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35)
- 2023(9619)
- 2022(8706)
- 2021(8272)
- 2020(6958)
- 2019(16140)
- 2018(16083)
- 2017(31440)
- 2016(17133)
- 2015(19148)
- 2014(19195)
- 2013(18911)
- 2012(17208)
- 2011(15389)
- 2010(15149)
- 2009(13706)
- 2008(13170)
- 2007(11178)
- 2006(9806)
- 2005(8146)
- 学科
- 济(66713)
- 经济(66641)
- 管理(46359)
- 业(43642)
- 企(36400)
- 企业(36400)
- 方法(33114)
- 数学(27912)
- 数学方法(27592)
- 农(16850)
- 学(15736)
- 中国(15644)
- 财(14884)
- 地方(14809)
- 业经(14736)
- 理论(12166)
- 农业(11620)
- 贸(11300)
- 贸易(11295)
- 和(11225)
- 环境(10992)
- 易(10912)
- 技术(10184)
- 制(9661)
- 务(9604)
- 财务(9547)
- 财务管理(9532)
- 教育(9223)
- 划(9207)
- 企业财务(9026)
- 机构
- 大学(240798)
- 学院(239265)
- 管理(98720)
- 济(88582)
- 理学(86549)
- 经济(86479)
- 理学院(85522)
- 管理学(84011)
- 管理学院(83590)
- 研究(77688)
- 中国(54857)
- 京(51555)
- 科学(51352)
- 财(38993)
- 所(38391)
- 业大(36660)
- 农(36158)
- 研究所(35516)
- 中心(34751)
- 范(34032)
- 师范(33698)
- 江(32882)
- 北京(32535)
- 财经(32426)
- 经(29452)
- 院(28841)
- 农业(28454)
- 师范大学(27633)
- 州(27531)
- 经济学(25254)
- 基金
- 项目(172022)
- 科学(135123)
- 研究(124687)
- 基金(124614)
- 家(108659)
- 国家(107791)
- 科学基金(92927)
- 社会(77060)
- 社会科(73020)
- 社会科学(73002)
- 基金项目(68282)
- 省(67401)
- 自然(62244)
- 自然科(60757)
- 自然科学(60746)
- 自然科学基金(59620)
- 划(56870)
- 教育(56460)
- 资助(51289)
- 编号(51013)
- 成果(40191)
- 重点(37819)
- 部(37179)
- 发(36478)
- 创(35421)
- 课题(34481)
- 科研(33008)
- 创新(32941)
- 大学(31695)
- 教育部(31632)
共检索到3280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永广 阮芳施 沈旭炜
在以SSCI和SCI核心期刊为搜索对象的前提下,对2000-2012年关于滨水区游憩空间的英文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滨水区生态环境、游憩冲突、游憩管理及游憩价值评估四个方面。通过中外文献内容比较,评述了中国文献与外国文献在研究视角、滨水区游憩功能定位和发展历程上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中国滨水区游憩管理和开发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滨水区 游憩 游憩功能 游憩管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鸿雁 陶卓民 潘坤友
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游憩空间为游憩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影响游憩活动的时空分布,游憩活动引导游憩空间要素的布局、功能与特色等,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的高质量发展。以南京秦淮河滨水区为例,基于电子地图兴趣点(POI)、百度热力图,构建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耦合模型,对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耦合协调特征及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京秦淮河滨水区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总体耦合协调度较低,分布不均衡,“中间高,两边低”,且以夫子庙景区为中心,越向外围耦合协调度越低;(2)生产型空间总体耦合协调情况最好,其次是生活型与公共型空间,景观型与生态型空间总体耦合协调度最低,不同类型游憩空间要素与游憩活动的耦合形态有差异,且在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差异有所不同;(3)南京秦淮河滨水区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的耦合受到市场供需机制、集聚——扩散效应、政府调控机制等共同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辽吉 刘惠清
滨水区是服务于人们游憩活动的综合性空间环境,其生态要素是滨水区游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强化水体服务于滨水区的生态功能,提升城镇滨水区的景观生态价值,以丹东市城乡滨水区为例,提出了滨水区生态利益游憩管理模式(EBBM),指导城镇滨水区景观生态的规划建设。采用结构方程验证了该模型中生态要素与活动、背景、体验及利益等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在模型验证过程中,运用SPSS13.0及AMOS6.0软件测试了模型;拟合度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解旭东 王贵杰 张万良
借鉴"控规五线",结合滨海区独特的地域性,将城市滨海区游憩空间景观进行了色彩分层,分为"蓝"、"黄"、"绿"、"灰"、"紫"五带。以青岛为例,通过色彩分层解析,探讨了城市滨海游憩空间景观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
滨海区 游憩空间 色彩分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吕梁 朱捷 汪子茗
为了福州滨海游憩空间更好的发展,文章基于GIS对福州滨海游憩空间进行了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研究结果包含以下3个方面:(1)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分为旅游度假型、公园绿地型、文化型和商业型4个类型。(2)4类游憩空间都在县(市)中心形成了3个Ⅰ级适宜区,其中文化型和商业型的Ⅰ级适宜区基本相同;而旅游度假型和公园绿地型除了3个中心的Ⅰ级适宜区,在沿海区域也有广泛分布。(3)对各类游憩空间不同等级所占面积及比例进行了统计。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探讨了研究结果如何为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发展服务。
关键词:
游憩空间 GIS 用地适宜性评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淑华
人类诞生于自然,在生息、发展中逐渐远离自然又渴望回归自然。依托于自然环境的各种游憩活动就是这样产生、发展、兴盛起来的。游憩地环境规划设计面临的正是解决自然环境保护与游憩空间的拓展之间的协调问题,并且要做到使设计更具有游憩吸引力。为解决游憩地拓展游憩空间与资源保护所产生的矛盾,研究提出一种线形游憩空间的设计手法,通过对线形游憩空间各构成要素的深入分析,试图建立起与人的运行感知相适应的线形游憩空间秩序,使之能够对各种游憩活动与环境进行有效协调,在产生游憩吸引力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景观资源和尊重人的游憩需求。
关键词:
游憩空间 线形 设计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洁 耿玉德 于庆霞 常华 夏凌云
选择哈尔滨市4家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森林公园游憩者的抽样调查,探讨森林游憩者游憩行为的行前期望与实际游憩体验满意度的差异。运用调查样本结构分析、信度效度分析、成对样本t检验、皮尔森相关分析等方法对35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并运用IPA法建构行前期望与实际游憩体验满意度矩阵分析表,以探讨游憩者游憩体验满意度水平并为森林游憩经营单位提升经营绩效提供策略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的森林游憩市场体验满意度均值为3.887,属于还好,行前期望与实际体验满意度差异明显;IPA分析证明哈尔滨的森林游憩特色在于自然环境资源,需要继续维护,缺点主要在于服务意识欠缺,未来需要加强。
关键词:
森林游憩 行前期望 满意度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贵蓉 宋文丽
鉴于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选择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现有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和典型游憩功能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城市游憩需求的空间结构特征、游憩供给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了城市游憩需求和供给空间结构特征的形成因素,提出理想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通过调研大连市主城区游憩场所的分布情况、使用情况以及大连城市游憩者的游憩需求特征,分析了大连市游憩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及城市游憩空间的等级结构和整体结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建朝 朱菁菁 丁新军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扩张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游憩空间建设处于快速增长和开发模式创新的新阶段。文章将城市游憩空间视为一个系统,并尝试引入"共生理论"对其重新解构,总结出城市游憩空间系统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和共生模式等要素,提出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游憩空间系统开发策略。
关键词:
城市游憩空间 共生理论 游憩开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红霞
我国城市绿色游憩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是:缺少鲜明的地域特色;空间利用不够充分;缺乏合理规划;空间功能单一,人性化设施不足。对策是:注重城市绿色游憩空间的地域特色建设;加强城市绿色游憩空间的利用;体现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的“人文关怀”;协调环境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飞 杨林生 石勇 罗筱
对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进行系统梳理,运用ArcGIS 10.2软件中的邻域分析等方法,对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的范围及层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游憩资源分布于距大运河河道190 km以内,与大运河平均距离约30 km。人文类游憩资源更加靠近大运河河道约12.53 km。(2)以大运河为中心线外扩,3 km范围内是与大运河相关的高品质游憩资源富集区域,超出70 km后游憩资源数量增速急剧回落并趋于平稳。(3)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总体呈现3个层次:20 km、20~50 km、50~190 km。这3个空间层次的游憩资源类别存在差异,与大运河的相关性及资源集聚程度逐级递减。(4)8个省份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江苏、山东境内的河道长度及游憩资源数量占优,河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密度较高,河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更加发散。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带 游憩空间 范围 层次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名虎 陈君
以长沙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对长沙市居民的城郊游憩空间需求特征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游憩偏好与人口学特征分析,得知长沙居民对城郊地区的大自然、城市公园、乡村田园等游憩空间的偏好程度较高,城郊游憩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提出了长沙城郊游憩空间"五廊、五区"的构建方案。
关键词:
城郊游憩 空间 长沙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华
运用缓冲区的空间分析方法,在对居民使用者主体的游憩行为特征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服务半径及其覆盖率反映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适宜度的区域差异,从而揭示上海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格局分异特征,发现服务覆盖率低和分布不均的空间格局影响了市民游憩的适宜度,从而导致上海整体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功能的较低水平。据此提出优化对策:市中心应注重空间整合的立体化与纵深化,近郊及中外圈区域的优化重点是空间布局的均匀性与渗透性,同时重视和加强多功能的生态游憩廊道系统的构建和生态游憩空间建设的近自然性与软质化。
关键词:
服务半径 城市生态游憩 空间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亮 王婧
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研究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它为城市规划及区域规划提供依据,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的需求。在研究各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的现状及变化特征,指出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构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