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77)
- 2023(15130)
- 2022(12757)
- 2021(12105)
- 2020(9938)
- 2019(23133)
- 2018(22964)
- 2017(43713)
- 2016(23765)
- 2015(27140)
- 2014(27187)
- 2013(26975)
- 2012(24745)
- 2011(22293)
- 2010(22006)
- 2009(20154)
- 2008(19646)
- 2007(16940)
- 2006(14846)
- 2005(13404)
- 学科
- 济(101808)
- 经济(101696)
- 管理(63173)
- 业(62675)
- 企(49468)
- 企业(49468)
- 方法(43904)
- 数学(38052)
- 数学方法(37702)
- 中国(31378)
- 农(28402)
- 业经(23086)
- 财(22405)
- 地方(20886)
- 学(20734)
- 贸(19753)
- 贸易(19743)
- 易(19234)
- 农业(19207)
- 制(17339)
- 和(15385)
- 技术(15131)
- 理论(14939)
- 产业(14857)
- 环境(14719)
- 银(14676)
- 银行(14630)
- 融(14470)
- 金融(14466)
- 行(14042)
- 机构
- 大学(340054)
- 学院(335458)
- 济(143666)
- 经济(140974)
- 管理(132536)
- 研究(120447)
- 理学(114817)
- 理学院(113519)
- 管理学(111747)
- 管理学院(111142)
- 中国(89591)
- 京(73781)
- 科学(72367)
- 财(61796)
- 所(60306)
- 研究所(55175)
- 农(53384)
- 中心(53184)
- 财经(50001)
- 业大(48732)
- 北京(47301)
- 江(47182)
- 经(45749)
- 范(45119)
- 师范(44720)
- 经济学(44398)
- 院(43608)
- 农业(41723)
- 经济学院(39998)
- 州(38164)
- 基金
- 项目(231483)
- 科学(182719)
- 研究(170580)
- 基金(169453)
- 家(147899)
- 国家(146709)
- 科学基金(125463)
- 社会(109402)
- 社会科(103681)
- 社会科学(103658)
- 基金项目(89677)
- 省(87158)
- 自然(79807)
- 自然科(77946)
- 自然科学(77930)
- 教育(76732)
- 自然科学基金(76525)
- 划(74434)
- 资助(69834)
- 编号(68458)
- 成果(55855)
- 部(52016)
- 重点(51828)
- 发(50436)
- 创(47794)
- 课题(47068)
- 国家社会(45915)
- 教育部(44719)
- 创新(44682)
- 科研(43790)
- 期刊
- 济(155674)
- 经济(155674)
- 研究(103244)
- 中国(66337)
- 学报(52719)
- 科学(49998)
- 农(49481)
- 管理(48653)
- 财(44319)
- 大学(40216)
- 学学(37503)
- 教育(36233)
- 农业(34841)
- 技术(27929)
- 融(27765)
- 金融(27765)
- 经济研究(25932)
- 财经(24309)
- 业经(24113)
- 经(20977)
- 问题(20846)
- 业(18743)
- 图书(18454)
- 贸(17447)
- 世界(16658)
- 理论(16368)
- 技术经济(16348)
- 科技(16156)
- 国际(15715)
- 现代(15376)
共检索到4984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民
城镇化与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城镇是第二、三产业集聚的地区,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直接经济动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二、三产业的发展必然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为了使城镇化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速度应与劳动力向二、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卫林
从城镇化、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看,我国物价表现出的食品与住房价格持续上涨的结构性上涨是城镇化和工业化阶段的必然现象,但与各阶层的贫富差距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只有倚重财税政策和产业政策影响财富分配和资本、劳动力的产业分配,充分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才能有效地控制物价。
关键词:
物价 城镇化 劳动力转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吕洋 孟奎
农村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是城镇化过程的本质也是推动其发展的最重要途径,本文以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理论为分析框架,比较了中国与墨西哥两国在这一进程中各自特点、所处阶段和存在问题,并利用刘易斯的理论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制度和政策原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为我国下一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转折点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夏明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数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特定阶段的劳动力转移过程进行了考察,从结构转变的角度考察了技术、制度、消费、投资、出口以及进口诸因素在引导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结构转变中的作用,并对两个阶段进行了比较研究,就此剖析我国结构转变中劳动力转移的阶段变化及其机制。
关键词:
结构转变 劳动力转移 投入产出分析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传江 张辉 黄云平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增无减 ,但是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且大量过剩、非农产业规模较小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 ,是最根本的差距所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与东部地区相比呈现显著不同的特征 ,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与东部地区也不尽相同。为此中西部地区需要 :(1)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三位一体”的发展 ;(2 )构建农民退出新型机制 ,打造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完善城市群带 ,增强城市辐射能力 ,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 ;(4 )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管理市场化与资本化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永良
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即实现人口最终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目前,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但人口彻底转移现象却十分缓慢,分析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与特点,对于实现人口城镇化意义重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骏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之一。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只有确立城镇化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小城镇建设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赖作莲 王征兵
对陕西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的分析表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陕西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都呈上升趋势,但是,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相关性不太显著,相当一部分非农就业转移在农村内部实现,从而影响了城镇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发挥。此外,不同时期、不同规模和不同区位的城镇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不同。
关键词:
陕西 城镇化 劳动力转移 效应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范德成 王韶华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农业规模化经营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规模化经营必然使农业出现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成为关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包括本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将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社会结构的形成。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本文勾勒出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简图。保障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城镇化的政策建议为:规范和促进土地流转;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健全农村社会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
农业规模化经营 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阿布都瓦力·艾百 康新梅 吴碧波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都必须面临的难题。在社会经济转型中,印度政府通过综合运用立法、开发职业培训计划等对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了积极探索,但农村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现象依然凸显,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迟缓,转移后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也呈现不均衡态势。印度与中国同属金砖国家,历史背景与国情相似,因此,中国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可以充分借鉴印度的经验。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苗瑞卿 戎建 郑淑华
本文在对托达罗模型和杨春瑰模型提出修正意见之后 ,综合了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 ,重新建立了劳动力转移模型。通过对此模型的递推求解 ,本文分析了影响劳动力转移速度和数量的因素 ,论证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提高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的途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朔 冯素杰
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辅相成,但归根到底,经济增长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助推器,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要靠经济增长。根据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近几年的数据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与名义GDP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今年国家制定了“压经济增长、保体制改革”以及200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至1000万”的宏观调控目标,对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解读是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我们得知,适宜经济结构下的经济高速增长是迅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要条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郑爱翔
本文基于来自江苏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976份有效问卷,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价值感知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个体与家庭特征驱动因素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价值感知受到劳动力婚姻状况、学历因素的影响;在动机驱动因素中,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市民化动机对培训价值感知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功效驱动因素中,培训过程感知维度中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培训师资因素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价值感知,培训效果感知维度中的能力提升、收入增长、成功就业因素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价值感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小玉 郑晶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都离不开充足劳动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过程中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积累更多的财富。因此,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吸收效率的高低就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为此构建投入产出五个指标基础上,通过DEA模型测算福建省九地市农村劳动力吸纳效率情况,发现除泉州外大多数地市都处于非有效状态且差异较大。未来这些地市需要结合各自特色发展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来提高吸纳能力;并且应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扩大就业空间。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军红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转移劳动力融入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为了加快农业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进程,本文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农业转移劳动力住房制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了影响农业转移劳动力住房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创新农业转移劳动力住房制度的设计对策。
关键词:
农业转移劳动力 市民化 住房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