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74)
2023(11763)
2022(10241)
2021(9760)
2020(7979)
2019(18834)
2018(18729)
2017(36045)
2016(19456)
2015(22115)
2014(21976)
2013(21997)
2012(20184)
2011(18385)
2010(17921)
2009(16069)
2008(15451)
2007(12840)
2006(11108)
2005(9676)
作者
(55039)
(45773)
(45243)
(43163)
(29080)
(21727)
(20572)
(18111)
(17404)
(16137)
(15625)
(15467)
(14450)
(14216)
(14136)
(13952)
(13667)
(13439)
(13075)
(12826)
(11238)
(11208)
(10787)
(10319)
(10164)
(10106)
(9960)
(9890)
(9072)
(9063)
学科
(80621)
经济(80537)
管理(55029)
(50376)
(40388)
企业(40388)
方法(38380)
数学(33910)
数学方法(33602)
中国(23114)
(20949)
(18141)
(17710)
(16672)
贸易(16664)
环境(16443)
(16297)
业经(16296)
地方(14616)
农业(14182)
(13689)
(13193)
(12224)
技术(11631)
理论(11624)
(11452)
银行(11411)
(10941)
(10895)
金融(10892)
机构
大学(277956)
学院(273316)
(115817)
经济(113656)
管理(111544)
理学(97561)
理学院(96505)
研究(95515)
管理学(95059)
管理学院(94583)
中国(70793)
(59666)
科学(58199)
(48841)
(47166)
研究所(43566)
中心(41911)
(41651)
财经(40405)
业大(40401)
北京(38224)
(37114)
(35848)
(35626)
经济学(35440)
师范(35344)
(34688)
农业(32689)
经济学院(32039)
财经大学(30373)
基金
项目(194175)
科学(153432)
基金(143431)
研究(142492)
(125141)
国家(124187)
科学基金(106535)
社会(90803)
社会科(86132)
社会科学(86110)
基金项目(76487)
(72399)
自然(69048)
自然科(67432)
自然科学(67418)
自然科学基金(66210)
教育(64147)
(62231)
资助(59278)
编号(56699)
成果(45716)
(44085)
重点(43184)
(41363)
(40090)
课题(38461)
教育部(37983)
国家社会(37926)
创新(37501)
科研(37249)
期刊
(119236)
经济(119236)
研究(81741)
中国(47749)
学报(42664)
科学(40821)
管理(39529)
(37441)
(34018)
大学(32346)
学学(30327)
教育(27766)
农业(27035)
技术(22224)
(20369)
金融(20369)
经济研究(19991)
财经(19098)
业经(17847)
(16297)
问题(15750)
图书(14789)
(14459)
理论(13564)
科技(13443)
(13415)
技术经济(13312)
世界(12747)
资源(12603)
实践(12264)
共检索到387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安静  冯宗宪  孟渤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30省份的生产者责任以及消费者责任CO_2排放量;各个省份的净碳转移量以及进出口隐含碳排放;测算省间的碳转出量,计算8大区域的净碳转移量,并分析了碳转移的方向。研究方法:借助投入产出表,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各省份各行业的CO_2排放量以及省间的碳转移量。研究发现:两种责任测算的CO_2排放量差别较大;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的净碳转出量最大,内蒙古、山西、河北、新疆、贵州的净碳转入量最大;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以及京津地区的净碳转出量最大,西北地区的净碳转入量最大。研究创新:用投入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安静  冯宗宪  孟渤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30省份的生产者责任以及消费者责任CO_2排放量;各个省份的净碳转移量以及进出口隐含碳排放;测算省间的碳转出量,计算8大区域的净碳转移量,并分析了碳转移的方向。研究方法:借助投入产出表,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各省份各行业的CO_2排放量以及省间的碳转移量。研究发现:两种责任测算的CO_2排放量差别较大;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的净碳转出量最大,内蒙古、山西、河北、新疆、贵州的净碳转入量最大;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以及京津地区的净碳转出量最大,西北地区的净碳转入量最大。研究创新:用投入产出表结合能源平衡表测算各省份各行业的直接CO_2排放量;研究了省间的碳转移。研究价值:对中国的碳减排具有一定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中华  石爽  
文章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2001—2014年美国向中国转移的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并采用SDA两级分解法对驱动贸易隐含碳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测算结果表明:美国是典型的贸易隐含碳转出国,2001—2014年间美国共向中国转移了5859.65Mt贸易隐含碳,其中纺织服装皮革及其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不包括机械设备)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三个部门承接了其转移的绝大多数贸易隐含碳;SDA结果表明,进口规模效应是推动美国向中国转移贸易隐含碳的最大驱动因素,直接碳排放强度有效抑制了美国向中国转移贸易隐含碳规模的扩大,其他效应影响相对微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余晓泓  詹夏颜  
巴黎气候大会再次明确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作为碳排放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在现行以生产者原则为主流的碳排放责任核算体系具有缺陷的背景下,对中国主张排放权及发展权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聚焦学者们新提出的碳排放责任划分原则——"收益原则",构建基于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戈什模型,以中国为主要研究对象,核算1995—2011年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及其他国家组的收益侧碳排放及收益侧碳排放转移。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中国收益侧碳排放远小于直接碳排放,并且净进口的收益侧碳排放规模逐步扩大。俄罗斯、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钟章奇  张旭  何凌云  陈博文  
区域间碳排放转移对区域碳排放核算及其减排责任划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建模方法,在计算中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后统称"省区")区贸易隐含碳结构的基础上,本文深入探讨了为减轻区域间贸易对省区碳排放核算及其减排责任划分的影响,以及中国各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共同应对碳减排的问题,由此在减排政策层面上提出了"开展区域合作共同减排比单个省区独自应对更为有利,同时考虑到在区域合作中各个省区的获益程度可能会有所差别,采取资金补助等方式有助于推动区域合作减排"的政策建议。这对完成中国整体减排目标、提高区域减排效率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佟昕  陈凯  李刚  
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决定正确判断和把握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全国和30个省域碳排放与不同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经济增长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诱因;从省域角度来分析,经济增长是导致大多数省域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诱因;碳排放与能源价格灰色综合关联度都较低;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形势不同,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的关联性不同,不能采取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节能减排政策。最后在本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碳减排策略,据此提出针对不同区域特征的低碳对策和建议,以期望能够合理控制影响因素对中国碳排放总量影响。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闫云风  
中欧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中欧商品贸易转移的碳排放对中国和全球的碳排放也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欧盟一直是节能减排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但如果欧盟是通过增加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而减少其国内生产从而实现其减排目标,则其承诺将是毫无意义的。本文建立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对1995-2010年中欧贸易的碳排放转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国际贸易,中国有2.99-8.85%碳排放是为欧盟消费而排放的,而从欧盟进口所承载的碳排放只占0.17-0.73%。产生巨大的碳排放转移的原因除了中欧贸易不平衡外,还有贸易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差异,因此,中国为欧盟各国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欧盟应为中国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献金  李妍芳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较十年前增长了两倍多,然而日本的碳排放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中日两国是否由于贸易产生了碳排放转移现象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分别分析了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和日本由于贸易引起的相应部门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量;利用LMDI法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和日本碳排放转移变化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这三年中国由于出口到日本引起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要大于日本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中日贸易存在着碳排放转移现象。规模效应对转移至中国和日本的碳排放量在三年的变化一直起正向作用,结构效应和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欧元明  
通过构建碳洛伦兹曲线来计算碳基尼系数的方式,从年度人均排放、单位社会总产出排放、单位国土面积排放三个视角动态化研究省域碳排放公平性问题,发现基于不同指标计算的碳基尼系数差别悬殊、结论也相异。还基于碳排放规模转移指数和强度转移指数分析了省域碳排放的转移问题,发现我国碳排放转移的基本方向是从能源密集区域和重化工基地分布区域向能源非密集区域、非重化工基地分布区域转移。在碳排放公平与转移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给出了基于单年度世袭原则、GDP排放强度原则、人均排放原则、行政区国土面积原则下的省域排放权分配系数,发现不同分配原则下各省区的配额差距很大。以2011年的实际排放量系数为比较基准,东部地区在GDP排...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亮  刘晶茹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很大。在全国尺度上,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切实贯彻区域统筹原则,这就需要对中国区域间的碳排放转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利用EIO-LCA方法及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来核算中国八大区域间产品(服务)以及隐含的碳排放在区域之间流动和转移总量。研究发现,经济拉动作用收支方面,东北区域、京津区域、南部沿海区域、西北区域和西南区域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总量大于其承接其他区域拉动作用的总量,北部沿海区域、东部沿海区域和中部区域反之。区域间隐含的碳排放转移收支方面,北部沿海区域和中部区域碳排放转入量大于转出量,承接了其他区域的高碳负荷产业转移,其他六个区域...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顺顺  
本文基于修正的投入产出模型和双比例平衡法(RAS法),利用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数据,对中国23个工业部门的直接和完全碳排放、碳排放的部门间转移和进出口转移进行了定量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①中国能耗碳排放超过84%来源于工业部门,强度减排和总量减排的重点部门有所趋同;②绝大多数工业部门的引致碳排放远高于直接碳排放,部门间碳转移是构成工业部门完全碳排放的主要部分,不同部门间应负有共同减排责任;③23个工业部门包含5个表观高碳部门、5个传导型高碳部门和6个全过程高碳部门,不同类型部门应采取分类管理策略;④从供给端分析,工业部门间碳转移主要沿能源转化部门、采掘业、流程制造业、离散制造业的路径流动,通过...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余丽丽  彭水军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表嵌入全球投入产出表并构建相应的碳排放账户,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试图从价值链渠道、区域(国别)流向、部门结构和影响因素等角度解释我国各区域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值碳排放转移效应。结果表明,国内贸易的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通过国内价值链实现并且以中间品贸易为主,而国际价值链对于对外贸易增加值碳排放转入的贡献程度更大;国内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流向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国外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流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碳排放强度和增加值系数的下降有助于降低国内-外贸易增加值碳排放转入,而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的变动效应则相反。本文结论对于如何协调国内-国际分工、调整国内产业和碳减排布局,有效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竹  耿涌  薛冰  付加锋  唐笑飞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热点。目前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如何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首批低碳试点省份:陕西、广东、辽宁、湖北、云南5省为研究对象,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核算5省份1995年-2008年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并通过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脱钩分析,探讨5个省份1995年-2008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显示,5个省份在1995年-2008年间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迅速增加,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态势;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慧卿  
笔者基于我国30个省区扩展型投入产出表,对省际产品贸易之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以有效反映各省区碳排放强度,为合理制定地区减排目标提供参考。笔者研究认为:从国内贸易看,存在高碳排放产品由能源富集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空间特征;从国际贸易看,碳排放进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国家分配减排责任时,应强化"消费者负责"原则,适度增加高能耗产品消费地减排责任,激励沿海省份对能源富集省份进行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以实现全国总体减排目标。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胡安俊  孙久文  
我国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产业与空间集中性,改善高排放产业与高排放区域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文章基于2000—2018年的碳排放数据,筛选出全国和各省域的高排放产业与高排放区域。从全国看,六大高排放产业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九成左右,18个省域的碳排放超过全国碳排放的八成。从省域看,六大高排放产业同样是各省域的碳排放主体,不同省域的碳排放也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集中性。由于省域之间存在较大规模贸易,因此伴随着大量的碳转移。为实现碳达峰,要在稳中求进和因地制宜基础上,以高排放产业与高排放区域为重点,综合运用价格机制与政府规制等措施,统筹碳排放的省际转移问题,促进碳减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