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53)
2023(11717)
2022(9977)
2021(9157)
2020(8041)
2019(18795)
2018(18436)
2017(35991)
2016(19401)
2015(22069)
2014(22072)
2013(21932)
2012(20189)
2011(17996)
2010(17768)
2009(16408)
2008(16296)
2007(14359)
2006(11966)
2005(10368)
作者
(55466)
(46532)
(46314)
(44157)
(29668)
(22495)
(21302)
(18297)
(17675)
(16442)
(15740)
(15543)
(14626)
(14530)
(14422)
(14402)
(14316)
(13752)
(13418)
(13363)
(11422)
(11386)
(11143)
(10602)
(10568)
(10411)
(10393)
(10145)
(9409)
(9189)
学科
(86655)
经济(86568)
管理(59185)
(57077)
方法(48208)
(47929)
企业(47929)
数学(43494)
数学方法(43038)
(23526)
(20496)
中国(19429)
业经(17158)
(16384)
贸易(16383)
(15922)
(15773)
(15505)
财务(15462)
财务管理(15425)
地方(14982)
企业财务(14685)
(14349)
环境(13658)
农业(13592)
技术(12467)
(12366)
理论(12215)
(12169)
银行(12139)
机构
大学(282379)
学院(281037)
(120287)
经济(118093)
管理(114687)
理学(100701)
理学院(99740)
管理学(98023)
管理学院(97514)
研究(86081)
中国(65236)
(56546)
(54263)
科学(52174)
财经(44794)
(44649)
中心(42060)
业大(42029)
(41681)
(40935)
(40367)
经济学(38318)
研究所(38053)
农业(35482)
经济学院(35092)
北京(34307)
(34210)
师范(33805)
财经大学(33712)
(31497)
基金
项目(195779)
科学(155930)
基金(145996)
研究(139358)
(126639)
国家(125693)
科学基金(109969)
社会(91009)
社会科(86637)
社会科学(86615)
基金项目(77548)
(75961)
自然(72425)
自然科(70853)
自然科学(70834)
自然科学基金(69602)
教育(65582)
(63790)
资助(60716)
编号(54853)
(44676)
重点(43773)
成果(42788)
(40797)
(40752)
教育部(38934)
科研(38620)
国家社会(38558)
创新(38231)
人文(37655)
期刊
(117826)
经济(117826)
研究(74635)
中国(45317)
(43426)
学报(42965)
管理(39819)
科学(39392)
(37819)
大学(33057)
学学(31483)
技术(25703)
农业(25528)
(23830)
金融(23830)
教育(22842)
财经(22433)
经济研究(19726)
业经(19239)
(19173)
问题(16335)
统计(16210)
技术经济(14978)
(14838)
(13986)
理论(13627)
(13426)
决策(13334)
商业(13312)
(13148)
共检索到3879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高新宇   王凡凡   宋马林  
作为一种环境治理的新工具,中央环保约谈制度建立的初衷在于解决属地化环境管理体制下政策执行低效而导致的治理失灵问题,而中央环保约谈的震慑效应及其持续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文章基于我国2005—2019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中央环保约谈的震慑效应及其持续性。研究发现:第一,中央环保约谈有效降低了本地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直接震慑效应;第二,中央环保约谈对空间关联地区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产生了负向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近邻震慑效应;第三,中央环保约谈的直接震慑效应不具有持续性,但近邻震慑效应随时间不断持续和增强;第四,机制分析表明,在风险规避和价值创造的双重作用下,中央环保约谈对空间关联的被约谈城市产生了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文章聚焦于震慑效应,拓展了环保约谈的研究视角,对环保约谈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实践启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传杰  卫平  
运用LMDI方法对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进行分部门分解,得出分析结果:总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以及生产部门产业结构与总产出的变化是引起我国SO2排放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我国SO2排放强度存在一定程度的部门差异,两部门SO2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完全一致;生产部门9种能源的能源强度变化均对减少SO2排放起到了积极作用,而生活部门有3种能源的能源强度的变化引起了排放强度增加,针对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建议制定和实施灵活的减排政策。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曹翔  余升国  
以2002-2012年我国省域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在经典的Grossman分解模型中纳入环境规制效应,并把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按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进行分类,然后实证分析了内外资对我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外资给我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带来了正的规模效应、负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而内资则带来了负的规模效应、正的结构效应以及负的技术效应;与内资相比,外资仅在结构效应上占优。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污染避难假说",但并不支持"污染光环假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卓子涵  李万新  白重恩  
环境问题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工业污染仍然是造成中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因为工业企业的环境行为直接受到县、市环保局的监管,而中国具有广泛的地区差异性,政府监管的地区差异性与企业环境行为的关系如何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1998-2005年河南、湖北两省重点污染源的排污申报和运营状况的面板数据,比较两个相邻省份污染企业的环境行为,发现河南、湖北两省火力发电企业SO2排放和其所属行政区划的政府环境监管行为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对湖北火电企业的减排激励显著大于河南省企业。总体而言,中国当前环境监管制度尚未对企业环境行为产生有效的约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欣  雷怀英  
全过程污染减排,是以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前提,构建从资源能源消费,污染物产生以及到污染排放的全过程减排机制。文章以省域二氧化硫减排为例,根据全过程减排内涵,选择减排率作为全过程减排评价指标,选择节能降耗、技术进步、产业结构、治污、监管激励等环节指标,对中国全过程减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过程污染减排已在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效应。作为"中端"减排的三产比重效应较小,而技术进步效应更小,这应该是今后减排工作的重点。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王春晓  李达  
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二氧化硫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制订相关环境管理政策具有特殊意义。通过综合简化型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二氧化硫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而是呈倒N型曲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国庆  钱明辉  张平淡  
论文以工业二氧化硫(SO2)代表污染物,使用完全分解模型将污染物排放强度分解为资源节约效应和环境友好效应。分解结果显示,2001-2010年中国工业SO2排放强度降低的38.93%来自资源节约效应,61.07%来自环境友好效应,两种效应的贡献率在逐年趋同,可以说,我国正在逐步迈进"两型社会"。实证检验发现,生产技术水平越高,二产比重越高,因资源节约带来的工业SO2排放强度下降越明显。环保投资越多,环保意识越强,因环境友好带来的工业SO2排放强度下降越明显。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郭莹莹  
依据1999年~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我国各省区FDI、贸易开放与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FDI和贸易开放会促进SO2排放;人均收入与人均SO2排放量之间呈倒U型关系;能源结构变动和产业结构变动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SO2排放;技术进步会抑制SO2排放;上一期SO2排放量对当期SO2的排放量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关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郝宇  张千雪  
SO2作为一种常规污染物在1990年代初就受到中国政府的重点管控。文章利用2002-2012年我国113个城市的人均SO2排放量面板数据探讨了我国人均SO2排放量变化的内在规律,使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的回归方法检验了市级人均SO2排放量的收敛性,并分析了人均SO2收敛速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内,城市人均SO2排放量存在着绝对与相对收敛;在影响收敛速度的各因素中,人均收入的提高可以加快人均SO2排放的收敛速度,而人口密度的增加则会降低人均SO2排放量的收敛速度。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田素华  熊琴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且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与持续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密切相关,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污染天堂效应一直被广泛关注。文章基于1998~2013年中国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以中国本土企业被外资并购作为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了外资进入对中国本土企业二氧化硫(SO_2)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章研究发现,外资并购使中国本土被并购企业SO_2排放量整体降低了19%。当外资以多数股权并购、并购主体为港澳台企业、并购客体为民营企业以及在企业高集聚的地区实施并购时,外资并购的SO_2减排效果更加明显。文章的发现为通过调整存量企业股权结构进而改变其内部治理机制和经营行为来治理污染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白雪洁  曾津  
基于2008~2016年省际数据,运用Bootstrap-DEA方法,在考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等非意欲产出的情况下,核算我国30个省(市、区)的工业环境全要素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各省(市、区)大气污染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我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粗放式发展带来的负向外部效应逐渐得到扭转,产业转型升级对环保的正面作用逐步显现;载货汽车保有量和环境规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大;汽车保有量、环境规制和工业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省份异质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爱军  
本文分析了我国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区域特性,用能源技术模型和区域间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能反映我国区域差别的区域间能源模型。在静态分析中,本文假设从价税的形式对社会各部门的二氧化硫排放以不同税率征收硫税,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分区域分部门的经济波及影响和分区域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在动态分析中,本文假设从社会各部门征收的硫税在燃煤发电部门引进脱硫技术,本文给出了目前在我国燃煤发电部门已经得到利用的5种脱硫技术,分别计算了这5种脱硫技术20年间的技术普及率、环境影响、经济效果。最后,本文为实现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奇  陈小鹭  李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环境公平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利益群体对环境公平具有不同的理解,基于环境资源的特殊属性,界定环境资源使用公平的内涵。以二氧化硫为例,以省级单位为公平主体,通过构建环境基尼系数来表征我国环境公平的状况;然后利用不同评价对象经济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了调整,进而评估了我国1998-2004年环境资源使用公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二氧化硫排放的环境不公平程度比较严重并有减缓趋势。最后,利用锡尔系数的因子分解模型,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能源强度以及能源的环境强度等三个因素对于我国环境资源使用公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省经济能源强度差异对环境公平的贡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冯国强  马通  
现有文献大量关注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诅咒效应,却较少研究环境治理是否也面临类似的“诅咒”问题,以及内在的“诅咒”机制。本文利用2004-2018年我国285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SO_(2)排放量的面板数据,系统检验资源依赖对于环境保护究竟是“福音”还是“诅咒”,以及强化环境规制能否突破资源依赖带来的“诅咒”机制,并在理论上厘清增长资源“诅咒”与环境治理资源“诅咒”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资源依赖与环境治理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环境治理的资源诅咒效应更容易出现在拐点之前,拐点之后二者之间呈负相关;环境监管强化能够形成拐点前移动力,推动城市环境治理突破资源诅咒。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胡兆廉  石大千  
贸易自由化有助于实现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地区经济福利,但其对环境治理的作用效应存在较大争议。梳理关于环境污染及环境效率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一分歧的根源在于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污染所产生的结构效应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难以对最终的环境效应进行测算。基于此,本文摒弃了对于环境污染效应的过度分解,从非污染即溢出的新视角,重新测算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其次,本文将污染测算精确到地级市层面,并从城市异质性角度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便从更小的区域单元探索环境效应。在实际操作层面,本文选取2003-2015年中国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异质性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定了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污染的溢出效应、污染效应以及环境净效应。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污染具有正向和负向双重影响,负向影响较强,且在观测的影响因素中占主导地位。稳健性检验支持了贸易自由化能够平衡城市间污染效应的结论,且发现其对环境污染整体上呈递减趋势。进一步的城市异质性分析表明:较高的城市等级、贸易条件与经济水平以及较小的城市规模能降低环境污染效应。因此,提升城市等级与贸易质量,促进贸易资源与治污经验的转移,是提升贸易环境效应的根本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