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09)
2023(16749)
2022(14308)
2021(13507)
2020(11101)
2019(25461)
2018(24794)
2017(46908)
2016(25496)
2015(28442)
2014(27929)
2013(27689)
2012(25290)
2011(22910)
2010(22358)
2009(20449)
2008(19736)
2007(16606)
2006(14305)
2005(12417)
作者
(74693)
(62285)
(61782)
(58699)
(39320)
(29799)
(27885)
(24565)
(23709)
(21812)
(21183)
(21081)
(19626)
(19388)
(19161)
(19075)
(18631)
(18494)
(17767)
(17663)
(15508)
(14951)
(14895)
(14017)
(13855)
(13652)
(13620)
(13452)
(12469)
(12252)
学科
(100285)
经济(100173)
管理(69135)
(65738)
(53218)
企业(53218)
方法(46376)
数学(40611)
数学方法(40198)
中国(28712)
(27312)
(23824)
(23183)
业经(22397)
(21209)
贸易(21198)
(20663)
地方(19342)
农业(18434)
(17168)
环境(16330)
技术(15641)
(15517)
理论(15279)
(14917)
银行(14847)
(14521)
财务(14453)
财务管理(14425)
(14315)
机构
大学(362296)
学院(358462)
(145569)
经济(142810)
管理(139805)
研究(126669)
理学(122675)
理学院(121222)
管理学(119137)
管理学院(118515)
中国(92767)
科学(81302)
(77151)
(65187)
(64148)
(62107)
研究所(59633)
业大(58467)
中心(55831)
农业(51762)
财经(51332)
(48787)
北京(48434)
(47409)
(47131)
师范(46861)
(45817)
经济学(44583)
经济学院(40420)
(39516)
基金
项目(257523)
科学(202123)
基金(188693)
研究(182151)
(168257)
国家(166930)
科学基金(141654)
社会(116293)
社会科(110265)
社会科学(110236)
基金项目(100513)
(98049)
自然(93732)
自然科(91593)
自然科学(91565)
自然科学基金(89956)
(84553)
教育(82807)
资助(76623)
编号(71585)
重点(58549)
(56931)
成果(56857)
(54922)
(53870)
创新(50364)
科研(49858)
课题(49383)
国家社会(48834)
教育部(48280)
期刊
(149547)
经济(149547)
研究(102409)
学报(65498)
中国(64069)
(58295)
科学(58020)
管理(48989)
大学(48384)
学学(45810)
(44305)
农业(40793)
教育(36598)
技术(27511)
(26811)
金融(26811)
经济研究(25838)
财经(24496)
业经(24085)
(22137)
(21099)
问题(19776)
科技(18599)
(17786)
图书(17418)
业大(17232)
资源(16893)
(16762)
技术经济(16325)
理论(15800)
共检索到505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吉生保  杨旭丹  周小柯  王晓珍  
基于1986~2012年省际统计资料,文章首先分析了基于区位熵指数的中国IFDI空间集聚程度及演变态势,然后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IV-2SLS模型考察了IFDI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构造"三维驱动"理论框架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发现:第一,东部沿海地区的IFDI空间集聚程度普遍高于内陆地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空间的非均衡性呈现某种"固化"态势;第二,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对IFDI的省际集聚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能源供应和技术授权则抑制了IFDI的省际集聚;第三,在"三维驱动"中,市场驱动维度对地区吸引IFDI的空间集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丽  曹有挥  袁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以全球经济首要"推动者与塑造者"的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催化剂。引入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自回归模型,用面板数据研究了1995~2009年中国FDI时空集聚特征及其动因。结果表明:各省份实际利用FDI的过程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相关性日渐增强。从总量上来看,仍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江苏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是从增速来看,呈现向沿江的重庆、四川等投资条件相对较好的中西部内陆省份转移的趋势。从局部上看,呈现由外资集聚程度较高的省份向周边相邻省份扩散的趋势。空间滞后回归模型也进一步印证了空间依赖性对FD...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韩佳祥  陈瑛  史琴琴  
选取1991—2017年美国对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FDI,建立面板数据集。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美国对中国FDI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美国对中国的FDI总体呈上升态势;从地带性分异特征看,FDI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布较少,西部的FDI存量小于东部,但是大于东北,东北又大于中部;集群分布主要在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区域,其他区域集聚态势不明显。②从全局自相关角度可分为1991—1995年的随机分布阶段和1996—2017年的显著集聚阶段;从局部自相关角度,总体上呈现出以东部沿海为核心、其他区域为外围的"扇形"格局。③科技水平、市场规模、经济基础以及人力资本等4个因素对吸收美国FDI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交通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对外依存度和资源禀赋对吸收美国FDI的影响不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宽  郭沛  裴璇  
文章基于MODIS遥感数据测算2001—2019年中国省级生态碳汇,采用Dagum基尼系数、Markov转移概率矩阵、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多维度分析中国生态碳汇的时空格局,并采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探究生态碳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生态碳汇水平逐步提升。总体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差异存在收敛态势;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差异在区域间差异中占据主导地位;区域间净差异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且其差异贡献率呈上升态势。生态碳汇所属层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相邻年份内难以实现跨级转移。生态碳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同时,存在高-高、低-低、高-低、低-高四种空间集聚类型。纵向财政失衡是当前制约生态碳汇提升的重要因素,不仅抑制本地生态碳汇,同时对周边地区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全喜  宋戈  隋虹均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压力、状态与响应因素的多重并发影响和因果组态复杂机制。研究方法: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的影响分析和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法(fsQCA)的组态分析。研究结果:(1)2004—2020年中国耕地“非农化”面积总体呈增长态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和不同单元分别表现出“东多西少”“阶梯递增”“中西扩散”特征。(2)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体现出明显时空异质效应,其中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是普遍性的因素。(3)压力、状态与响应中单因素并不构成影响耕地“非农化”的必要条件,不同地区耕地“非农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构成的不同组态构型并发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组态构型的核心因素和辅助因素会发生角色和地位的转换。研究结论:耕地“非农化”受经济、社会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在制定调控管理政策时需着眼于不同组态路径中压力、状态及响应多重条件的适配关系,加强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规划管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美丽  李柏洲  
基于区位商理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中国人才集聚变化,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索中国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人才集聚差距逐年缩小,东部地区人才集聚程度最高、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第三、中部地区最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性教育投入对所有分位点的人才集聚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资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对低分位点人才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对人才集聚在高分位点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对人才集聚在中间分位点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地区开放性对人才集聚在不同分位点的影响不一致。最后,针对人才集聚程度较低的地区,从经济基础、政策环境、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媛媛   罗皓   唐波   彭文捷   林琳  
构建地理、文化、制度、经济4个维度的理论框架,通过区位熵分析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不同距离国家入境游客的时空特征,基于扩展引力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入境游客以韩国、日本、法国等为主,中、远距离国家游客的集中程度较高,且游客结构趋于均衡;(2)近距离国家游客更偏向选择区域南部的湖南、云南等省份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中、远距离国家游客集中在区域北部。与近、远距离国家游客相比,中距离国家游客的集聚核心较为稳定且集中度更强;(3)地理、文化距离对旅游地选择具有负向作用,制度、经济距离具有正向作用,语言、气候差异显著性不强。多维距离在2015—2019年的作用显著性较2010—2014年弱,且对近、远距离国家游客的作用方向与对中距离国家大致相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玲玲  沈家耀  
文章基于水足迹理论测度了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足迹强度,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足迹强度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具有跃迁性,多以Ⅵ型为主,水足迹强度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环保投资比重、科技进步指数等因素对降低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起积极作用,城镇化率、灌溉面积、市场化指数则会增加水足迹强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玲玲  沈家耀  
文章基于水足迹理论测度了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足迹强度,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足迹强度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具有跃迁性,多以Ⅵ型为主,水足迹强度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环保投资比重、科技进步指数等因素对降低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起积极作用,城镇化率、灌溉面积、市场化指数则会增加水足迹强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玉彬   石福安  
文章运用熵权法-TOPSIS组合权重模型对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双循环”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描述性统计、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灰色关联模型对其时序演变、空间格局与外部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且在30个省份之间差异较大。(2)研究期内,各省份“双循环”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增长缓慢;时序上,呈现向坐标轴正向扩张的演进趋势,正随时间推移逐步提升;空间上,“双循环”发展水平演变非均衡性特征明显,呈现由东向西渐次降低的梯度分布特征。(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施效果的外部驱动因素地区差异明显,其驱动因素的作用程度(即关联度)按金融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地区法治化水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依次递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倩倩  董会忠  曾文霞  
本文基于2008-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数据样本,运用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物流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与扩散趋势并存,区域物流一体化布局尚未实现,物流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城市集聚现象明显;人均GDP、社会消费水平、人力资本、政府宏观调控从高到低依次对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和基础设施建设对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负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余  姜博  赵映慧  赵毅  邹铁安  薛睿  
基于遥感数据,利用GIS,ESDA和GWR模型,分析东北三省2000—2018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及空间相关性,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东北三省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类型相互转变明显。(2)2000—2018年东北三省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增长率达31.3%;土地利用净碳排放区域差异显著,高值区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沈阳和大连,低值区集中在大兴安岭、长白山等山区。(3)Moran’sI指数呈先增后降趋势,整体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局部热点区分布在辽宁省的阜新、锦州、鞍山、营口和大连,冷点区集中在黑龙江省的鹤岗、双鸭山、鸡西和佳木斯及吉林省的白山和通化。(4)东北三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地利用强度、工业结构、总人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袁晓玲  邸勍  李朝鹏  
提升环境质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和必然要求。基于环境污染和环境吸收两个视角,在综合大气、土壤、水体三大环境要素测算环境污染指数和吸收指数的基础上,结合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的地域差异性,采用SDM模型分析全国及各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空间效应。研究表明:(1)环境质量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地域不平衡问题突出,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2)重工业比重偏高是造成环境质量低的最主要原因;(3)东部地区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协调,但人口集聚给环境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成为提升环境质量的掣肘。最后,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特点提出"硬治理"与"软治理"融合的差异化环境治理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亚男  王青  
构建中国乡村振兴指标体系,使用2009—2018年中国30省面板数据,基于个体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计量模型(SDM)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2009—2018年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和各维度水平均有明显增长且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局部空间集聚格局空间相关性显著,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高—高”和“低—低”集聚趋势。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农林水财政支出、金融发展水平、产业集聚、老龄化水平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是影响乡村振兴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研究结果认为,促进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协调发展应从上述影响因素入手,推动落后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构建乡村振兴科学平衡的空间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春  谭学通  
县域普惠金融的均衡化发展是助推国家金融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文章采用中国2007—2017年1 972个县域数据,考察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格局、演进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县域普惠金融整体水平较低,且呈稳步上升趋势;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显著且随时间扩大的地区差距,并具有显著空间正自相关,且高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成渝城市群;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演化趋势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同时处于高水平县域的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最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就全国而言,公共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与本地及周边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显著正向关系,而就地区(东中西)而言,各影响因素差异性明显。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