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29)
2023(13509)
2022(11758)
2021(10892)
2020(9185)
2019(21111)
2018(21061)
2017(40381)
2016(22428)
2015(25246)
2014(25117)
2013(24887)
2012(22798)
2011(20438)
2010(20336)
2009(18728)
2008(18398)
2007(15982)
2006(14105)
2005(12483)
作者
(65539)
(54458)
(54157)
(51565)
(34932)
(26138)
(24545)
(21302)
(20679)
(19361)
(18665)
(18314)
(17520)
(17180)
(16828)
(16797)
(16358)
(16113)
(15576)
(15528)
(13541)
(13348)
(13040)
(12366)
(12170)
(12100)
(12035)
(11960)
(10918)
(10674)
学科
(84740)
经济(84605)
管理(66807)
(60403)
(51423)
企业(51423)
方法(37750)
数学(32189)
数学方法(31809)
(24413)
中国(24067)
(21432)
(21083)
(19668)
业经(19323)
地方(17770)
(15201)
财务(15134)
财务管理(15102)
环境(14785)
理论(14673)
企业财务(14362)
(14302)
贸易(14293)
(14140)
农业(14015)
(13841)
(13501)
银行(13454)
(13442)
机构
大学(319804)
学院(315606)
管理(124185)
(121225)
经济(118316)
研究(107727)
理学(107678)
理学院(106378)
管理学(104569)
管理学院(103995)
中国(78397)
科学(68863)
(68702)
(58466)
(54350)
(51191)
研究所(49626)
业大(48347)
中心(48209)
财经(46444)
(46105)
北京(43206)
(42365)
(42129)
师范(41922)
农业(40212)
(39562)
(37105)
经济学(36183)
财经大学(34646)
基金
项目(220549)
科学(173796)
基金(160993)
研究(159077)
(140973)
国家(139863)
科学基金(120149)
社会(99249)
社会科(93961)
社会科学(93938)
基金项目(86478)
(85415)
自然(79885)
自然科(77984)
自然科学(77971)
自然科学基金(76541)
(72890)
教育(72223)
资助(65021)
编号(64223)
成果(52468)
重点(49571)
(48200)
(46392)
(45677)
课题(44401)
创新(42736)
科研(42522)
(41969)
教育部(41060)
期刊
(132109)
经济(132109)
研究(94478)
中国(59021)
学报(52559)
科学(48215)
(45962)
管理(44952)
(44773)
大学(39258)
学学(37017)
教育(33974)
农业(31449)
(25380)
金融(25380)
技术(25209)
财经(22296)
业经(20649)
经济研究(20149)
(18879)
问题(18691)
图书(16004)
(15802)
科技(15768)
理论(15741)
(14870)
现代(14589)
实践(14487)
(14487)
资源(14100)
共检索到4580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春阳  杨培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春阳  杨培峰  
收缩城市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中国在经历快速城镇化发展后,部分地区也开始出现收缩,但中外收缩城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本文从收缩城市的复杂属性出发,提取动因机制及表现特征为主要研究要素,对中外收缩城市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在动因机制方面,去工业化是引发早期西方城市收缩的核心因素,区域性去工业化引起山西等地区城市收缩;全球化引发西方单一产业地区收缩,在中国表现为资本向沿海地区集聚,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口迁移;郊区化导致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心城市及地区人口流失、内城收缩,在广义郊区化进程下中国的城市中心与郊区中心共同发展;(2)在表现特征方面,国外收缩城市普遍为中度收缩,处于收缩后期,中国普遍为低度收缩,处于收缩初期;国外房屋空置体现"真实"收缩,中国房屋空置在村镇层面体现"真实"收缩,大中城市出现"虚假"收缩;国外收缩集中在区域中心地区及城市,空间分布呈"中心空洞,边缘丰满",空间规模呈"人口流失—空间收缩",中国收缩集中在区域村、镇等边缘地区及县级市,空间分布呈"中心丰满,边缘空洞",空间规模呈"人口流失—空间扩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温佳楠  
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等方法对2010—2021年河南省城市收缩的格局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出现了城市增长与收缩并存的分异现象,约51%的县(市、区)出现人口收缩现象,市辖县和距离郑州150~300 km的县(市、区)收缩现象较为严重。(2)城市收缩分布具有空间相关性,形成了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以及低-低型四类空间聚类模式。(3)城市收缩驱动因素复杂且具有异质性,公共服务水平低、社会抚养负担重、财政自给能力差、社会消费能力弱是引发城市收缩的主要因素,但同一因素对不同类别城市收缩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陆明  徐益宁  张岩  
以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街区尺度的人口变化识别了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两个时段的收缩格局,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城市空间要素对收缩格局演变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鹤岗市中心城区收缩格局呈现从穿孔型收缩转向反圈层型收缩的演变特征;住房建设是穿孔型收缩的核心影响因素,街道可达性、教育设施密度、土地开发比例是反圈层型收缩的核心影响因素,街区可达性和便利性因素始终对人口具有重要“拉力”;城市空间住房、人口特征、可达性、便利性以及宜居性等因素共同推动人口向近郊区集聚。研究旨在揭示城市收缩格局演变的影响机制,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规划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霞  刘超  
预测精度与可解释性是回归模型评价的两个重要依据。由于变量之间的"共线性"和模型的"过拟合"等问题导致OLS(ordinary least squares)估计量并不总是令人满意。通过在传统的回归模型上引入收缩机制,新一代回归模型能获得更好的预测精度和良好的可解释性。文章比较了几种典型基于收缩机制的回归模型,如岭回归、LASSO,并通过实例分析了不同模型的性能与特点。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20世纪中期以来,受到郊区化、去工业化、全球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许多西方国家出现了城市收缩现象。自此,城市收缩现象逐渐受到国际空间发展规划和研究的重视。经历了高速城镇化发展的中国,随着城镇化率突破50%分界线,步入了城镇化后增长时代,在这一转型阶段中,我国总体增长态势下也出现了局部收缩现象,城市一些地区出现了经济衰退、人口外流、用地闲置的现象,新经济出现造成的去工业化与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将加速这一进程。城市收缩愈发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普遍性问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颖  罗震东  李志刚  
全球化进程中资源配置不均衡引发的区域分化使城市收缩成为普遍现象,我国部分老工业地区也面临着收缩困境。本文以武汉武钢社区为例,探究大都市老工业地区出现的局部收缩现象。发现武钢社区的收缩与传统老工业地区具有共性表征,但在大都市的综合作用下具备恢复的韧性,是一种"过渡型收缩"。我国特殊的转型语境与政企关系决定了局部收缩是政府主动调整的结果,是政府治理意识转变的体现。虽然局部收缩是一种较为乐观的中间状态,但政府仍应关注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并借助这一契机转换发展动能,尽快逆转收缩进程,寻求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明斗  曲峻熙  
本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展开全方位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0座出现收缩,主要集中于湖北境内;18座处于非收缩状态,重点分布于湖南和江西两省;15个市辖区和64个市辖县出现收缩。第二,城市收缩总体划分为全域型收缩、边缘型收缩和交错型收缩三种,其中全域型收缩主要包含黄冈、荆州、咸宁和襄阳,均位于湖北境内,呈现连绵不断的发展趋势;边缘型收缩主要包含荆门、宜昌和孝感;交错型收缩主要包含常德、黄石和益阳,呈现出收缩与非收缩交叉分布的条状交错状态。第三,城市收缩的出现伴随着青少年人口大幅减少和老龄人口急剧增加,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在就业比例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增长最快。第四,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引发的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承载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压力增加以及生态环境污染和政策的导向作用成为城市收缩的主要成因。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陶长琪  杨海文  
在分析财富效应争议的基础之上,将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成控制性因素与主导性因素,并利用1999-2011年31个省份的数据,建立了稳健的面板数据模型,不但得出了财富效应的重要变化特征,而且得到了一些重要的控制性因素对消费的影响特征。结论为:我国的住房财富和股票财富都存在正的财富效应,但住房的财富效应强于股票的财富效应;城镇居民的收入仍是消费的主导性影响因素;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保障覆盖率在当前阶段仍有助于消费支出的增加,且社会保障水平对消费的影响强于社会保障覆盖率对消费的影响;少儿抚养系数总体上是促进了消费的增长。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聂卉  吴毅骏  
[目的/意义]重点探讨基于特征表现的虚假评论人的预测,目的在于揭示真实网络环境中"网络水军"的特点和行为规律,构建一个简洁清晰、可解释的评论人身份预测模型,为深层次的评论挖掘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过程]结合实证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对目标网站"大众点评网"的内部评价机制进行探索,利用因子分析提炼评论人属性及行为表现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Logistic回归的预测模型。[结果/结论]对于目标网站,模型对虚假评论人的分类预测精度达到73.8%,AUC指标达到80.9%。而评论人的贡献度、活跃度以及文字素养被验证与其身份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关系,但评论人的层级、情绪以及评价偏差则对其身份预测的影响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明斗  肖航  
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内部特征及作用机理展开多尺度探索性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有13个城市出现收缩现象,占地区城市总量的31. 71%,主要集聚在东北地区边缘地带。其中,65个市辖区出现收缩,占市辖区总量的62. 50%; 124个市辖县出现收缩,占市辖县总量的51. 10%。全域型收缩城市有4个,均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心型收缩城市有5个,形成市辖区人口收缩与部分市辖县人口非收缩并存的局面;边缘型收缩城市有4个,表现为市辖县收缩而市辖区非收缩。全面分析了相关的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空间特征,表明社会抚养负担、人口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东北地区城市收缩具有负向的作用,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等因素对地区城市收缩具有正向的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杜金莹  徐建刚  于涛  刘省言  
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从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两个层面,对江苏省地级市及区县进行收缩测度识别,发现南通市是江苏省收缩现象最为明显的城市。基于南通市属于人口流入地区与流出地区的边界城市,通过对13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探讨南通市的收缩特征,发现南通市是一个伴随着综合实力衰退的收缩城市,主要原因是人口发展水平的持续下降与低水准的城镇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探讨南通市城市收缩的内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赵宇阳  陈越洋  桑标  
基于PISA2018我国四省市学生和学校的调查数据,在教育生产函数的框架下,通过机器学习的研究方法,探讨不同学生和学校特征在学业表现中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在学生特征方面: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和课上学习时间在数学、阅读、科学表现中的重要性最突出,且学习时长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学科差异;学生职业期望在数学和科学成绩上的重要性较为突出;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及课上学习时长在高、低学业表现学生群体中的重要性均相对突出。在学校特征方面,弱势学生比例及教师数量在三种学业表现中都相对重要,且其在高、低学业表现学校群体中的重要性相对突出。此外,比较发现,在初中阶段,学校特征类因素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更大。因此,建议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增强青少年对基础学科的认同感;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加大对教育资源优越地区相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关注力度;调整初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优先保障对学校的投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康  孙东琪  
收缩正成为"新常态"席卷全球,引发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局部收缩也开始在我国部分城市区域显现。城市收缩是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之一,也是经济地理学者亟需关注和研究的新命题。文章从收缩的概念内涵、收缩城市的空间分布与特征类型、收缩的量化测度、城市收缩的动因机制和作用过程、城市收缩的模拟与响应策略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城市收缩具有显著的全球性、地方性、多维性和复杂性特征,没有统一的分析模式,中国城市收缩的研究亟需建立本土化的分析框架;既有的相关研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周鑫雪  王天梅  汤健  
在线定制信息交互是企业征集顾客需求的主要方式,信息交互内容设计对引导顾客积极参与在线定制社区并提高参与表现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框架建立了信息交互内容特征对顾客参与表现的影响机制模型。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及心象理论提出了信息交互的内容特征,讨论了目标导向类型、顾客体验价值、参与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考虑了内容特征中文本型心象唤醒的调节作用。本文首先采用2(目标导向类型:任务导向vs.社交导向)×2(文本型心象唤醒:有产品功能描述vs.无产品功能描述)组间实验研究检验了内容特征如何通过顾客体验价值影响参与表现,然后基于海尔定制社区数据验证了内容特征对顾客参与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目标导向类型对顾客体验价值和参与表现都有差异性的影响作用;顾客的体验价值对参与表现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文本型心象唤醒对目标导向类型与体验价值、参与表现的关系都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