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30)
- 2023(17263)
- 2022(14676)
- 2021(13745)
- 2020(11444)
- 2019(26062)
- 2018(25591)
- 2017(48450)
- 2016(26583)
- 2015(29806)
- 2014(29565)
- 2013(29120)
- 2012(26737)
- 2011(24345)
- 2010(23888)
- 2009(21772)
- 2008(21112)
- 2007(18219)
- 2006(15772)
- 2005(13791)
- 学科
- 济(106079)
- 经济(105958)
- 管理(72020)
- 业(66843)
- 企(53216)
- 企业(53216)
- 方法(47886)
- 数学(42196)
- 数学方法(41817)
- 中国(31482)
- 农(28619)
- 财(25240)
- 学(24578)
- 业经(22146)
- 地方(22056)
- 贸(21372)
- 贸易(21363)
- 易(20794)
- 制(19567)
- 农业(19186)
- 环境(17087)
- 银(16357)
- 银行(16283)
- 和(16117)
- 理论(15963)
- 技术(15917)
- 融(15833)
- 金融(15824)
- 行(15610)
- 务(14877)
- 机构
- 大学(378593)
- 学院(375523)
- 济(152516)
- 经济(149518)
- 管理(144461)
- 研究(134195)
- 理学(126194)
- 理学院(124693)
- 管理学(122519)
- 管理学院(121868)
- 中国(98493)
- 科学(85978)
- 京(81242)
- 农(70075)
- 所(68741)
- 财(66312)
- 研究所(63655)
- 业大(61391)
- 中心(59232)
- 农业(55652)
- 财经(54268)
- 江(52607)
- 北京(51189)
- 经(49701)
- 范(49501)
- 师范(48886)
- 院(48660)
- 经济学(46751)
- 经济学院(42393)
- 州(42317)
- 基金
- 项目(267434)
- 科学(209186)
- 基金(194885)
- 研究(189254)
- 家(173970)
- 国家(172585)
- 科学基金(145733)
- 社会(120183)
- 社会科(113878)
- 社会科学(113850)
- 基金项目(103485)
- 省(102955)
- 自然(96213)
- 自然科(93996)
- 自然科学(93966)
- 自然科学基金(92269)
- 划(88315)
- 教育(86293)
- 资助(79797)
- 编号(74825)
- 重点(60729)
- 成果(59863)
- 部(59020)
- 发(57274)
- 创(55570)
- 课题(52377)
- 创新(51968)
- 科研(51676)
- 国家社会(50373)
- 计划(49993)
- 期刊
- 济(158548)
- 经济(158548)
- 研究(108194)
- 中国(70681)
- 学报(69495)
- 农(62911)
- 科学(61033)
- 大学(51059)
- 管理(50565)
- 学学(48400)
- 财(47627)
- 农业(43596)
- 教育(40127)
- 技术(29494)
- 融(29213)
- 金融(29213)
- 经济研究(27242)
- 财经(26092)
- 业经(25509)
- 业(23287)
- 经(22454)
- 问题(21055)
- 科技(19370)
- 版(18894)
- 业大(18318)
- 图书(17963)
- 贸(17663)
- 资源(17227)
- 技术经济(16943)
- 理论(16526)
共检索到5377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姜巍
从宏观供给视角来看,OFDI对母国产出和就业的影响渠道,不仅表现在对要素投入数量的影响,更重要的还表现在对技术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上。从C-D生产函数出发,基于20032015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运用Sys-GMM方法,实证考察中国OFDI对国内就业影响的整体效应和区域差异,结果发现:从整体分析来看,OFDI对国内就业的促进效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从区域分析来看,OFDI对国内就业的促进效应不但存在滞后性,而且存在区域差异性,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区域,OFDI对国内就业的长期促进效应越显著。这意味着:OF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巍
文章从供给视角出发,将OFDI与IFDI一并通过技术效率因子引入C-D生产函数,构建开放的劳动需求动态模型,并基于2004—2014年行业面板数据,运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中国OFDI国内就业的总体效应与产业差异进行实证估计,结果显示:总体而言,OFDI对国内就业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但存在滞后性;第一、二产业OFDI对国内就业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第三产业OFDI对国内就业至少在短期内具有较为明显的替代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三产业的就业会不断增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建刚 康宏 康艳梅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猛增长,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是吸纳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一条新途径。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就业效应随着时间和地区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替代效应。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创造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存在着区域非均衡性,使得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中部地区两种效应大体相当,二者相抵后表现出不确定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怡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距离协调度模型,选取产值碳排放强度、能耗碳排放强度和产值能耗强度指标作为碳排放成熟度的基础测算指标,构建了碳减排发展度、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指数。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0—2019年的数据,从分省份和整体两方面对中国碳减排成熟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省份碳减排三个相对指数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区域整体水平普遍高于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区域,西部区域碳减排相对指数平均水平较低,各省份相对发展度指数普遍高于相对协调度指数。中国碳减排整体发展度指数水平高于协调度水平和协调发展度水平,协调度指数对协调发展度指数具有较大影响力,整体协调发展度水平提升主要受制于产值能耗强度和能耗碳排放强度协调水平。针对研究结果,应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依靠技术创新驱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低碳能源高效替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怡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距离协调度模型,选取产值碳排放强度、能耗碳排放强度和产值能耗强度指标作为碳排放成熟度的基础测算指标,构建了碳减排发展度、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指数。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0—2019年的数据,从分省份和整体两方面对中国碳减排成熟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省份碳减排三个相对指数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区域整体水平普遍高于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区域,西部区域碳减排相对指数平均水平较低,各省份相对发展度指数普遍高于相对协调度指数。中国碳减排整体发展度指数水平高于协调度水平和协调发展度水平,协调度指数对协调发展度指数具有较大影响力,整体协调发展度水平提升主要受制于产值能耗强度和能耗碳排放强度协调水平。针对研究结果,应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依靠技术创新驱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低碳能源高效替代。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乃全 郑秀君 贾彦利
文章首先探讨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政策的重心演变过程及其整体效应,指出中国区域政策重心演变中的路径依赖特征及政策效应发挥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差距 区域政策 政策效应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乃全 贾彦利
本文在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政策的发展过程及其整体效应的基础上, 总结出我国区域政策的重心演变轨迹, 并对政策效应作出整体评价。针对我国区域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者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1) 区域政策对区域划分问题的认识需要加深; (2) 区域政策制定需要全面系统的考虑; (3) 区域政策制定应该更加市场化和地方化; (4) 需要成立专业的国家区域政策管理和制定机构, 并由其管理相应的各种发展基金, 明确区域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信息收集、反馈及权责问题; (5) 区域政策的立法工作亟待展开。
关键词:
区域政策 有效性 非均衡发展 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丁翠翠 郭庆然
笔者基于1996年~2011年我国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广义矩(GMM)分析方法,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区域差异显著,整体上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仅滞后1期外商直接投资对中部地区当年就业的创造效应显著,而其他时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当年就业的影响均是负向的。因此,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无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依靠外商直接投资很难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就业 动态效应 区域差异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杨慧梅 李平 刘利利
基于区域差异视角,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中国30个地区2002年-2015年制造业国际外包水平,从就业数量与结构两方面系统梳理了国际外包对就业的作用机制,并运用面板数据对国际外包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际外包显著抑制了就业数量的扩张,但对就业结构有显著优化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形式国际外包的就业效应存在差异,服务外包对就业数量与就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均大于制造外包;不同区域内国际外包的就业效应不同,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国际外包对就业有显著的数量抑制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而对东部地区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
国际外包 就业效应 制造业 区域差异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冀相豹
本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在98个国家的OFDI数据,综合新制度经济学和组织学习理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涵盖政治、经济的综合性制度测度指标,考察了政治和经济制度差异对中国OFDI区域分布的影响,检验了OFDI累积优势效应及其对制度差异影响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表明:政治和经济制度差异对发展中国家吸收中国OFDI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经济制度差异对发达国家则不显著;发展中和发达国家均存在显著的OFDI累积优势效应,并对制度差异的影响都有显著反向调节效应,但发展中国家的上述效应均弱于发达国家。此外,本文还发现双边贸易、东道国贸易开放度、距离成本等也是影响中国OFDI区域分布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制度差异 累积优势效应 OFDI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景华
根据中国2003~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业绩指数的省际数据,采用Dagum(1997)的方法测算了中国OFDI来源的地区差异及演变态势,并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影响OFDI的因素。研究发现,中国OFDI来源的区域差异总体呈缩小趋势,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比较平稳,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呈现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但地区间差距一直都是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而超变密度贡献率呈现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进一步的FGLS估计结果表明能源需求的增加、平均工资的上涨以及出口规模的扩大,都是影响OFDI的主要因素,且东、中、西三个区域影响OFDI的因素是不同的。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朱雅玲 张万里
基于中国30个省市2000-2013年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考察不同地域FDI对中国国内投资所产生的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来自亚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地区FDI对国内投资产生显著的挤入效应;来自非洲和欧洲地区FDI则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在区域层面,来自亚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地区FDI对区域投资产生显著的挤入效应,其中西部地区挤入效应最为显著,中部其次,东部最弱;来自非洲和欧洲的FDI对东部地区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对中部地区产生微弱的挤入效应,对西部地区则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雪萍 李丹青
利用科技力量推动就业,坚持"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对策。该文基于2008-2013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对各区域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损失效应,表现为促进就业增加;而在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就业损失效应则大于就业创造效应,表现为减少就业。此外,技术进步对各区域就业结构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文章提出要实行技术进步的区域化战略,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来推动技术进步;要依靠技术进步调整产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就业效应 区域差异 比较分析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綦建红 魏庆广
为了探究我国OFDI的持续快速增长是否会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扩大内需政策产生挤出效应,本文首先利用我国2003~2007年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OFDI对国内资本形成具有十分显著的挤入效应,并且其挤入系数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的门槛面板分析则进一步发现,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是受到OFDI及其出口规模的影响。只有OFDI跨越单一门槛值时,才能对国内资本形成产生挤入效应;而出口则存在3个门槛,出口额跨越的门槛值越高,OFDI对国内资本形成的挤入效应越显著。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祝树金 付晓燕
本文构建了政策优惠指数,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政策优惠、经济环境等因素吸引FDI的动态效应和地区差异。结果表明政策优惠对FDI的影响显著,但相对经济规模、市场经济程度等经济环境因素,其影响作用较低且不断减弱,这种影响效应存在动态时滞性和区域差异性。本文还从内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区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四个角度论述了政策优惠的"负效应",说明了我国两税改革的必要性和时效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