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50)
2023(11927)
2022(9978)
2021(9609)
2020(7692)
2019(17476)
2018(17168)
2017(32720)
2016(17661)
2015(19435)
2014(18906)
2013(18264)
2012(16586)
2011(14700)
2010(14664)
2009(13198)
2008(12500)
2007(10806)
2006(9425)
2005(8191)
作者
(45366)
(38662)
(38039)
(36475)
(23988)
(18523)
(17299)
(15104)
(14701)
(13583)
(12991)
(12906)
(11805)
(11788)
(11760)
(11625)
(11381)
(11139)
(11138)
(10806)
(9468)
(9298)
(9254)
(9093)
(8729)
(8676)
(8463)
(8303)
(7730)
(7686)
学科
(73201)
经济(73120)
(54339)
(50413)
管理(44818)
农业(33731)
(32855)
企业(32855)
方法(30075)
数学(27276)
数学方法(26884)
业经(21564)
中国(18594)
地方(17300)
(17026)
(15126)
农业经济(12535)
(12393)
(11521)
贸易(11509)
(11227)
(11123)
(11018)
环境(10523)
技术(10520)
(10471)
(10096)
银行(10088)
发展(10071)
(10055)
机构
学院(233524)
大学(227045)
(97145)
经济(95263)
管理(93450)
理学(81473)
理学院(80695)
管理学(79346)
管理学院(78896)
研究(72921)
中国(57848)
(53896)
(45413)
科学(42676)
(42589)
农业(40599)
业大(38914)
中心(37658)
(35744)
财经(33816)
(33781)
(31001)
(30845)
师范(30579)
研究所(30498)
经济学(28941)
(28384)
经济管理(27609)
北京(27190)
经济学院(26269)
基金
项目(164474)
科学(130782)
研究(125937)
基金(119502)
(102850)
国家(101855)
科学基金(88942)
社会(81467)
社会科(76775)
社会科学(76756)
(65795)
基金项目(63813)
教育(58087)
自然(55269)
自然科(53949)
自然科学(53937)
(53540)
自然科学基金(52953)
编号(52768)
资助(46587)
成果(41171)
(37213)
重点(36661)
(36591)
课题(35146)
(34937)
国家社会(34084)
(32603)
创新(32573)
(32226)
期刊
(109242)
经济(109242)
研究(63997)
(59259)
中国(48302)
农业(40483)
学报(33211)
(32325)
科学(32161)
管理(30655)
大学(27722)
教育(26937)
学学(26230)
业经(25241)
(23839)
金融(23839)
技术(22647)
(18323)
问题(16034)
财经(15908)
农业经济(14823)
农村(14794)
(14794)
经济研究(13997)
(13672)
(13657)
世界(11871)
经济问题(11835)
资源(11539)
技术经济(10875)
共检索到3422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凤萍  
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趋势。基于中部地区农业型村庄青年村干部治理实践的田野调查发现,村干部队伍中存在一部分中坚青年干部,他们不仅改变了村治主体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村庄内部治理生态。制度性吸纳、在地化培养与多重性激励共同构成中坚青年干部治村的现实基础。中坚青年干部群体能够更好地适配治理事务的政务化与服务化、治理过程的规范化与文牍化等基层治理转型带来的新变化,并且在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与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与助力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正向的治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助推乡村治理绩效的提升。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中坚青年干部的引擎功能与示范效应,创新培养方式,不断优化个体治理能力结构,建立更加有效的差异化激励机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凤萍  
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趋势。基于中部地区农业型村庄青年村干部治理实践的田野调查发现,村干部队伍中存在一部分中坚青年干部,他们不仅改变了村治主体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村庄内部治理生态。制度性吸纳、在地化培养与多重性激励共同构成中坚青年干部治村的现实基础。中坚青年干部群体能够更好地适配治理事务的政务化与服务化、治理过程的规范化与文牍化等基层治理转型带来的新变化,并且在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与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与助力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正向的治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助推乡村治理绩效的提升。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中坚青年干部的引擎功能与示范效应,创新培养方式,不断优化个体治理能力结构,建立更加有效的差异化激励机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瑾  刘慧  
乡村振兴背景下,"抓党建促振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种可行路径。通过对贵州省M县S村的案例考察发现,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成可能,原因在于21世纪以来乡村社会变迁、基层治理模式转型以及新时期农村党的建设新要求。基层党建嵌入之所以能够优化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基层党建通过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夯实了治理基础,通过行动嵌入乡村治理优化了治理方式,通过职能嵌入乡村治理重塑了治理属性;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能够有为,重点在于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能够在组织结构、治理目标上实现耦合,并形成互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推进乡村治理有效实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建   刘立娟  
宅基地有偿化是面向既往宅基地无偿使用而展开的市场化改革。在建立和实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过程中,应适度弱化公权力的过多干预,探索建立一条以村民自治治理为主、行政管理为辅的路径。建立并完善村集体内的议事会、监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等管理机构以实现村民自治治理,村集体结合村民生活条件和地域条件等因素自主划定有偿使用范围,并引入一事一议对策、集体表决机制确定有偿使用收费标准和收益用途。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与协助作用,深入推进宅基地有偿使用改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柴书毓  
基于晋南P村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从外部资源获取、活动空间拓展、主体性获得等方面对乡村老年协会的快速发展做了系统解释,并基于嵌入理论,从"环境嵌入—组织嵌入—双边嵌入"三个层次分析了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行动逻辑。结果显示,老年协会良性发展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通过对传统礼俗的发掘与利用获取外部资源;二是在合法性认同、组织价值与意义建构中不断拓展活动空间;三是依托礼俗活动获取稳定的经济来源,进而获得组织的自主性。老年协会依循政策变化与老人自觉意识觉醒成立组织;通过嵌入地方组织和乡村政府,构建起组织认同、扩大组织对外的影响力;同时与村两委实现双边嵌入,获得持续不断的行动力,促进老年协会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提出乡村社会组织培育的三个基本条件,即获得组织合法性和经济独立性、实现社会公益和互益、有持续的行动力来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柴书毓  
基于晋南P村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从外部资源获取、活动空间拓展、主体性获得等方面对乡村老年协会的快速发展做了系统解释,并基于嵌入理论,从"环境嵌入—组织嵌入—双边嵌入"三个层次分析了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行动逻辑。结果显示,老年协会良性发展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通过对传统礼俗的发掘与利用获取外部资源;二是在合法性认同、组织价值与意义建构中不断拓展活动空间;三是依托礼俗活动获取稳定的经济来源,进而获得组织的自主性。老年协会依循政策变化与老人自觉意识觉醒成立组织;通过嵌入地方组织和乡村政府,构建起组织认同、扩大组织对外的影响力;同时与村两委实现双边嵌入,获得持续不断的行动力,促进老年协会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提出乡村社会组织培育的三个基本条件,即获得组织合法性和经济独立性、实现社会公益和互益、有持续的行动力来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利根   陶嘉诚  
从多中心协同治理的理论逻辑出发,构建“政府、企业、村民、社会组织”多中心主体下的协同治理机制,聚焦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生成机制和运行逻辑,并以江苏省C县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实践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解析。研究表明,多中心协同治理是一种节本增效且具备操作性的治理方案,具备中国乡村场域的现实支撑,即主要通过沟通协作、资源整合、目标耦合以及利益联结,明确治理体系中各主体的功能定位,进而对行政规制、市场经济、村民自治、社会参与等进行界定分工,由此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激励相容与优势互补,最终形成治理合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娜  
数字乡村建设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和突破口,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有效途径。基于数字乡村建设“何以兴起、何以落地、何以进行、何以可为”总体框架进行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兴起由数字经济时代浪潮和利好政策引发,“数字经济、数字民生、数字治理”是数字乡村的主要应用领域,基础薄弱、人才匮乏、技术缺乏、体系失范等问题引发数字乡村建设何以进行的质疑,数字乡村建设的可为路径:基础支撑、人才引擎、技术驱动、制度保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向勇  孙迎联  
最近几年来,"项目进村"的微观治理实践备受关注。其中,"项目进村"的实质是"公、共、私"三种不同治理资源的叠加调适,村民小组作为"共"的载体,其运行机制和效能的发挥具有"微治理"的典型特征。文章通过对这三则涉农落地案例的实地考察,发现政府项目资金与村组现实诉求之间关联程度构成了村民小组治理的叙事情景,村民小组适度的治理规模为低成本达成社会共识找到了组织基础,村民小组历时过程中形塑的熟人社会"情"与"理"的治理逻辑推动社区问题的解决,中农经济兴起、中农群体壮大是村民小组治理得以有效实现的关键要素。在"项目制"日渐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配置、调动、利用资源的当今农村,村民小组应当成为当前和未来很长一个阶段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率的着力点。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云  
基层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不同于中农治村、能人治村、富人治村等,乡贤治村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重构了双轨治理的结构和机制,既能够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也能够嵌入乡村社会激活乡村社会内生性活力。通过考察赣南农村的乡贤治村实践,探讨了乡贤治村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机制。研究发现,村庄熟人社会是乡贤主体角色与乡村治理相适应的内部调适器,以乡贤为首的村庄精英群体结构再生产在村庄治理中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激活乡村社会内部资源。村庄内生需求与乡贤组织建设是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关键因素,村庄公共事务是新时代乡贤参与基层事务的载体,政府积极引导乡贤组织自我建设保证了乡贤治村的正规性和规范性。乡贤参与基层治理是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明忠   魏滨辉  
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的和经济的共同富裕,还涵盖精神的和生态的共同富裕。将经济公平扩展延伸至环境公平,把农村共同富裕划分为经济和生态共同富裕,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SARAR模型、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GS2SLS)、面板门槛模型等方法,探究农村数字化对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农村数字化不仅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还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且该作用效果在中西部地区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数字化对收入差距和生态环境影响存在单重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其作用效果越大。可见,应加快推进数字乡村战略,持续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全面推动农村经济与生态共同富裕的实现。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强  
本文梳理了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双重逻辑,指出了行政权力嵌入其中的基本路径。研究表明,效率逻辑主导下的农村集体收益分配实践,尤其是乡村干部报酬管理,是行政权力积极介入的主要领域。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报酬管理的经验考察,文章发现效率逻辑的应用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出现了分化。处于一线的基层政府通过调整报酬构成项目、稳定报酬增长趋势、软化行政考核效力等方式,偏离了根据贡献确定回报的效率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政府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通过持续互动与有效合作,共同分解了集体收益固定板块的分配权。最终,干部报酬异化为基层政府完成多元化治理目标的行政资源和满足乡村精英群体需求的特定利益。作为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重要项目,干部报酬应提高与工作绩效的匹配度、与集体成员的关联度,以保障集体经济的平稳运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乡村治理有效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乡村处于国家行政权力与基层自治权力的结合部,决定了乡村治理在实践中呈现为一种超越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超常规治理方式。基于陕南Z县党建引领“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实践案例,本文从党政互动与组织协同、任务发包与压力下沉、力量动员与资源整合等维度构建党政统合治理的分析框架。通过强化党委和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统合关系,运用领导小组机制、指挥部机制、中心工作机制等治理手段助推乡村治理有效性提升。研究发现,党政统合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具有高位推进下党政部门虚实结合与权威嵌入下组织机构条块统合的组织优化逻辑、“办组系统”结构下治理资源跨层级整合与联席会议制度下治理要素跨部门协同的资源协统逻辑、压力型体制下党政干部组织动员与政治激励机制下基层群众社会动员的激励约束逻辑。这为重新认识党委和政府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角色与解释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的实践样态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视角与研究理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乡村治理有效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乡村处于国家行政权力与基层自治权力的结合部,决定了乡村治理在实践中呈现为一种超越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超常规治理方式。基于陕南Z县党建引领“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实践案例,本文从党政互动与组织协同、任务发包与压力下沉、力量动员与资源整合等维度构建党政统合治理的分析框架。通过强化党委和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统合关系,运用领导小组机制、指挥部机制、中心工作机制等治理手段助推乡村治理有效性提升。研究发现,党政统合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具有高位推进下党政部门虚实结合与权威嵌入下组织机构条块统合的组织优化逻辑、“办组系统”结构下治理资源跨层级整合与联席会议制度下治理要素跨部门协同的资源协统逻辑、压力型体制下党政干部组织动员与政治激励机制下基层群众社会动员的激励约束逻辑。这为重新认识党委和政府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角色与解释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的实践样态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视角与研究理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许志中  张诚  刘祖云  
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变迁的重要驱动力,目前,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活动,也影响着村民社会交往、村落组织形态,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技术赋能理论,从个体、家庭、村落三个层面和生产、权力、组织三个维度构建起“技术重塑乡村”的整体性分析框架。在个体层面,农业技术的推广更新了村民生产观念、强化了村民权力认知、拓展了村民交往范围;在家庭层面,农业技术的推广创新了家庭生产方式、平衡了家庭权力生态、增强了家庭组织韧性;在村落层面,农业技术的推广细化了村落生产空间、调整了村落权为结构、丰富了村落组织形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