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06)
- 2023(13894)
- 2022(11987)
- 2021(11281)
- 2020(9512)
- 2019(22221)
- 2018(21725)
- 2017(42168)
- 2016(22594)
- 2015(25651)
- 2014(25441)
- 2013(25466)
- 2012(23441)
- 2011(21391)
- 2010(21029)
- 2009(19405)
- 2008(18849)
- 2007(16256)
- 2006(14067)
- 2005(12486)
- 学科
- 济(99755)
- 经济(99618)
- 管理(63517)
- 业(60905)
- 企(49470)
- 企业(49470)
- 方法(46937)
- 数学(41490)
- 数学方法(41130)
- 中国(27157)
- 农(25512)
- 财(22576)
- 业经(21232)
- 贸(19316)
- 贸易(19306)
- 学(19184)
- 地方(19072)
- 易(18765)
- 制(18305)
- 农业(16716)
- 技术(14820)
- 和(14592)
- 环境(14571)
- 融(14341)
- 金融(14340)
- 银(14286)
- 银行(14253)
- 理论(13761)
- 行(13658)
- 产业(13629)
- 机构
- 大学(329176)
- 学院(324295)
- 济(140529)
- 经济(137953)
- 管理(131010)
- 理学(114345)
- 理学院(113135)
- 管理学(111501)
- 研究(111498)
- 管理学院(110911)
- 中国(83162)
- 京(70012)
- 科学(66135)
- 财(61986)
- 所(54636)
- 财经(50626)
- 研究所(49985)
- 中心(49309)
- 农(48507)
- 业大(46456)
- 经(46288)
- 北京(44742)
- 经济学(44028)
- 江(43992)
- 范(41755)
- 师范(41422)
- 院(40405)
- 经济学院(39873)
- 农业(38033)
- 财经大学(37882)
- 基金
- 项目(225141)
- 科学(178438)
- 基金(166317)
- 研究(166100)
- 家(144305)
- 国家(143198)
- 科学基金(123329)
- 社会(107634)
- 社会科(102202)
- 社会科学(102181)
- 基金项目(88110)
- 省(84282)
- 自然(78495)
- 自然科(76657)
- 自然科学(76641)
- 自然科学基金(75304)
- 教育(74642)
- 划(71701)
- 资助(69013)
- 编号(65886)
- 成果(53529)
- 部(51223)
- 重点(49990)
- 发(48186)
- 创(46659)
- 国家社会(45241)
- 课题(44917)
- 教育部(44460)
- 创新(43575)
- 人文(43230)
- 期刊
- 济(147802)
- 经济(147802)
- 研究(98116)
- 中国(57855)
- 学报(48628)
- 管理(47121)
- 科学(46481)
- 财(44096)
- 农(43763)
- 大学(37459)
- 学学(35204)
- 教育(31676)
- 农业(30815)
- 融(26881)
- 金融(26881)
- 技术(26110)
- 财经(24968)
- 经济研究(24771)
- 业经(22814)
- 经(21393)
- 问题(19753)
- 贸(16460)
- 业(16329)
- 技术经济(16123)
- 图书(15748)
- 理论(15745)
- 科技(15270)
- 世界(15069)
- 现代(14469)
- 统计(14168)
共检索到4663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许红 张春芳
集聚是中国IT产业重要的区位特征。对1994年~2006年中国IT产业集聚度测算表明,中国IT产业的集聚度正在逐年提高,并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关键词:
IT 产业 产业集聚 产业集中指数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艳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国家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本文在梳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行业分类标准的界定、发展评价模型的设定和反映竞争力水平的集聚度之后,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归属的依托行业,在此基础上利用产业集聚度指数(EG指数)从时间、产业及地理3个维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的演进态势及其特征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集聚度水平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结构表现为产业集聚和扩散两者并存的特性;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地...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集聚 集聚水平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何文举 张华峰 陈雄超 颜建军
本文立足于我国加速城市化的现实背景,首先从精明增长理论出发,在理论上阐述了我国省域人口密度、产业密度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影响的内在机制;其次从空间效应的角度分析了我国30个省域的碳排放空间集聚效应,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密度效应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各个省域的碳排放存在着空间集聚效应,不仅在碳生产效率方面,而且在碳排放量上,表现出了东高西低的特征;各个省域的碳排放水平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产业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正N型的走势;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倾向于增加省域的碳排放,但是在密度效应的作用下,这种正向增长效应得到了削弱;且省域的碳排放水平与人均收入之间未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最后,结合本文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曜
城市的集聚密度与集聚规模在概念和测度上是两个相互关联却有差别的变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的集聚模型,证明城市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城市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作用并非同步变化。城市具有倒U型的规模—效率曲线和先正U型变化再倒U型变化的密度—效率曲线,同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估计显示,当前中国所有地级城市的实际密度均远高于预期的密度—效率曲线的正U型阶段门槛密度,因此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关系,倒U型的顶点密度随城市规模增加而上升。由于集聚密度和集聚规模的最优值不同步,因此在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过程中,需分类调整其在城市内部的布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宗成峰
利用区位商指数对中国纺织产业2003~2005年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定。计算结果表明:我国纺织产业在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天津、浙江、广东、山东等省的产业集群程度比较高;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低;纺织产业集聚程度与工业经济增长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我国纺织产业集聚弹性是0.8823,该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存在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
关键词:
纺织产业 集聚水平 区位商指数 集聚弹性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衣保中 周贺
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成因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产业集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必然现象,是否会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以中国35个大中城市2000~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构建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口集聚和土地成本是产业集聚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重要中介,即产业集聚能够通过人口集聚和土地价格上涨来推动房价上涨。基于研究结论,为保证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应采取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多渠道保障城市新流入人口住房和加快土地市场改革等政策措施。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吴学花 杨蕙馨
文章利用集中度、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N指数)等指标,对中国20个二位数制造业门类的集聚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其中5个门类进行了细化研究,得出结论:中国部分制造业已显现出较强的集中性,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但一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强、在国外具有显著集聚特征的行业的集聚性还比较低。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集聚 集中度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春济 高静
为了定量地反映我国旅游产业的集聚状况,文章使用E-G指数从全国、区域和部门三个层面对1997-2005年我国的旅游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算,对其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重点阐释了产生上述趋势的原因。文章认为:(1)大部分旅游产业部门不适合高度的地方性集聚,除非有较高的资源承载力作为支撑;(2)应该突破局部的空间限制,把更广阔的空间纳入到旅游产业集聚经济中来。
关键词:
旅游产业 集聚 E-G指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褚淑贞 张丽丽 韩之俊
产业集聚程度是衡量一个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基尼系数、集中率及赫希曼.哈菲德尔指数等指标,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对排名在前八位的省市做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很低,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几个省份。作为规模经济性较强的高技术产业,中国医药制造业只有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才能获得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
中国 医药制造业 产业集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宇 王子龙 许箫迪
文章利用文化产业集聚的EG指数和CR指数对中国文化产业2007-2011年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在对文化产业集聚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从行业视角和区域视角对文化产业的集聚特征及集聚趋势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计算结果表明,源市场效应是文化产业集聚过程中向心力的重要来源,知识溢出、要素共享等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康 王昱方 肖寒
本文采用修正的E-G指数和集中度模型,研究中国重工业特别是石化产业集聚演进规律,并通过SPSS回归模型对产业集聚与工业增长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数重工业产业集聚水平出现下降,石化产业集聚变动显示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总体来看,石化产业集聚与工业增长有较强的相关性。石化产业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处于高集聚;中游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处于中度集聚;下游的化学纤维制造业处于极高集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则处于中度集聚。从完善石化产业政策的角度来看,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在促进集聚提升的同时应关注规模经济效益问题;中游的炼焦及下游的化学原料制品业应强调结构调整,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加速产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子龙 谭清美 许箫迪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由于规模收益递增和正的外部经济效应,产业集聚往往导致制造工业进一步趋向集中,对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和行业集中度CRn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产业1994-2003年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限内,除医药制造行业存在下降趋势以外,中国制造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产业集聚弹性能够反映出不同产业集聚水平变化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同影响,可以为我们评价和发展产业集群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艳 李树民
中国工业在1995年至2005年间呈现出地理集聚加速的状态,并且偏向东部地区集聚。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市场化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工业过度向东部地区集聚将导致中西部地区工业"空心化",造成地区发展差距扩大。当前产业政策的重点应当是引导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实现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地理集聚 地区集中度 工业空心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长全
本文使用第三次工业普查的75万家企业数据,通过估计四个行业112个产业的生产函数,研究制造业的集聚经济特征、产业最优集聚规模及集聚水平的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集聚经济的存在形式为市级范围的本地化经济,省级范围的城市化经济虽然存在,但实际影响很小;企业层面规模报酬递减说明集聚经济更可能来源于城市经济理论所强调的技术外部性;随着集聚规模的上升,集聚经济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化,各产业存在一个集聚效应最大化的最优集聚规模,但实际集聚规模普遍远小于最优集聚规模;与最优集聚规模相对应,以指数衡量的产业集聚水平也具有内生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翔 潘世庆
促进有色金属产业集聚是提升贵州省有色金属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因而准确测度和把握有色金属产业集聚与贵州有色金属产业竞争力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文章把贵州省放在西部九省中进行对比分析,选取区位熵反映有色金属产业集聚度,选择企业数量区位熵反映矿产资源产业区域集聚度,选取产业产值区位熵反映有色金属产业经济集聚度,而有色金属产业竞争力则选取产值利润率借以反映。具体实证数据均来源于西部9个省份的2013统计年鉴与2013年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通过实证研究认为贵州省有色金属产业存在诸如区域集聚、经济集聚不足,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