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88)
- 2023(9385)
- 2022(7728)
- 2021(7159)
- 2020(5878)
- 2019(13389)
- 2018(12669)
- 2017(23516)
- 2016(12661)
- 2015(14167)
- 2014(13480)
- 2013(13605)
- 2012(12561)
- 2011(11685)
- 2010(11437)
- 2009(10339)
- 2008(10118)
- 2007(8621)
- 2006(7556)
- 2005(6637)
- 学科
- 济(55344)
- 经济(55291)
- 管理(32777)
- 业(32328)
- 方法(25479)
- 企(24056)
- 企业(24056)
- 数学(23217)
- 数学方法(23096)
- 中国(17952)
- 贸(15129)
- 贸易(15123)
- 农(15020)
- 易(14829)
- 财(12544)
- 业经(11013)
- 学(10949)
- 制(10047)
- 农业(10035)
- 银(9184)
- 银行(9140)
- 行(8809)
- 融(8691)
- 金融(8691)
- 环境(8600)
- 出(8204)
- 关系(7816)
- 技术(7774)
- 地方(7749)
- 划(7198)
- 机构
- 大学(188868)
- 学院(184818)
- 济(87274)
- 经济(86155)
- 研究(73256)
- 管理(68123)
- 理学(59845)
- 理学院(59107)
- 管理学(58274)
- 管理学院(57945)
- 中国(55250)
- 科学(44270)
- 京(40202)
- 农(39584)
- 所(38275)
- 研究所(35463)
- 财(35271)
- 中心(31793)
- 农业(31738)
- 业大(31541)
- 财经(29332)
- 经济学(28580)
- 经(27222)
- 经济学院(25995)
- 院(25786)
- 北京(25565)
- 江(24550)
- 科学院(23587)
- 范(22462)
- 财经大学(22255)
- 基金
- 项目(130780)
- 科学(103482)
- 基金(99593)
- 家(91020)
- 国家(90341)
- 研究(88168)
- 科学基金(75516)
- 社会(60577)
- 社会科(57690)
- 社会科学(57676)
- 基金项目(52364)
- 自然(49440)
- 自然科(48401)
- 自然科学(48382)
- 自然科学基金(47634)
- 省(46818)
- 划(41825)
- 资助(40364)
- 教育(39557)
- 编号(30893)
- 部(30446)
- 重点(30290)
- 发(28165)
- 创(27577)
- 国家社会(27401)
- 中国(26569)
- 创新(26014)
- 科研(25798)
- 教育部(25743)
- 计划(25167)
共检索到2697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於嘉 谢宇
文章分析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我国男性与女性初婚前同居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居民中具有初婚前同居经历的比例约为10%,且这一比例在较年轻的群体中更高。在最近结婚的人群当中,同居比例达到1/3以上。根据发展范式这一理论框架,结合我国的社会情境,文章提出,人们观念的改变与制度的变化是造成我国同居比例上升最主要的推动力。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出生世代、教育程度、城市生活经历、流动经历、党员身份和居住地经济发展水平这些因素,对我国居民是否具有初婚前同居的经历均有着显著的影响。文章对同居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我国初婚年龄的推迟等婚姻与家庭领域中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
同居 家庭观念 发展范式 第二次人口转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於嘉 谢宇
文章分析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我国男性与女性初婚前同居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居民中具有初婚前同居经历的比例约为10%,且这一比例在较年轻的群体中更高。在最近结婚的人群当中,同居比例达到1/3以上。根据发展范式这一理论框架,结合我国的社会情境,文章提出,人们观念的改变与制度的变化是造成我国同居比例上升最主要的推动力。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出生世代、教育程度、城市生活经历、流动经历、党员身份和居住地经济发展水平这些因素,对我国居民是否具有初婚前同居的经历均有着显著的影响。文章对同居
关键词:
同居 家庭观念 发展范式 第二次人口转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康晓平,罗时龙,翁士贵,王绍贤
人工流产作为避孕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讲,对降低生育率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保护妇女健康的角度出发,这种手术不宜多作。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指导站组织的健全及领导的加强,中国各地避孕措施的现用率已大大提高,基本在60%~87%左右,然而人工流产并未随之减少。一些研究表明,从1971~1982年,中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腊生 关敏芳 李萍
本文通过在经典消费跨期替代模型中引入财富代际传承因素,构建了适合我国居民"家庭精神"的中国式消费跨期替代选择模型,以我国1978—2008年的相关年度数据为样本,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分别对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家庭财富传承偏好进行了估计,并对我国居民的消费选择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除农村居民外,中国式消费跨期替代模型能够得到实践的证实,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选择存在明显的差别。最后,依据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鲁 樊纲
本文考察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和 90年代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 ,分析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的配置与流动状况及其动因 ,考察这些因素对地区差距变化的作用 ,同时也考察制度变革和结构变化等因素对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判断地区差距变动的未来趋势 ,并分析在不妨碍经济效率的前提下 ,哪些政策因素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
关键词:
地区发展 收入差距 要素流动 趋同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仲常 谢小丽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能源消耗量不断攀升的同时,GDP能源消耗强度却呈下降态势。本文对这一下降趋势的原因作了解释。首先采用因素分析法分解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贡献,结果显示效率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起着主要作用,结构份额中的第一产业降低了能源消耗强度,二产重型化提高了能源消耗强度,二者抵消,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贡献不明显;进一步对影响能源消耗强度中的效率份额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外开放程度和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水平提高是导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使中国的能耗强度仍然处于偏高的水平。
关键词:
能源消耗强度 效率份额 结构份额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伟力
在对我国资本利润率的时间变动模式进行描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决定资本利润率的主要因素,资本深化假说和非国有企业过度进入假说均不能解释我国资本利润率的时间变动特征。因此,要提高资本利润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关键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
资本利润率 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洪涛 丁云龙
利用LMDI指数分解方法,对中国1995—2006年能源消费密度的变动趋势进行分解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之前,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共同促进了能源消费密度的下降。2000年之后,受结构效应由负转正和技术效应影响减缓的双重影响,能源消费密度近几年出现了上升趋势。第二产业的重工业化趋势,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逐渐增加,企业研发投入低,创新能力不足及其在国际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等是造成这一趋势的深层原因。扭转这一趋势的政策取向在于促进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逐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发挥节能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以及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颜安生 李顶
作者认为,我国金融业走向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准备工作:第一,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外资银行;第二,在服务质量、服务设施、人管理水平等方面员素质、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第三,尽快制订《外资银行法》;第四,积极开拓国际金融市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丁 田思钰
未婚先孕和婚前流产不仅反映中国青年婚姻和性相关的观念、实践的变化,也意味着潜在的健康威胁与公共服务需求。文章针对既有研究的数据偏差和理论不足提出改进的数据采集方案与解释框架,利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生育史信息,对流动人口未婚先孕水平和模式进行探索,并采用竞争性风险事件史模型验证了婚前流动对未婚先孕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流动妇女中有20%25%会经历以生育结束的未婚先孕,加上以流产结束的部分,未婚先孕发生率会更高;婚前流动会显著提高未婚先孕几率;初次外出时年龄越小,流出时间越长,未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流动 未婚先孕 未婚同居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丁 田思钰
未婚先孕和婚前流产不仅反映中国青年婚姻和性相关的观念、实践的变化,也意味着潜在的健康威胁与公共服务需求。文章针对既有研究的数据偏差和理论不足提出改进的数据采集方案与解释框架,利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生育史信息,对流动人口未婚先孕水平和模式进行探索,并采用竞争性风险事件史模型验证了婚前流动对未婚先孕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流动妇女中有20%~25%会经历以生育结束的未婚先孕,加上以流产结束的部分,未婚先孕发生率会更高;婚前流动会显著提高未婚先孕几率;初次外出时年龄越小,流出时间越长,未婚先孕几率越高;婚前流动经历对农业户籍、教育水平较低的流动妇女发生未婚先孕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流动 未婚先孕 未婚同居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庆波 陈功
文章利用2000年、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调查"数据,通过时期队列比较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我国近十年来老年入宗教信仰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为我国老年人口的服务政策提供相关的依据。分析发现,十年间我国老年人口中信教的比例从15.56%下降到13.89%;除60~64岁年龄组外,同一年龄组的老人信教比例有所降低,同一出生队列老年人信教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这与世俗化理论的预测趋势一致。性别、民族、受教育水平、是否为党员/干部、慢性病、自评子女孝顺、是否与子女同住、有无社会组织参与等变量是影响老年入宗教信仰选择的主要因素。相关部门应充分地认识和把握宗教在不同时期和出生队列老年人群中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以更好地制定老龄服务性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健 唐燕 张吉辉
为探寻我国资源再生利用的产业化发展道路,选用产业集中度、区位熵、Gini系数、Hoover系数以及EG系数,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总体水平上对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聚集度变动趋势进行了测度,并通过对2004-2009年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检验了各个因素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聚集度从2004年开始就处于较高水平,由极高寡占转变为中度寡占市场,趋向合理化发展态势;②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聚集度较高,属于再生资源产业高水平专业化地区,而湖南省以外的其他内陆地区发展水平均较低;③新古典经济、新经济地理和政策制度三方面因素分别对产业聚集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凤 罗建东 路晓蒙 邓博夫 甘犁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3年和2015年的社区匹配数据,本文研究分析了中国家庭资产状况、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数据表明中国家庭资产增长明显,2015年家庭资产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87.6万元和33.1万元,较2013年分别增长8.5%和23.9%。家庭资产均值和中位数之间的差异表明了资产分布的极度不均,但这一现象在2015年有所缓解,并且家庭资产有向中等资产家庭聚集的趋势。资产分布不均还表现为城乡、区域不均。本文还讨论了家庭资产的结构,发现住房资产是中国家庭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两年来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的家庭,但住房资产的投资吸引力正在减弱。此外,金融资产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