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05)
2023(18491)
2022(15847)
2021(14701)
2020(12383)
2019(28161)
2018(27856)
2017(53375)
2016(28849)
2015(32397)
2014(32063)
2013(31273)
2012(29029)
2011(26258)
2010(26514)
2009(24686)
2008(24471)
2007(21739)
2006(19069)
2005(17428)
作者
(81907)
(68510)
(68381)
(65003)
(43461)
(32834)
(31179)
(26652)
(25972)
(24576)
(23208)
(23104)
(21725)
(21477)
(21344)
(21163)
(20551)
(20298)
(19821)
(19644)
(16962)
(16857)
(16631)
(15676)
(15421)
(15351)
(15289)
(15220)
(13880)
(13604)
学科
(118931)
经济(118771)
管理(87728)
(81170)
(66975)
企业(66975)
方法(49698)
数学(42937)
数学方法(42398)
(34038)
(33961)
中国(33742)
地方(28157)
业经(27808)
(27298)
(23207)
农业(22361)
(21676)
贸易(21661)
环境(20973)
(20971)
(20717)
银行(20677)
(20547)
财务(20477)
财务管理(20415)
(19882)
金融(19877)
(19788)
企业财务(19385)
机构
学院(407067)
大学(404603)
(166414)
经济(162838)
管理(155999)
研究(136817)
理学(133429)
理学院(131967)
管理学(129662)
管理学院(128900)
中国(105485)
(85500)
科学(82363)
(81508)
(68735)
(67035)
中心(64321)
(63388)
财经(63073)
研究所(61693)
业大(58356)
(57013)
(53637)
北京(53622)
师范(53073)
农业(52169)
经济学(50649)
(50080)
(49589)
财经大学(46502)
基金
项目(268091)
科学(211594)
研究(197918)
基金(193876)
(168127)
国家(166681)
科学基金(143731)
社会(126160)
社会科(119519)
社会科学(119491)
(106262)
基金项目(102151)
教育(92060)
自然(91811)
自然科(89692)
自然科学(89669)
(88743)
自然科学基金(88068)
编号(81396)
资助(78929)
成果(66390)
重点(60738)
(60565)
(59360)
课题(56361)
(56332)
创新(52652)
国家社会(52032)
(51880)
科研(51437)
期刊
(190235)
经济(190235)
研究(120539)
中国(85855)
(65794)
(62189)
学报(60897)
管理(59023)
科学(56982)
大学(46936)
教育(46204)
学学(44156)
农业(41930)
(40562)
金融(40562)
技术(36561)
业经(32560)
财经(31497)
经济研究(30040)
(27046)
问题(24794)
(21979)
技术经济(19543)
(19515)
(19409)
图书(19030)
理论(18708)
统计(18663)
商业(18536)
科技(18026)
共检索到6183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国兴  林伟纯  郎玫  
中央环保督察是环境领域"督政"的重要制度,其直接作用对象是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地方政府行为是动力和约束两个维度多种因素综合交织的结果。基于此,本文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的动力及所受约束出发,构建中央环保督察压力下的地方环境治理行为发生机制的分析框架。以2018年被督察的30个案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 QCA)探究压力和约束共六个条件变量相互交织对地方环境治理行为的复杂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地方环境治理行为的发生有两种路径:(1)环保压力驱动模式,环保压力是地方环境治理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2)拐点型模式,经济约束与资源约束是地方环境治理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完善地方政府生态政绩考评体系,健全环境治理领域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税收政策及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出政策启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建国   徐艳   刘传俊  
基于20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透视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行为的多种组态,以解释地方生态环境治理何以发生与再生产形式主义。研究发现:任何单一因素均无法构成形式主义问题产生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的产生实为“多重复杂并发因果”;六条路径、三类条件组态构成了地方环境治理形式主义产生的主要驱动机制,即“经济约束”驱动型,“注意力兑现悬浮”驱动型与“避责思维”驱动型,各因素的有效结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引发形式主义的发生与再生产等。为了防范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的产生,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福祉,当前亟需在推动产业转型以促进“经济”“环保”目标的平衡、内外协同以兑现政府环境注意力,以及精准问责以疏解官员“避责”情结等方面下大功夫。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建国   徐艳   刘传俊  
基于20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透视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行为的多种组态,以解释地方生态环境治理何以发生与再生产形式主义。研究发现:任何单一因素均无法构成形式主义问题产生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的产生实为“多重复杂并发因果”;六条路径、三类条件组态构成了地方环境治理形式主义产生的主要驱动机制,即“经济约束”驱动型,“注意力兑现悬浮”驱动型与“避责思维”驱动型,各因素的有效结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引发形式主义的发生与再生产等。为了防范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的产生,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福祉,当前亟需在推动产业转型以促进“经济”“环保”目标的平衡、内外协同以兑现政府环境注意力,以及精准问责以疏解官员“避责”情结等方面下大功夫。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寇坡  韩颖  石俊国  
中央环保督察对环境的改善效果备受肯定,但是这种改善效果的持续性却受到质疑。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本文构建了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的动态复制系统,探究中央环保督察压力下空气质量改善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央环保督察过程中,空气质量的改善可能来自于地方政府无差别的关停污染企业;中央政府一味地加大对地方政府环保失职的惩罚,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采取一刀切式的"懒政"、"怠政"行为;辖区的初始污染水平、管制成本均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地方政府一刀切行为是多因素驱动的结果,中央政府应协调各方力量,理性决策,推动中央环保督察的良性运行。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周沂  冯皓月  陈晓兰  
2016年我国实施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政策,督察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干部绩效考核和晋升,对地方政府形成了较强的震慑效应。在督察期间,地方政府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对空气污染产生了短期影响。本文将2016—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信息和中国地市日度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匹配,研究发现,中央环保督察对被督察地市产生了震慑效应:督察组进驻时,被督察地市PM2.5浓度相较进驻前下降了19.34%;督察组离开时,PM2.5浓度上升了18.13%。中央环保督察对同省邻近非督察地市也产生了近邻震慑效应,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发现督察期间同省邻近非督察地市PM2.5浓度也下降了5.92%。同省邻近非督察地市空气质量的改善通过溢出效应又进一步提高了被督察地市的空气质量。而被督察地市的省外邻近非督察地市的空气质量没有受到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地市主要领导的晋升激励、在任时间以及本地联系都会影响地方政府应对环保督察的污染治理策略。基于此,本文从完善我国未来环境监管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邓辉  甘天琦  涂正革  
本文从官员震慑、企业惩罚和社会动员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央环保督察(CSEP)的现实效果与路径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CSEP "立竿见影"地改善了中国大气质量,高度集权式的环境执法抑制了本地和邻近地区的污染排放,且具有显著的长期效果,"回头看"政策强化了治理成效。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强有力的行政管制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CSEP制度"抓住主要矛盾、盯住少数关键"的治理模式初见成效,但制度化和法治化道路仍需探索和完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姜雅婷   杜焱强  
作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一项重大体制创新和改革举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运行8年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关于其制度成效如何生成的因果机制尚未被揭示。本文运用理论建构型过程追踪对内蒙古自治区岱海湖治理过程展开长时段纵向跟踪研究,研究发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与地方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间存在由“情境建构—行为调适—效能生成”3个部件持续互动所构成的因果机制;其中,制度成效取得的关键在于“压力—能力—动力”逻辑,这一逻辑不仅实现了环境治理委托—代理机制下央地纵向关系的良性运转,而且体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本文从过程研究范式出发创新性地识别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成效”间的因果机制,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优势何以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提供了借鉴与启示,也为解决西方语境下环境治理委托—代理困境、形成具有中国话语意义的理论思考提供了方向。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史亚东  
地方政府是环境治理的重要行为主体,其环保支出行为不仅取决于地区发展理念和发展状况,而且受到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的影响以及上级政府和公众的监督。基于环境关键词的网络搜索评价公众环境关心程度,并以首轮中央环保督察为准自然实验,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对2012—2018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样本的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的环保支出强度(环保财政支出占财政一般支出预算的比重)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地方政府的环保支出行为存在相互模仿的竞争效应;公众环境关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公众环境关心程度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本地环保财政支出强度的增加,而且可以促进地理位置邻近、污染排放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地区的环保财政支出强度提升;中央环保督察在提升地方环保财政支出强度上的政策效应不显著,但其对官员问责产生的督察压力会显著促进地方政府环保支出强度的提高。因此,在环境治理中应加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通过“自上而下”的上级考核与督察和“自下而上”的公众诉求与监督促进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改善。一方面,要重视公众的环境偏好及其社会监督作用,并利用其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典型示范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中央环保督察制度,通过严格问责与有效激励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地方政府履行环保责任。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  张凯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硬约束下,中央不断提升环保因素在地方政府激励与惩戒机制中的影响权重,中央环保督察制度成为新常态下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之举。我们以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这一准自然实验作为研究样本,从金融市场反应与空气污染治理成效的视角,探究其政策效力。研究发现:金融市场对中央环保督察的反应显著为负;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政治优待”预期,随着环保督察行动的不断深入而被逐步打破;对于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未达到80%的城市,“回头看”阶段相比于督察阶段更有效地降低了空气污染物;分地域来看,中央环保督察在北方地区的政策效力更具持续性,但在南方、西北地区的结果并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鑫  于法稳  胡晓燕  
本文从生态环保督察视角,阐述县域涉农生态环境整治的现实背景、基本概念与内涵特征,并基于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概括分析县域涉农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特征。研究发现:县域涉农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重点流域面源污染、工矿业污染、生活污染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方面,呈现出复杂性、累积性、变动性和区域性等特征。县域涉农生态环境整治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困境,包括理论思维滞后导致整治实践陷入误区,主体责任缺位造成整治内生动力不足,行为能力有限导致整治效果欠佳,服务供给不足造成整治问题解决滞后等。为此,本文从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夯实主体责任、增强行为能力和提升公共环境服务供给水平等方面,提出县域涉农生态环境整治的优化路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彦博  李想  
本文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19年中国A股上市工业企业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中央环保督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央环保督察显著地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且该结论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反事实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央环保督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中存在技术创新效应;督察行动显著促进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但非国有企业对中央环保督察的敏感性更高;在督察行动中不存在模仿效应,但政策效果在东、中、西3个地区呈现异质格局。中央环保督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政策效果不具有长期性,因此,需要确立中央环保督察的常态化机制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晓博  马天明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中央适时实施了中央环保督察政策。有些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中央环保督察的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了近乎两极化的结论。从国家治理的视角研究中央环保督察的运行逻辑,收集试点督察和第一批环保督察的样本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和断点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央环保督察效果显著,但效果持续性较弱。这是中央环保督察高运行成本和高运行效益的必然结果,不能对其政策经验进行简单肯定或否定。中央环保督察是对常规型环境治理机制本身的一种"治理",是平衡经济领域的强激励和环境领域的弱激励的重要工具,是重要的国家治理手段。同时,应认识到其高成本的局限性,逐步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鼓励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从根本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大禹  
基于2011—2022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数据,检验中央环保督察如何影响当前企业前沿的ESG表现。实证结果发现,中央环保督察能够有效驱动企业ESG表现水平提升。从异质性检验看,中央环保督察对于非国有企业、重污染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机制分析看,中央环保督察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主动性风险承担水平、增加企业的环境补贴强度并增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动能,从而有助于企业ESG表现水平的提升。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鸿儒  陈思丞  
官员更替作为中央政府“隐性治理”的重要工具,其对地方环境监管实施的影响亟待实证研究。文章基于南方A省2011~2018年18945家民营企业样本数据,定量分析了近年来在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官员更替制度对辖区内民营企业污染排放规模的影响,并利用中央环保督察的准自然实验探讨了中央政府的信号机制对于官员更替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近年来官员更替制度对于加强地方环境监管实施、减轻企业排污具有积极作用。在中央政府借助环保督察传递明确的环境治理信号后,官员更替对民营企业污染排放的抑制程度将进一步加强。文章揭示了官员更替制度作为环境治理工具的内在影响机制,并强调具有明确信号机制的中央环保督察是优化“环境监管分权+官员更替”设计的有效制度安排。本文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动环境监管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艺妮  田敏  倪夏然  
文章通过案例研究清晰地展现了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机制及效果:中央环保督察首先通过政治压力传导促使地方政府给案例企业带来了直接的、力度空前的监管压力;又通过发动群众力量给案例企业带来了直接的监督压力和间接的监管压力;再通过引导媒体注意力给案例企业带来了直接的舆论压力和间接的监管压力、经济压力;最后中央环保督察的启动也会直接引起资本市场的股价波动,给案例企业带来经济压力。这一套多方联动、有效协同的压力体系最终促使案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数量显著增加且质量显著提升。这一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央环保督察的运行机制,拓展治理体系的理论研究,还有助于掌握运行机制中不同角色的作用及有效性边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