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16)
- 2023(9516)
- 2022(7800)
- 2021(7256)
- 2020(5794)
- 2019(13518)
- 2018(13184)
- 2017(24535)
- 2016(13030)
- 2015(15151)
- 2014(15052)
- 2013(15198)
- 2012(14592)
- 2011(13475)
- 2010(13490)
- 2009(12846)
- 2008(12361)
- 2007(11025)
- 2006(10180)
- 2005(9602)
- 学科
- 济(81906)
- 经济(81852)
- 管理(33216)
- 业(30156)
- 方法(28609)
- 数学(26134)
- 数学方法(26043)
- 中国(24657)
- 企(20308)
- 企业(20308)
- 农(17843)
- 地方(17840)
- 贸(14562)
- 贸易(14550)
- 易(14140)
- 业经(13242)
- 学(12951)
- 财(12888)
- 地方经济(12844)
- 农业(12435)
- 融(12182)
- 金融(12181)
- 制(11984)
- 银(11110)
- 银行(11104)
- 行(10852)
- 环境(10458)
- 发(9267)
- 体(9167)
- 和(8994)
- 机构
- 大学(198307)
- 学院(196031)
- 济(106065)
- 经济(104571)
- 研究(78253)
- 管理(71341)
- 中国(62921)
- 理学(59971)
- 理学院(59286)
- 管理学(58633)
- 管理学院(58248)
- 财(45906)
- 京(42353)
- 科学(40048)
- 所(38892)
- 财经(36436)
- 经济学(36348)
- 研究所(34796)
- 中心(34209)
- 经(33478)
- 经济学院(32512)
- 北京(27851)
- 江(27839)
- 院(27495)
- 农(27399)
- 财经大学(27143)
- 范(24340)
- 师范(24179)
- 科学院(23612)
- 业大(22346)
- 基金
- 项目(121642)
- 科学(97521)
- 基金(92348)
- 研究(91659)
- 家(79749)
- 国家(79169)
- 科学基金(67595)
- 社会(64105)
- 社会科(60990)
- 社会科学(60977)
- 基金项目(47070)
- 省(42419)
- 教育(40898)
- 自然(39054)
- 资助(38690)
- 自然科(38175)
- 自然科学(38165)
- 自然科学基金(37551)
- 划(36530)
- 编号(34380)
- 部(29371)
- 国家社会(28964)
- 成果(28828)
- 发(27752)
- 重点(27651)
- 中国(27363)
- 教育部(26005)
- 人文(24619)
- 课题(24337)
- 创(24301)
- 期刊
- 济(122130)
- 经济(122130)
- 研究(69297)
- 中国(44146)
- 财(34361)
- 管理(28841)
- 科学(26017)
- 农(25330)
- 学报(25239)
- 融(23189)
- 金融(23189)
- 经济研究(21884)
- 财经(20377)
- 大学(20216)
- 学学(19091)
- 经(17903)
- 农业(17410)
- 技术(16765)
- 问题(16253)
- 教育(16081)
- 贸(15894)
- 业经(15165)
- 世界(15006)
- 国际(14973)
- 技术经济(11709)
- 统计(11037)
- 业(10402)
- 经济问题(10108)
- 理论(9188)
- 策(9182)
共检索到3228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车伟
运用宏观统计数据,本文首先回答了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创造就业的问题.通过分阶段分析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文章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种创造了大量就业的增长;本文第二部分分析劳动供求关系的最新变化及其演变趋势.认为劳动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但中国尚没有步入劳动力短缺时代.在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内仍然拥有充足的劳动供给;本文第三部分讨论了当前劳动力市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认为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非正规化严重、初次收入分配扭曲等问题突出:第四部分为结论,提出构建安全灵活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和设想。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就业 劳动力市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严飞 侯远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都阳
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向高收入迈进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看,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全要素生产率(TFP)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表现为劳动力的短缺和普通工人工资的上涨,这意味着新古典机制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对近年来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表明,不仅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趋于下降,劳动力再配置在TFP的构成中也逐渐减少。通过改革提高经济效率的要求更加紧迫。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变化 TFP 中等收入陷阱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广婷 江静 陈勇
本文采用劳动力配置效应模型研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1997—2008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和GDP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6.33%和1.72%。分地区看,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和GDP提高的影响要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受益最小。为应对当前剩余劳动力总量的减少、转移速度减慢以及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政府应该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小企业、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本地就业等方面做出努力。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岳龙华
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研究了中国劳动力产业转移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变动趋势。实证结果发现,1991—2008年劳动力产业转移对GDP增长率的年均贡献达到20%以上,第三产业是未来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的主要渠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毕先萍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资源有效配置、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根本保证,在就业保障体系缺失情况下劳动力流动有可能导致就业安全感下降、抑制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本文运用2000-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估计地区劳动力流动规模,构造相关指标,实证检验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研究显示,劳动力流动对下一期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而对本期经济增长有负向影响,就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紧张度的影响不显著。为此,应在确立适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下促进劳动力全面自由流动,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就业保障 地区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静文 王明雁
本文在新经济理论框架下梳理劳动力空间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即:劳动力空间集聚通过正向的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以及负向的市场竞争效应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由于各效应产生的时间和条件不同,劳动力空间集聚先是促进经济增长,但达到一定程度后,集聚成本上升并超过集聚收益,转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由此提出假设:劳动力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非线性影响。同时,通过数理公式推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运用GMM等估计手段,再次证明:劳动力空间集聚度存在"天花板"效应,劳动力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一个适度的区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蒋谦 傅新红 陈东 郭海强 丁路燕
本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了1992年~2005年期间四川省经济增长与三大产业劳动力就业的数量关系,并提出了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具体建议:一是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兼顾一、二产业的发展;二是结合四川特色,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特色行业;三是重视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劳动力就业 回归分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赵慧 刘德鑫 张家来
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庞大的劳动力失业数量仍居高不下。本文从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关系出发,在分析影响我国就业弹性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经济增长与扩大劳动力就业之间关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就业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就业弹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丽丽 赵勇
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文章对FDI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具体渠道(劳动力就业、国内资本形成、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内,FDI都通过促进劳动力就业和技术进步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同时,虽然FDI在短期内对国内投资存在着正向的"挤入"效应,但在长期内却"挤出"了国内投资。比较二者之间的产出弹性,发现FDI的产出弹性要小于国内投资。
关键词:
FDI 经济增长 协整检验 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成刚 祝慧琳
本文尝试梳理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既不同于传统正规就业,也不同于传统的非正规就业的新型灵活就业模式。随着新技术、新业态的出现,新型灵活就业模式仍处于快速变化中。本文总结了三种相对稳定,且初具发展规模的新型灵活就业模式:电商平台就业模式、分享经济就业模式和创业式就业模式。三种新型灵活就业模式正逐步改变中国非正规就业的局面,对现有经济社会的运行以及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于艳芳
一、充分发挥税收的支持作用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税收的支持。而目前,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只有17%,还远低于欧盟国家,可以考虑税收政策的结构性调整,适当增加部分税收收入。更重要的是,税收可以通过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对促进就业发挥调节杠杆的重要作用。构建中国灵活保障的劳动力市场的关键是保障性,而保障性的根本是大力发展经济,发展能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企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常进雄 朱帆 董非
本文通过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对GDP中投资率、劳动收入份额以及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主要结论是: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深刻影响了投资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在劳动力转移初期,劳动力从高劳动收入份额的农业转移到低劳动收入份额的非农部门,降低了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转移初期剩余劳动力丰富,企业支付给转移劳动力的工资低于其边际产出,导致非农部门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随着劳动力转移的持续进行,转移劳动力工资越来越接近其边际产出,非农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开始上升。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经济增长 投资率 劳动份额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霄翀 宋逢明
本文构造了中国经济结构动态模型,在进行了参数校准后,模拟分析了我国目前劳动力过剩情况下经济发展路径与海外市场受到压制时国内经济的变化,以及相应政策的经济影响。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传统收入分配模式可能导致内需不足和净出口持续增加;当海外市场受到压制时,将引发国内消费品价格指数下跌,并可能向资本品部门传递;在应对出口压制时不同政策的效率不同。
关键词:
结构模型 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乃华
本文基于收入法核算的分省GDP数据,从GDP内部构成、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维度切入,考察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7年间,我国整体劳动收入占比先微幅上升然后大幅下降,直接原因在于受营业盈余占GDP比重上升的挤占,深层原因则与我国以招商引资形式进行的地区竞争弱化了劳动者对企业所有者的博弈力量相关;三次产业收入占比分别呈现在徘徊中上升、先上升继而下降、基本保持稳定演变特征;东部地区劳动收入占比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省际之间劳动收入占比的差距日趋缩小。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我国进一步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收入占比 地区竞争 结构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