的运动式应对特征,中央环保督察对中西部城市的气体污染物影响呈“U”型;(3)中央环保督察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不同污染物起效时间不同。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建国 徐艳 刘传俊
基于20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透视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行为的多种组态,以解释地方生态环境治理何以发生与再生产形式主义。研究发现:任何单一因素均无法构成形式主义问题产生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的产生实为“多重复杂并发因果”;六条路径、三类条件组态构成了地方环境治理形式主义产生的主要驱动机制,即“经济约束”驱动型,“注意力兑现悬浮”驱动型与“避责思维”驱动型,各因素的有效结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引发形式主义的发生与再生产等。为了防范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的产生,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福祉,当前亟需在推动产业转型以促进“经济”“环保”目标的平衡、内外协同以兑现政府环境注意力,以及精准问责以疏解官员“避责”情结等方面下大功夫。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建国 徐艳 刘传俊
基于20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透视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行为的多种组态,以解释地方生态环境治理何以发生与再生产形式主义。研究发现:任何单一因素均无法构成形式主义问题产生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的产生实为“多重复杂并发因果”;六条路径、三类条件组态构成了地方环境治理形式主义产生的主要驱动机制,即“经济约束”驱动型,“注意力兑现悬浮”驱动型与“避责思维”驱动型,各因素的有效结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引发形式主义的发生与再生产等。为了防范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的产生,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福祉,当前亟需在推动产业转型以促进“经济”“环保”目标的平衡、内外协同以兑现政府环境注意力,以及精准问责以疏解官员“避责”情结等方面下大功夫。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鑫 于法稳 胡晓燕
本文从生态环保督察视角,阐述县域涉农生态环境整治的现实背景、基本概念与内涵特征,并基于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概括分析县域涉农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特征。研究发现:县域涉农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重点流域面源污染、工矿业污染、生活污染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方面,呈现出复杂性、累积性、变动性和区域性等特征。县域涉农生态环境整治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困境,包括理论思维滞后导致整治实践陷入误区,主体责任缺位造成整治内生动力不足,行为能力有限导致整治效果欠佳,服务供给不足造成整治问题解决滞后等。为此,本文从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夯实主体责任、增强行为能力和提升公共环境服务供给水平等方面,提出县域涉农生态环境整治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生态环保督察 县域 生态环境整治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汪素芹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生态环保问题已日益突出。在资源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值,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的1/4,人均水资源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